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弟弟二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大詩人李白乘舟經三峽順流東下,見此高江險峰奇景,揮筆寫下了這首《早發白帝城》七言絕句。李白是在前人已有佳篇的情況下寫作的,比較這一詩一文,很有意思。“朝辭白帝彩雲間”,三峽是以白帝城為起點,東迄湖北宜昌。“白帝”而曰“彩雲間”,不僅是寫“朝辭”時的美麗景色,更主要的是寫白帝城地勢的高入雲霄。中國整個地形是西南高,東南低,長江的上游與下游傾斜度很大。因此,船從上游往下游開,水流很急,簡直是從高處往低處“俯衝”下來,滔滔江水就象一匹脫韁Mustang在狂奔。因此,“彩雲”的渲染為散文中所沒有,卻絕非閒筆,起手即高據地步。有順流而下一瀉千里之妙。“千里江陵一日還”。上句“朝辭”接連這一句“千里”“一日還”,實際上檃括了《水經注》這段文字:“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一千二百餘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不過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懸殊作對比,千里的空間距離,行船隻化一天功夫,對比強烈,給人以極其深刻鮮明的印象。當然它的藝術效果就不是平鋪直敘的散文筆法所能有的了。因為這一句已充分寫出瞬息千里的船速,而寫詩要高度集中,“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之類的話就不必要了。詩就是要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讀這兩句詩,令人浮想聯翩:它使我們想象到三峽“兩岸”是數不盡的“萬重山”,也就是散文中寫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它又使我們想象到,在這“兩岸連山”的峽谷中間,江水奔騰呼嘯,滾滾東流。一葉扁舟順著江水,箭般地飛駛而下。它還使我們想象到此時飛舟上的人,兩岸的風景一閃而過,耳邊只聽得山間猿聲此起彼伏,連續不斷,就在這渾然一片的猿聲中,輕舟已過萬重山了。詩中“猿聲啼不住”,也就是《水經注》中所寫的:“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散文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這裡“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猿聲”。詩人則巧妙地把猿聲放在行舟的現場來寫,透過舟中人的感受來寫。創造出一個新的藝術意境,使人如身歷其境,這就把高峽行舟,驚險迅捷的景象寫活了。這首詩作於李白遇赦東歸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旋即放舟東下江陵,因此詩的感情是歡快的,與散文中所寫“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的調子異趣。如“千里江陵一日還”,這個“還”字,意味深長。因為江陵並非李白的家鄉,而李白卻儼如回鄉那樣感到興高采烈,這就隱隱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悅。“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個“輕”字,也很傳神,它固然指船的輕快,也透露出詩人此時心情的輕快舒暢。就全詩而言,詩筆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歡悅豪情,正為當時詩人歡快心情的寫照。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評此詩說:“四瀆之水,惟長江最為迅急,以萬山緊束,地勢復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櫓不施,疾于飛鳥。自來詩家,無專詠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狀之。”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也這樣評論道:“讀者為之駭極,作者殊不經意,出之似不著一點氣力,阮亭推為三唐壓卷,信哉!”上面談到《水經注》上那篇散文,是描寫三峽風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詩的形式表現三峽行舟,亦成千古絕唱,比較這一詩一文,對我們理解詩與散文不同的創作方法是有啟發意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洗衣機的轉盤為什麼不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