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思進

    正好在兩個多月之前回復的《當前疫情肆虐全球,會造成經濟大蕭條影響中國嗎?(https://www.wukong.com/answer/6811210560235913480/)》中提到,“全球瘟疫危機”會促進資本在各國之間的流動,帶動產業鏈的調整,雖然不太可能在根本上決定這些變化的總體趨勢,因為決定這些的最終動因是“國際間的利潤窪地”,但是,所有和抵抗瘟疫直接間接的產品,因為會被各國,特別是美國,定為戰略物資,將會用法律迫使那些產業鏈轉回美國,比如藥物,這將迫使部分產業鏈撤出中國……今後數年全球經濟將進入緩慢衰退,走出衰退需要的時間要比2008年以後長,加大政府投資固然有作用,但是依然不如對民間投資大規模政策扶植來得紮實有力。總之,對“全球瘟疫危機”的任何過於樂觀的預期都可能是有害的。

    請先參閱。

    另外,之前好多網友問我,這次救市,全球又是貨幣寬鬆,那將會大通脹吧。我當時回覆,當這場危機來臨之際,我們正面臨著高私人債務水平、低利率和持續低通脹。而疫情所造成的經濟影響與一場大規模戰爭所造成的影響有所不同。戰爭會導致經濟重組,並摧毀物質資本。而這次大瘟疫是透過抑制依賴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的供給和需求從而縮小了經濟規模。其直接影響看上去反倒是強烈通縮性的:失業率飆升,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支出大量減少,預防性儲蓄大幅增加。消費模式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以至於通脹指數變得毫無意義。

    比如,美國的物價正在下跌。美國3月的PCE(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下降7.5%,而4月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降幅為2008年12月以來最大;日本4月份的核心消費物價就同比下跌了0.2%。還有,今年油價暴跌,反映出全球需求快速下滑、幾乎所有大宗商品都在降價——主要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RB(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數)自今年1月以來下跌三分之一……

    環球同此涼熱,中國也如此,#CPI重回2時代# 據統計局: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4%;1至5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4.1%。

    再引用幾位財經金融界大腕兒的觀點(和我觀點類似,或我認可的),來正面迴應一下這個問題吧。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投資官邁克•威爾森(Mike Wilson)認為,雖然新冠疫情出乎意料,但經濟衰退從來都不是由單一事件引起的。相反,它們是實體經濟中積累起來的過剩的結果。由於之前的經濟擴張持續了創紀錄的10年時間,到2020年已經存在大量過剩。疫情只是已在逼近的經濟衰退的導火索。事實上,市場已經進行了多年的防禦性交易,大多數個股處於熊市。與往常一樣,低迷最終到來時,熊市在3月以拋售告終。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創新與公共使命研究所教授兼主任瑪麗安娜•馬祖卡託(Mariana Mazzucato)認為,新冠疫情讓經濟陷入困境。問題是由此產生的衰退會持續多長時間以及有多嚴重。答案取決於全球刺激計劃的質量和數量。總體而言,我預計歐元區GDP今年將收縮13%左右。儘管2021年很可能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但明年年底的GDP水平仍將比危機前低4%左右。中歐受到的影響可能會稍微小一些,到2021年底可能基本恢復危機前的GDP水平。土耳其和俄羅斯的GDP今年將下降約5.5%,但假設外部融資狀況沒有進一步惡化,土耳其可能在2021年強勁反彈,而俄羅斯需要的時間要長得多。一旦我們渡過這場危機——期間我們將遭遇與1930年代同等規模的GDP下滑——我們將迎來一輪更快、更強勁的復甦。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洲新興市場高階經濟學家阮純(Trinh Nguyen)認為,至少亞洲不會出現大蕭條。預測亞洲會在2021年復甦。不斷惡化的人口結構、不斷上升的債務和去全球化是重大風險,但也是機會。尋求多樣化、增長和更低價格的企業將被印度、印尼、菲律賓和越南吸引。人口增長的國家對於基礎設施的需求正在不斷上升,這將吸引外國投資者。

    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安德烈斯•貝拉斯科(Andrés Velasco)認為,對於拉丁美洲而言,這可能是1930年代重現。

    點到為止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醋有什麼好處和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