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一進入臘月就每天數著過年的日子,如今不缺吃不缺喝,卻越來越打不起精神,而已還有點怕過年為什麼?
10
回覆列表
  • 1 # 黃米彪

    誰說過年沒意思,師友自已弗如意,兄弟來世半佰多,每到過年象小孩,一年四秀忙田園,幾時有閒休息過,好不容意到過年,有得休息有得吃,難得過年有時間,會會朋友學親人,家中自做九年陳,與友分享香香飲,平常工作一個人,山間種菜無人聲,過年從友在一起,講天講地講新聞,也可同友對下棋,平常無人可下棋,過年在外多歸來,講講各處人情事,不知不各又一天,有吃有喝多快樂,也可接友山間遊,森林空氣都自由,抬頭看看樹上鳥,也比平時歡樂多,反真過年喜慶多,不官何處有歡樂,師友移步民間走,保正歡樂來迎友。

  • 2 # 一春江水一

    以前生活條件差,衣服一般要買布做,一般只有過年才做一次,很多人只有過年才穿上新衣服。平時也很少買魚買肉,只有過年才能吃點好的。那時的肉可真香呀!趕大集的人也多,大家都忙著備年貨。那時候過年也熱鬧,家家都貼春聯、放鞭炮。鄰居之間互相串門拜年。親朋好友都要聚一聚。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衣服平時就買新的穿,整天大魚大肉都吃夠了。冰箱裡啥都有,超市裡啥都不缺。趕集備年貨的也少了。春聯還貼,放鞭炮的少了。現在都住樓房,鄰居之間互相串門拜年的更少了。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啥都不缺,過年和平時沒什麼兩樣了。

    我也感覺過年沒啥意思了。

  • 3 # 山村逸夫

    從小,大人就教我們自編的兒歌,“胡蘿蔔,抿抿甜,細娃兒好過年,大人又沒錢,手提豬頭要現錢”。可見,對於我們這些凡人,有家有口的,自古都是盼過年又很怕過年。年難過,年難過,年年再過年。當家理口的己有習慣的規律了,每當過年,大多數凡人真“悲喜交,五心不定,六神無主”。以楊白老為例,舊社會的窮苦百姓大多數都為物質發愁。記不起建國初期,我們的年是怎樣過的。上世紀七丶八十年代的年還依稀有點印象,好像也沒有多少負擔。不知從哪年起,農村過年,大會親朋好友,大吃大喝大打樸克麻將,城裡人過年呢,講究出門旅遊,不論遠近都覺得十分榮耀光彩。可自去年起,新冠病毒肆虐,走哪裡都提心吊膽的,謀來計去,還是隻有宅在家中最安全。你說這樣的年還有意思嗎?另外,我再說個大白話,又不知從何時起又流行給什麼什麼的上級拜個年,拜了東家又西家,南來北往不能拉下某一家,“禮輕仁義重”之言,沒來。在內呢,紅包滿天飛,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到了這二年,百把塊錢就拿不出手了,冬去春來,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三萬四萬的現金,就沒有年的味道了。請先生評評:這樣的年還有意思嗎?

  • 4 # 英詠本色1

    關於這個問題,具體從70、80年代與90、00年代比較,從幾個方面來講:

    1、年代不同:70、80年代與90、00年代的小孩對過年的態度不同。

    2、思想不同:70、80年代的思想單純,到臘月就昐過年,90、00年代的思想比較開改,開朗。

    3、生活的質量要求不同:70、80年代的生活可以說不講質量,有衣穿,有住吃飽就行,90、00年代對穿著,吃住特講究,穿著講明牌,吃住講質量,要求特高。

    4、過日子的氣氛不同:70、80年代過日子沒有那麼多的顧慮,做事想得比較遠,勤儉節約,90、00年代屬於超前消費,透支消費,只顧眼前,不考慮後果。

    5、過年的年味不同,70、80年代過年,回來和全家結聚,真正一起過年,90、00年代過年攀比心特重,沒有錢還得借錢買車去炫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8歲之前,靠自己買房的大概有多少?是不是有點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