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比於傳統36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表示根本的、基礎的東西沒有了,依附在這基礎上的東西也無法存在。出自《左傳》 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在春秋時期,晉國國內發生動亂,晉國眾公子爭奪王位互相之間你爭我奪,晉國動盪不穩,公子夷吾勢力日低無奈逃到秦國。為了取得秦國對他當國君的支援,夷吾允諾事成之後,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國。後來,他果然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當了國君,稱晉惠公,但沒有履行諾言割城。

    不久,晉國遭到災害,糧食歉收,晉惠公向秦國商量求購糧食。秦國沒有因他背約失信而拒絕,仍然答應了他的要求。

    不料過了一年,秦國也鬧饑荒,派人到晉國去求購糧食。晉惠公卻幸災樂禍,不想答應秦國的要求。大夫慶鄭聯絡到以前的事,對晉惠公這樣做法不滿,氣憤地說:“背棄秦國的恩惠,對秦國發生災害感到高興,這是不道德的;貪愛自己的東西,不肯救濟別人,從而激怒鄰國,這對晉國有什麼好處呢?這樣下去,我們的國家要保不住了,怎麼還能守衛國家呢。”晉惠公的舅父、大夫虢射卻說:“早先我們晉國不履行割讓五城給秦的諾言,是根本的問題,它導致我們與他們關係的決裂。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而只答應賣糧食給秦國,就好比只有毛而沒有皮。現在皮都不存在了,毛附在哪裡呢!既然事已如此,不如干脆連糧食也不賣!”

    慶鄭反對虢射的觀點,繼續說:“我們要是拋棄誠信而背棄鄰國,一且發生禍患,還有誰來救助?失掉救助,就會滅亡。現在的情況正是如此。”

    虢射堅持自己的觀點,說:“現在就是給秦國糧食,也不可能減少他們對我們的怨恨,反因幫助他們解決了困難而加強了他們的力量。我的意見還是不賣糧食!”

    晉惠公聽從了虢射的意見,而不採納慶鄭的建議,拒絕向秦國賣糧。慶鄭嘆息他這樣做,將來一定要後悔。後來的情況果然如此。第二年,秦、晉之間發生戰爭,晉惠公兵敗,當了秦國的俘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管理費用使用什麼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