回覆列表
  • 1 # 醉酒仙翁

    (1)定義不同

    內在規模經濟內在經濟是指一個廠商在生產規模擴大的時候,由自身的內部所引起的產量增加、效益提高的現象。或者說是廠商規模的擴大所引起的平均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的現象。

    外在規模經濟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量(因企業數量的增加)擴大時(企業外部的因素),該產業各個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因而有時也稱為外部規模經濟。

    (2)影響因素不同

    影響內部規模經濟的因素有:企業的技術經濟規模;地區勞動力與資本供應狀況;地區市場規模;原料與燃料生產分佈狀況;地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與分佈狀況;地區對現代化大生產的接受能力。

    影響外部規模經濟的因素有:資源條件;地區的經濟基礎;地區及地區核心城市的管理水平、組織能力、城市的承載能力、政策環境等軟環境條件;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觀念、開放程度、生活條件、素質;地區的自然地理位置、知名度;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

    (3)成本下降不同

    在內部規模經濟中,單位產品成本的下降取決於單個廠商規模的擴大,生產成本便會降低。

    在外部規模經濟中,單位產品的成本取決於整個行業規模的擴大。

    擴充套件資料

    根據規模經濟理論,可以找到企業實現生產中的規模經濟的有效途徑,即透過購併活動使其資產、管理能力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得到不斷下降的LAC曲線。

    但是LAC曲線下降到最低點以後開始上升,這說明作為特定的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是可以無限擴張的,適宜的生產規模受到購併後企業資產存量、管理能力、人員分工等因素的限制,所以生產規模一旦超出了最優狀態,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

    在大多數行業的生產過程中,企業在得到規模內在經濟的全部好處之後,規模內在不經濟的情況往往要在很高的產量水平上才會出現,所以大型企業之間的購併要考慮購併後是否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的問題。

    中小企業要實現生產中的規模經濟,透過購併擴大生產能力確實是一個好辦法。但購併需要成本。中小企業往往存在資金瓶頸,然而在存在聚集經濟的情況下,中小企業也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這時大可不必從事購併活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冰箱裡有滴水的聲音,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