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悲劇不全在於奧菲利亞,因為奧菲利亞的作用“看上去”沒有那麼明顯。在《哈姆雷特》劇中奧菲利亞是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角色,但這一形象也是《哈姆雷特》諸多悲劇因素之一。她的眼睛清澈得如一泓潭水,她沒有如苔絲狄夢娜那樣愛的澎湃,但她卻以淳樸又天然的魅力征服了哈姆雷特王子,使他難以自拔地愛上了她。可她仍然是藏在家長身後的雛兒,既嚮往愛情,又害怕父兄的責備。當劇中許多矛盾、隔閡產生的時候她是如何發揮支點作用的,筆者將從情感、理想、境遇、性格四個方面分析。
情感悲劇支點
糾結的感情。哈姆雷特王子在情感上是脆弱的,奧菲利亞的離開和死亡使他幾近瘋癲。哈姆雷特的裝瘋賣傻伺機報仇行為是理智的,復仇的壓抑使他必須保持冷靜,以至於後來奧菲利亞的誤會使他更加“理智”。奧菲利亞對哈姆雷特失望了,心灰意冷了,她聽從了父親、兄長、王后、國王的“事實”,她相信“殿下,您的愛”已經隨著王子的瘋癲逝去了。可是誰知道哈姆雷特此時的痛苦,他愛奧菲利亞,“我愛奧菲利亞:四萬個兄弟的愛合起來,還抵不過我對她的愛”。但他決不能暴露他是裝瘋的事實。可憐的王子內心積滿了壓抑,他開始發狂,他大聲向奧菲利亞喊叫。可愛的奧菲利亞一直使王子心神盪漾著清波,如今卻沉到了死亡的深淵。
愛情不能同復仇同盟。什麼是愛情,是,這是一個問題,這個永恆的主題,說不完,道不盡。愛情,是一切激情中最高尚、最常勝的。但是,她征服世界的力量正在於她無限的寬宏大度中,在於她幾乎不可思議的大公無私中,在於她熱衷獻身的輕生藐世中。她沒有昨天,她也想不到明天……失望的愛情也會與死亡同盟。死亡是剝奪身心存在意義的劊子手。①對於奧菲利亞,哈姆雷特的瘋令她失望,父親的死使她瘋,這些讓她身心依靠的人離開了,她趨於死亡。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合理的矛盾衝突,讀者和觀眾的感情波動了起伏了悲劇效果也就出來了。
哈姆雷特的負罪感。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靈魂》裡是這樣寫的:
靈魂是存在的嗎?
自我的永恆是人類的渴求,
如果沒有永恆的自我,
造物主的全部成果,
對他來說不過是個巨大的
“有何用處”的問號。②
借用此詩是為了說明靈魂可能存在於《哈姆雷特》中,當然這裡的靈魂是指一種精神上的暗示,老國王對王子的暗示。《哈姆雷特》是莎劇第一大悲劇的原因就在於哈姆雷特的罪惡感被提升到了最高地步。一系列的慘劇在上演,然而最直接的悲劇感是:他間接或是直接地殺死了自己的情人奧菲利亞、岳父、大舅哥、叔父甚至是母親。這些死者與主人公形成的是必然的倫理圈箍(親情、友情、愛情),他們之間所發生的這一切直接支撐了《哈姆雷特》的悲劇效果。
理想悲劇支點
王子的理想悲劇。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歷來的評論家也一個個在各自的心目中塑造著不同面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弗洛伊德學派用他們的性心理學說來給哈姆雷特作心理診斷,在他所尊敬、所崇拜的父王身上,哈姆雷特看到了人的儀態品德最高貴的一面。當他在寢宮裡毫不留情地責問再婚的母后時,指給她看父王的畫像,再一次熱烈讚美道:
哈姆雷特本是一個感情豐富的青年,更是陶醉在一個美麗的夢想中:有那麼一天,他也將成為一個成熟、完美的男子漢,像他的父王那樣,而且將繼承他父親的大業,也將成為丹麥英明威武的國王。那時候,他溫柔純潔的情人奧菲利亞就是他的美麗的王后。他們倆將像父王和母后那樣相親相愛、形影不離。在他美好的夢幻中,他把自己和他所崇拜的父王合二為一,而在母后的嬌小的形象裡,他看到了自己的戀人的倩影。誰想到父親暴死,緊接著這晴天霹靂,母親又隨即再嫁,這天旋地轉般的人生變故,把他震得心都碎了,美好的、溫馨的青春夢想全部破滅了,只剩下辛酸的回憶不斷地在他腦海裡翻騰著:
短短一個月,她直哭得淚人一般,給我那可憐的父親去送葬,她腳下穿的那雙鞋還一點都沒舊呢――哎吆,她就――老天呀,哪怕無知的畜生也不會這麼就忘了悲痛……她就改嫁了――無恥啊,迫不及待!急匆匆地,一下子鑽進看亂倫的被子!④
他跟好友霍拉旭提到這回事,那諷刺的尖酸辛辣,已近乎現代的“黑色幽默”了:“葬禮上吃剩的涼了的烤豬肉,就端上了吃喜酒的筵席。”葬禮,婚禮,前後相隔只短短兩個月,已叫人寒心了,經過他的“剪接”,呈現出葬禮和婚禮,雙雙同時進行的一幅荒誕的畫面!
