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張談三農

    現在老張家裡的插秧、收小麥都用的是機械化,而且現在機械化的費用相對於人工來說比較便宜,比如說收小麥,如果人工的話,一天工資要在220元,而且一個人一天最多也就是收4分地的麥子,可是如果是用收割機的話,一畝收下來也就是70~80元,所以農業機械化對於農業的成本降低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可是咱們都知道,實際上農業機械化高速發展的也就是近二三十年,以前的時候,農村的生產力主要是還靠人力和畜力。這個事情老張記憶是非常清楚的,1973年的時候,那一年生產隊裡剛買回來一輛拖拉機,剛開始的時候,咱們整個生產隊沒有人會開這個東西,因為很多人壓根都沒有見過手扶拖拉機。那會兒因為老張經常負責給村子裡面犁田,所以咱們生產隊的隊長就讓老張去開拖拉機。可是那會兒拖拉機在老張的手裡,可比現在的電腦更要複雜的多,每次一出現故障,整個生產隊都懵逼了,更頭大的是生產隊的隊長只會罵我,理由就是我負責管理和使用拖拉機。那我拖拉機壞了之後,由於都不會修,常常需要去隔壁的公社去請教別人,所以經常要好幾天,有的甚至半個月才能修好。拖拉機修不好那麼犁地耕田幹農活基本上全要靠養的家畜。所以那會兒老張所在的生產隊就養了十幾頭牛還有十幾頭騾子,牛主要用來犁地,而騾子主要用來馱運貨物。在以前的生產隊,這些牛和騾子可是相當值錢的集體財產,像小孩子放牛那都是算半個工分的。一般來說在晚上牛和騾子都會集中的拴在圈舍裡面,在建設裡面都會一些很大的柱子,這些柱子就是我們常說的栓牛樁、拴馬樁,可是咱們知道,一般來說一群家畜裡面總有那麼一兩頭比較鬧騰,所以這些家畜是不能夠放在這些木質的柱子上的,所以就有了總在圈舍裡面放一些比較大的石柱或者方石塊,把這些愛鬧騰的家畜拴在這些石頭上面。因為家畜太鬧騰的話,幹農活或者犁地的時候也經常不聽使喚,非常影響種地的效率,因此久而久之,這種拴馬樁或者栓牛樁不再用“栓”來命名,叫做“鎮”馬樁或者“鎮”牛樁,意思是將這些不聽話的家畜能夠鎮住。而且說個有趣的事情,現在的古裝電視劇裡,很多雙馬的是木質的圓木,實際上在古代,凡是驛站裡面的拴馬樁全都是石頭做的,而且經常在上邊雕刻有很多的花紋,這些花紋也是非常有講究的,由於篇幅有限,老張今天就先講到這裡。

  • 2 # 老侯

    我們叫鋼繩,牛,扎鼻眼,帶鼻牽後栓鋼繩,驢,騾,馬帶龍頭,後帶鋼繩。鋼繩可不是鋼絲做,是頃,麻製作成繩。歷害牛,只要拉鋼繩頭向地,就沒勁了,因耕不動地,歷害驢,騾,馬,帶板。一拉繩挾兩腮,一般帶絕環。老實的搭過樑。總的說是拿蛤蟆也要擺虎陳,安全第一。

  • 3 # 老胡說三農

    你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才找到答案。下面我們就說說這個問題。

    在幾千年的農耕社會里,勞動人民有許多發明創造。單單拿馴服牛、馬、驢、騾等牲畜來說,就使用了繩索。但是,這些牲畜各有各的特徵或特性,於是,針對不同牲畜又採取了不同的“綁縛”方式,這些不同的“綁縛”方式確實起到了“馴服、鎮壓”牲畜的作用,所以,人們統稱這種能夠“馴服、鎮壓”牲畜的繩索為“鎮”,有的地方叫“鎮子”,意欲表明這根繩索具有“鎮壓”牲畜的功能。這就是“鎮”的由來。

    在老胡所在的農村地區,我們把這根能夠“鎮壓”牲畜的繩子稱為“鎮子”。為什麼要這樣稱呼呢?

    據說,在最早的時候人們是不敢“馴服、鎮壓”成年牲畜的。因為成年牲畜體型高大,性情暴戾,難以和不敢接近。所以,人們只敢“馴服、鎮壓”這些牲畜的幼崽。又因為在古代人們稱這些牲畜的幼崽為“子畜”,故將“馴服、鎮壓”這些“子畜”的繩索稱為“鎮子”。這就是我們這裡稱這根能夠“馴服、鎮壓”各種牲畜的繩子名稱的由來。

    講過了“鎮子”的由來之後,我們再來簡單說一說“鎮子”在各種牲畜身上的使用方法。

    在我們這裡,“馴服、鎮壓”牛的方法是先用一根棍子穿過牛鼻子,然後用鐵環固定住棍子的兩端,再在鐵環上拴上繩索,用這根繩索就能夠控制住牛的行動了。

    那麼,為什麼要用一根棍子穿過牛鼻子呢?

    原來,牛鼻子是牛的“軟肋”,是牛痛感最明顯的地方。只有控制其痛感最明顯的地方,才能夠讓它聽從人的擺佈。這就是要在牛鼻子裡穿一根棍子的原因。

    而對於驢、騾、馬來說,它們的“軟肋”在鼻樑骨上或口中,於是,人們便在它們的鼻樑骨上或口中套上鐵鏈子,以此來約束或馴服它們。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之,拴牲畜的繩索之所以叫“鎮”,而是取了“馴服、鎮壓”之意,是老百姓對這根繩索形象的稱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秀波基於什麼樣的考慮決定把小情人送進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