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y2588
-
2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一個人如果有仁愛之心,就會產生偏愛,就會產生不公,就不可能自然地去對待萬物和百姓,就不可能做到對萬物和百姓做到一視同仁,就會有親疏遠近,就會有自私自利,就有可能會網開一面,就有可能會重點打擊。我們一般人都是這樣的人,都有親疏遠近的區別,都有自私自利的區別,不能同等的對待萬物和百姓。
而天地不同,聖人也不同,天地聖人都沒有任何仁愛之心,不會偏愛誰,也不會打擊誰,他們會讓萬物百姓自然而然地去生長死亡,對待萬物百姓都像對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樣,也就是像對待芻狗一樣,堅守中立,不愛不恨,這才是最高的一個境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充分地反映了老子《道德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理論精髓。
讓一切都順其自然吧,這是最好的。
-
3 # 無量心2021
【百姓不信】
念念清淨是心是佛
當下一念即因即果
因果報應自作自受
聖人不仁無私無我
-
4 # 明貞
聖人為傀儡百姓為芻狗,這是生命和世界的真相,人類眾生為偽道德後天命運所掌控,高者為傀儡低者為芻狗,大致如此!所以莊子說: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聖人以身殉天下!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號各異,傷性以身為殉一也!這是凡聖一如的實相,都被私性物慾生存利益所主宰!
老子道德經不是修身養生治天下的價值和意義,而是透視偽道德後天命運的啟示,可惜少有人真正讀懂!
-
5 # 青雲素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裡說的就是道,大自然的法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以桀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一句出自《道德經》道部5.全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芻”是個會意字,從甲骨文上看就是用手拔草的樣子。本義就是揪扯飼草。《說文》釋為“芻,刈草也”通常指喂牲口的飼草。“芻”又是雛的聲義旁,雛有幼鳥的意思。“芻狗”就是雛狗,是指趴在草窩裡的小奶狗。《莊子.天運》:夫芻狗這未陳也,成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戒以將之。及其己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這裡的“芻狗”就是指從母狗身邊取來的小狗,巫祝用為驅邪(不是祭祀),裝在筐篋中,束上綢帶。使用完後,走動者就會踩在小狗的頭上和身上,躺在地上快死了的小狗醒來後就會取而爨(焚燒)之。好殘忍的畫面!
道部5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與《道德經》德部44“天道無親,恆與善人”這一節是互相呼應的。“不仁”是與“弗”相輔相成的,沒有特殊的關係,也沒有過份的殘害。老子認為,天地和聖人都應遵循“道”也就是自然法則,順應自然,不必過份干擾。
從古至今,很多人認為,山河草木禽獸都只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都是為了利於人類生存而存在的,人類是一種特別的存在,必須優先於它們。而老子則反對這種萬物有種論,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萬物自有生存法則,沒有目的性,也沒有什麼仁愛。
“天地不仁”很好理解,但是“聖人不仁”則沒有那麼好理解了。錢鍾書《管錐編》說:求合乎天地不仁之德,以立身接物,強梁者必殘酷而無慈憫,柔者必脂韋而無羞恥。《史記.韓非傳》“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意思是法家的刻薄寡恩,根源在於《道德經》的不仁,殺畸之類的教唆。其實《道德經》作為一本帝王術,已經很溫和了。
這章後面的“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其實和前面沒有什麼關聯,這句是和《道德經》德部10“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相呼應的。《道德經》的寫作技巧是將那些常人看來比較違揹人性溫情,有點殘酷的話語分散開來寫夾在一些常人看上去似是而非的哲理信條之中。或混淆視聽,或掩人耳目。但是站在權力顛峰,寡恩的君王一看就懂。這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越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康熙都要寫一本老子註釋的原因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