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眸m

    對於你說的這個問題,我認為對於殺皇太弟是很正常的,劉聰前期也還可以,輔助劉淵建國,後來弒兄登基,剛開始他準備讓劉乂登基,劉乂堅持讓劉聰登基,劉聰登基後封劉乂為皇太弟,但是歷史上有幾個皇位是兄終弟及的,所以後來殺皇太弟屬於正常。

    再說殺親信,劉聰後面就開始貪圖享樂,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他兒子管,自己就花天酒地,重新奸臣,後來有大臣勸諫,他也因為太相信手下的奸臣不聽,後來有一些被他殺了,有一些出於對他的失望居然也自殺了。

  • 2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這個事情史書記載的很模糊,沒有標準答案。我可以試著分析下。

    首先,為什麼會有“皇太弟”?那是劉聰立足不穩的表現。劉聰這人,在他爹劉淵手下一直是很受倚重的,曾經做過大單于。但是他自己不怎麼爭氣,兩次領重兵出去都是打了敗仗。

    永嘉三年,他領兵進攻洛陽,一開始還挺順利,後來在宜陽中了詐降計,大敗而歸。兩個月以後他不服,再次帶兵南侵。不想在洛水被晉軍偷襲,他的副將呼延翼被殺。遭此挫折,皇帝劉淵下令撤軍,劉聰偏偏不服逞能,堅持要繼續進攻。不想晉軍士氣大震,他再遭大敗,只能灰溜溜撤回。

    第二年,劉淵病逝,太子劉和繼位。劉和想要收拾劉聰,被他毫不猶豫的強力反擊,帶兵衝進皇宮,把劉和殺死。

    劉聰既是常敗之將,又是弒君兇手,沒有威望,沒有基礎。所以他提出立單太后嫡子北海王劉乂為帝,結果劉乂死活不答應。劉聰這才稱帝,並立劉乂為皇太弟。

    立皇太弟既然是政治折衝的結果,自然也就留下了隱患。一些不服劉聰的人,想必就此聚集到了皇太弟劉乂和單太后的身邊。

    到麟嘉二年,劉聰稱帝已過八年,他已經滅亡西晉,為自己確立了巨大的聲望。回過頭來對付這個“皇太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劉聰的兒子,大將軍劉粲祭出中國傳統政治的“翻天印”,汙衊皇太弟劉乂謀反。劉聰遂廢皇太弟名號,並將其殺害。和皇太弟關係密切,在當年“站隊”時沒有站劉聰的一些官員也遭到無情清洗,而且還坑殺平陽城中一萬五千多名士兵。

    劉粲在此事件之後,如願以償的做了皇太子。

  • 3 # 夏目歷史君

    劉聰,光文帝劉淵第四子,十六國前趙昭武帝,生前多次率軍攻打晉朝,並將西晉滅亡,俘虜晉懷、愍二帝。

    劉聰年幼時,曾跟隨父親劉淵征戰沙場,輔佐劉淵建立前趙,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大司馬。

    劉淵病逝後,太子劉和(嫡長子)繼位,由於生性多疑,對執掌數十萬兵力的劉聰甚是忌憚,想要對其動手,只是被劉聰有所察覺,致使偷雞不成蝕把米。劉聰直接帶兵攻進都城平陽,把劉和殺死。

    國不可一日無君,劉聰的皇位得之不正,本想推舉北海王劉乂做皇帝,自己則成為幕後操縱者,可劉乂也不想做一個傀儡皇帝,拒絕了,堅持讓劉聰繼位。

    最後劉聰經過一番推讓後,還是登位了,許諾等劉乂長大後歸還皇位,並封劉乂為皇太弟。

    劉聰繼位期間,勵精圖治,整頓兵馬。先後攻破洛陽,長安,加快了西晉的滅亡且極大了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於公元316年,西晉滅亡。

    劉聰和不少君主一樣,取得勝利之後,為自己的成果沾沾自喜,早已失去早先發奮圖強的進取心,開始貪圖享樂,設定了三個(左中右)皇后,其餘嬪妃無數,每每沉迷皇宮之中,不理朝政,不是釣釣魚,就是和妃子游玩。

    朝廷有事都是交由中常侍王沈等納奏、嬪妃審判決定。有才能的大臣被打壓,不是死就是被貶,任命奸佞小人,聽信讒言,將特進綦毋達、 太中大夫 公師彧、尚書 王琰等諸多明諫大臣貶為庶人或殺死。朝廷烏煙瘴氣,貪汙受賄之風盛行,劉聰給軍隊的資源甚至都沒有他給嬪妃的賞賜多。

    當時的百姓民不聊生,河東又發生大蝗災,平陽飢苦,流叛死亡者十有五、六。

    中常侍王沈等為掩蓋事實,誣告皇太弟劉乂造反,劉聰不明真相,將劉乂和所牽連官員數十人處死,並將被誣陷造反的一萬五千士兵坑殺,斬草除根。

    劉聰早年發奮圖強,攻城拔寨;晚年荒淫無道,沉迷聲色,導致前趙政權迅速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家過年時要說吉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