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味新知
-
2 # 濮淮布衣
釀酒工藝,不論大小廠或者是 私人作坊,他的工藝流程大致相同。
採麴生物制曲,(大麴和小曲)備料,發酵(生料發酵和熟料發酵)然後蒸餾。
把蒸餾好的酒,用酒精計量表量出各桶原酒的度數,按度數高低分開儲存崔陳,也可根據市場需要,調酒師提前把酒的度數調好然後催陳。原料和水以及催陳的結果,決定酒的質量。酒的香型根據所用原料決定,當然也可用香型劑來調,酒的催陳多采取陶瓷缸自然盛放催陳,放的地方大有講究,條件好的可以儲存於地窖山洞,效果尤佳。現代酒廠多采用催陳機進行催陳,所謂三十年五十年陳釀,只不過看在催陳機上過次數多少而定。並非一定是在哪個地窖或山洞放了幾十年。
-
3 # 光彩天地
酒是伴隨農耕文明成長起來的飲品。其生產流程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沒有大的區別,僅是在制曲發酵上有的用酒麴,有的用糖化酶而矣,再有不同點就是貯酒器皿,大工業貯酒沒施多采用不鏽鋼罐。
造酒的工藝流程大致(白酒為例:精選糧食一一浸泡一一蒸煮一一制曲一一發酵一一蒸餾一一成品酒
現市面上酒分兩大類:純發酵製備得酒有黃酒,葡萄酒,啤酒,蒸餾酒主要指白酒。
酒在華夏上下五千年,快樂人民生活居功至偉,衍生出燦爛的酒文化。如詩人屈原在《招魂》裡表達“瓊漿蜜勺實羽觴兮",灌入今人意識的瓊漿玉液即成型了。李白在《行路難》裡說到″金樽清酒鬥十千",《月下獨酌》裡"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詩人因酒生情,暢抒胸意,明月,人,影子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境,把華夏民族對酒的依戀推向崇高境界,為後世敬仰!
酒,古人稱"酒醪,《世本》裡說“帝女今儀狄作酒醪"。張澍補註裡說"少康作秫酒",這裡所說"少康即社康"矣,成為酒的代名詞,延用至今。但要說明的是儀狄,杜康不是酒的創始人。正如開篇所說,酒是華夏民族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伴隨農耕文明的興起而發達。所用原材料是華夏先民們的發現,或用五穀,或用果品釀造而成,而蒸餾灑的的發展歷史,從明中葉算起只有七百來年(天工開物可考)的歷史。
酒,甘飴醇香,入口回味綿長,是人們節假日,紅白喜事助興的飲品,對酒的崇尚早也融入華夏民族的文化。
回覆列表
核心區別就一個詞——“蒸餾“
中華文化中,酒古已有之。先秦三代,夏商周均有關於酒的記載。比如《戰國策‧魏策:“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說的就是夏代大禹飲了儀狄釀的酒。至於之後的商代,大家都知道商紂王“酒池肉林”的昏庸和最終因此亡國了。
但是,中國古代的直到宋朝之前的酒,是以水果或者穀物發酵製作,是甜度較高,但酒精度不高的甜酒。可以理解為和今天的“酒釀”或者“米酒”比較接近。
也正是因此,我們有“千杯不醉”之說,因為酒精度不高;也有明代寫《三國演義》的“一壺濁酒喜相逢”,因為喝的就是這種未經蒸餾提純的米酒。
宋代開始,酒的蒸餾技術逐漸進入中國,猜測是阿拉伯商人將其引入。由於酒精的沸點是78攝氏度,低於水的100度沸點,所以將酒加熱到78度-100度區間,會使得酒精蒸汽從水中逸出,然後冷凝便可得到高濃度的乙醇。再勾兌,便可得高濃度的烈酒,如中國的白酒,歐美的威士忌、白蘭地。
酒的蒸餾技術在宋代並未大規模推廣,但在元代已成風氣,也正是從那時開始,華人更多的開始飲用白酒。高度酒的文化,從那時開始才具備了技術基礎。
所以,以後再看到“千杯不醉”,千萬別誤會成喝千杯白酒。古人說的,那是千杯米酒,基本就是喝低酒精度飲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