奧菲利亞的理想悲劇,她心中總有期望的白馬王子的。人生中美好的事情沒有出現,卻是一連串的噩耗,這些變故的發生使她蒙了、呆了、手足無措,以致當池中的水溼了她的裙子她都不知道。最終,奧菲利亞也瘋癲了,她的瘋癲不像哈姆雷特的瘋癲那樣黑暗、那樣憂鬱陰沉,它飄忽不定,彷彿在撫慰著她,她生病的頭腦周圍盪漾著甜美的歌曲,她柔和的聲音完全融化在歌曲裡,花朵接著花朵穿插在她全部的思想中。她吟唱著,編織著花冠裝飾她的前額,笑著她那燦爛的微笑,可憐的孩子啊!……
“她到了那裡,爬上橫跨的枝丫,
去套上花冠,邪惡的枝條折斷了,
把她連人帶花,一塊兒拋到
嗚咽的溪流裡,她的衣服張開了,
把她美人魚一樣地託在水面上,
她還斷續地唱些古老的曲調,
一會兒她的衣裳泡水泡重了,
把她從輕妙的歌唱中拖下泥漿裡
死了。(第四場,第七場)⑤
她的那些理想隨著她一起沉到了水底。愛人都去了,對哈姆雷特來說他的理想也不可能實現了。
哈姆雷特的悲劇不全在於奧菲利亞,因為奧菲利亞的作用“看上去”沒有那麼明顯。在《哈姆雷特》劇中奧菲利亞是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角色,但這一形象也是《哈姆雷特》諸多悲劇因素之一。她的眼睛清澈得如一泓潭水,她沒有如苔絲狄夢娜那樣愛的澎湃,但她卻以淳樸又天然的魅力征服了哈姆雷特王子,使他難以自拔地愛上了她。可她仍然是藏在家長身後的雛兒,既嚮往愛情,又害怕父兄的責備。當劇中許多矛盾、隔閡產生的時候她是如何發揮支點作用的,筆者將從情感、理想、境遇、性格四個方面分析。
情感悲劇支點
糾結的感情。哈姆雷特王子在情感上是脆弱的,奧菲利亞的離開和死亡使他幾近瘋癲。哈姆雷特的裝瘋賣傻伺機報仇行為是理智的,復仇的壓抑使他必須保持冷靜,以至於後來奧菲利亞的誤會使他更加“理智”。奧菲利亞對哈姆雷特失望了,心灰意冷了,她聽從了父親、兄長、王后、國王的“事實”,她相信“殿下,您的愛”已經隨著王子的瘋癲逝去了。可是誰知道哈姆雷特此時的痛苦,他愛奧菲利亞,“我愛奧菲利亞:四萬個兄弟的愛合起來,還抵不過我對她的愛”。但他決不能暴露他是裝瘋的事實。可憐的王子內心積滿了壓抑,他開始發狂,他大聲向奧菲利亞喊叫。可愛的奧菲利亞一直使王子心神盪漾著清波,如今卻沉到了死亡的深淵。
愛情不能同復仇同盟。什麼是愛情,是,這是一個問題,這個永恆的主題,說不完,道不盡。愛情,是一切激情中最高尚、最常勝的。但是,她征服世界的力量正在於她無限的寬宏大度中,在於她幾乎不可思議的大公無私中,在於她熱衷獻身的輕生藐世中。她沒有昨天,她也想不到明天……失望的愛情也會與死亡同盟。死亡是剝奪身心存在意義的劊子手。①對於奧菲利亞,哈姆雷特的瘋令她失望,父親的死使她瘋,這些讓她身心依靠的人離開了,她趨於死亡。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合理的矛盾衝突,讀者和觀眾的感情波動了起伏了悲劇效果也就出來了。
哈姆雷特的負罪感。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靈魂》裡是這樣寫的:
靈魂是存在的嗎?
