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22日開始到1978年結束。
起因是紅衛兵運動持續兩年多,終於鬧得革命領袖也頭疼起來。儘管他們此前一再呼籲“復課鬧革命”,震盪和混亂卻無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學仍不招生,工廠仍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屆高中畢業生共400多萬人呆在城裡無事可做,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但領袖的號召力仍然無限。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此後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接受“很有必要”的“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鄉並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從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優秀青年,便是他們的典型代表。因此,廣義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後經歷25年,知青總數達2000萬人左右。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特殊的歷史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條特殊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寶貴青春的荒廢,有美好理想的破滅,有生活信心的動搖,更有一代知青的奮鬥業績。在國家最艱難的歲月,是他們同當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支撐著共和國大廈。較之後來的青年,他們更多一些對人生艱辛的領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勞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單純字面上的含義,而是那段特殊經歷賦予他們的一種“資格”。
1968年12月22日開始到1978年結束。
起因是紅衛兵運動持續兩年多,終於鬧得革命領袖也頭疼起來。儘管他們此前一再呼籲“復課鬧革命”,震盪和混亂卻無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學仍不招生,工廠仍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屆高中畢業生共400多萬人呆在城裡無事可做,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但領袖的號召力仍然無限。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此後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接受“很有必要”的“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鄉並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從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優秀青年,便是他們的典型代表。因此,廣義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後經歷25年,知青總數達2000萬人左右。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特殊的歷史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條特殊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寶貴青春的荒廢,有美好理想的破滅,有生活信心的動搖,更有一代知青的奮鬥業績。在國家最艱難的歲月,是他們同當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支撐著共和國大廈。較之後來的青年,他們更多一些對人生艱辛的領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勞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單純字面上的含義,而是那段特殊經歷賦予他們的一種“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