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居地球80年
-
2 # 雁影歸零
鴻雁:候鳥,大雁的一種。每年秋季開始遷徙。而正因為鴻雁遷徙的這種生活習性,自古就常常引起天涯遊子的思鄉之情和漂泊羈旅的傷感。
《天末懷李白》【唐】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
3 # 雲詩雷情
雁是一種候鳥,在遷徙時總是幾十只、數百隻,甚至上千只彙集在一起,互相緊接著列隊而飛,古人稱之為“雁陣”。“雁陣”由有經驗的“頭雁”帶領,加速飛行時,隊伍排成“人”字形,一旦減速,隊伍又由“人”字形換成“一”字長蛇形,這是為了進行長途遷徙而採取的有效措施。當飛在前面的“頭雁“的翅膀在空中劃過時,翅膀尖上就會產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排在它後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這股氣流,從而節省了體力。但“頭雁”因為沒有這股微弱的上升氣流可資利用,很容易疲勞,所以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雁群需要經常地變換隊形,更換“頭雁”。它們的行動很有規律,有時邊飛邊鳴,不停地發出“伊啊,伊啊”的叫聲。遷徙大多在黃昏或夜晚進行,旅行的途中還要經常選擇湖泊等較大的水域進行休息,尋覓魚、蝦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遷徙都要經過大約1~2個月的時間,在途中歷盡千辛萬苦。但它們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不管在何處繁殖,何處過冬,總是非常準時地南來北往,古人給予它們信使的稱號。
雁多為一夫一妻制,甚至是終身一侶,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的養育。
中國古代有很多詩句讚美它們,例如“八月初一雁門開,鴻雁南飛帶霜來。”陸游的“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韋應物的“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南中詠雁》),“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呂氏春秋》等.
雁在詩詞中,有好幾種意象。
如:
一、 點綴秋冬景象。
同樣是秋景,一則以雁陣驚寒之聲寫月白霜清之夜,一則以長空秋雁之形寫晴空萬里之日,前者悽清冷寂,後者逸興遄飛。“雁燕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姜夔《點絳唇》)時值冬日,北地的大雁隨了流雲,沿著太湖西畔悠悠飛去,雲本無心,雁亦天然,正像漂泊詩人任真自然的性情。
二、 寄託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因為大雁是候鳥,秋季由北往南,“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據說飛到湖南衡陽的回雁峰就停下了,次年春季又飛回北方。這種有規律而自由的飛翔在宦遊、遊學而有家不能歸或者遭遇戰亂無家可歸的人看來是值得羨慕的。
有趣的是,詩人在思鄉的時候寫的多是秋天的北雁南飛,很少寫春天的南雁北飛,彷彿春天專屬活潑可愛的小燕子;而且多虛寫雁之聲,少實寫雁之形。
三、雁”還有一重意思,就是信使。
所謂“鴻雁傳書”,與青鳥、鯉魚類似,可以傳遞愛情、親情、友情之書。關於雁足傳書的由來,相傳西漢武帝時,蘇武在匈奴北海牧羊十九年,漢朝使者對匈奴單于稱:大漢天子在上林苑獵到一隻大雁,雁足上有蘇武親手寫的書信,單于被迫放蘇武歸漢。
書信倒不一定真有,但據科學考察,大雁每年要飛行好幾萬英里,一天就可以飛越數百英里,所以從匈奴飛回漢朝完全有可能。與之相關的還有“雁丘”的故事。
據說元好問曾道逢一捕雁者,將捕獲的雙雁殺死其一,另一隻脫逃後在死雁的上空盤旋哀鳴,後來一頭撞在地上,殉情而死。元好問聽說後便買下這對大雁的屍體,在河邊築了一座墳塋,名之為“雁丘”,並賦下了傳頌千古的《摸魚兒•問世間》。
四、 大雁還是自然、人事的見證,這一點和舊時燕子的作用相似。
“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李嶠《汾陰行》)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富貴榮華,桑田碧海,只有慣看秋月春風的大雁是人事變遷的見證人,是自然永恆的代表者,可是它面對這一切彷彿毫不關心,如此無情。
五、 比喻兄弟之情。
大雁飛行的時候,排列整齊而有次序,這樣的佇列能減少阻力,而且大雁之間能隨時不斷地互相鼓舞,從而保證雁群長時間遠距離的飛行,這樣的情況被稱為“雁行(háng)”。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詩•鄭風•大叔于田》)鄭莊公的兄弟共叔段乘著四匹馬拉的車子去打獵,兩匹服馬在中央,兩邊驂馬像雁行。雁行的整齊有序和互相幫助很像兄弟之間的關係。《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逾。”
“雁行,並行而稍後也。”後因以比喻兄弟。
所以詩人,常用雁來做信使,來形容旅途艱辛,以及難分難捨情義等等。
-
4 # Khy1厚德載物
鴻雁傳書,鴻雁是一種吉祥的候鳥,每當秋寒來臨時,成群候鳥結伴一起萬里遷移,長途跋涉,遠走高飛遷移,鴻雁成行,如人字行往南飛翔!
回覆列表
不知道古人是怎麼想的,可能中國古人不知道鴿子也可以傳遞信件,而且比鴻雁更實惠(四季都可以),上古時期的古人注意到鴻雁是飛來飛去的,好像是留戀自己的家般,但現在知道飛禽有它的習慣,主要是為生產小鴻雁才回到自己的故鄉,就是冬天產卵,春天剛好長大。但鴻雁可能要到第二年才跟隨父母長途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