自我的永恆是人類的渴求,
如果沒有永恆的自我,
造物主的全部成果,
對他來說不過是個巨大的
“有何用處”的問號。②
借用此詩是為了說明靈魂可能存在於《哈姆雷特》中,當然這裡的靈魂是指一種精神上的暗示,老國王對王子的暗示。《哈姆雷特》是莎劇第一大悲劇的原因就在於哈姆雷特的罪惡感被提升到了最高地步。一系列的慘劇在上演,然而最直接的悲劇感是:他間接或是直接地殺死了自己的情人奧菲利亞、岳父、大舅哥、叔父甚至是母親。這些死者與主人公形成的是必然的倫理圈箍(親情、友情、愛情),他們之間所發生的這一切直接支撐了《哈姆雷特》的悲劇效果。
理想悲劇支點
王子的理想悲劇。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歷來的評論家也一個個在各自的心目中塑造著不同面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弗洛伊德學派用他們的性心理學說來給哈姆雷特作心理診斷,在他所尊敬、所崇拜的父王身上,哈姆雷特看到了人的儀態品德最高貴的一面。當他在寢宮裡毫不留情地責問再婚的母后時,指給她看父王的畫像,再一次熱烈讚美道:
哈姆雷特本是一個感情豐富的青年,更是陶醉在一個美麗的夢想中:有那麼一天,他也將成為一個成熟、完美的男子漢,像他的父王那樣,而且將繼承他父親的大業,也將成為丹麥英明威武的國王。那時候,他溫柔純潔的情人奧菲利亞就是他的美麗的王后。他們倆將像父王和母后那樣相親相愛、形影不離。在他美好的夢幻中,他把自己和他所崇拜的父王合二為一,而在母后的嬌小的形象裡,他看到了自己的戀人的倩影。誰想到父親暴死,緊接著這晴天霹靂,母親又隨即再嫁,這天旋地轉般的人生變故,把他震得心都碎了,美好的、溫馨的青春夢想全部破滅了,只剩下辛酸的回憶不斷地在他腦海裡翻騰著:
短短一個月,她直哭得淚人一般,給我那可憐的父親去送葬,她腳下穿的那雙鞋還一點都沒舊呢――哎吆,她就――老天呀,哪怕無知的畜生也不會這麼就忘了悲痛……她就改嫁了――無恥啊,迫不及待!急匆匆地,一下子鑽進看亂倫的被子!④
他跟好友霍拉旭提到這回事,那諷刺的尖酸辛辣,已近乎現代的“黑色幽默”了:“葬禮上吃剩的涼了的烤豬肉,就端上了吃喜酒的筵席。”葬禮,婚禮,前後相隔只短短兩個月,已叫人寒心了,經過他的“剪接”,呈現出葬禮和婚禮,雙雙同時進行的一幅荒誕的畫面!
奧菲利亞的理想悲劇,她心中總有期望的白馬王子的。人生中美好的事情沒有出現,卻是一連串的噩耗,這些變故的發生使她蒙了、呆了、手足無措,以致當池中的水溼了她的裙子她都不知道。最終,奧菲利亞也瘋癲了,她的瘋癲不像哈姆雷特的瘋癲那樣黑暗、那樣憂鬱陰沉,它飄忽不定,彷彿在撫慰著她,她生病的頭腦周圍盪漾著甜美的歌曲,她柔和的聲音完全融化在歌曲裡,花朵接著花朵穿插在她全部的思想中。她吟唱著,編織著花冠裝飾她的前額,笑著她那燦爛的微笑,可憐的孩子啊!……
“她到了那裡,爬上橫跨的枝丫,
去套上花冠,邪惡的枝條折斷了,
把她連人帶花,一塊兒拋到
嗚咽的溪流裡,她的衣服張開了,
把她美人魚一樣地託在水面上,
她還斷續地唱些古老的曲調,
一會兒她的衣裳泡水泡重了,
把她從輕妙的歌唱中拖下泥漿裡
死了。(第四場,第七場)⑤
她的那些理想隨著她一起沉到了水底。愛人都去了,對哈姆雷特來說他的理想也不可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