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所提的問題,現實生活中如果發生在醫生自己身上還好說,畢竟懂醫,可以承受一切的後果,那是自己權衡以後做出的選擇,也會根據膽囊息肉伴隨的其他病症來改變自己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和採取中西醫來調理體質;如果發生在一個醫生的親人身上,一樣會矛盾重重,心理上一樣會承受煎熬,好歹會在往後的歲月裡不斷提醒自己的親人做出生活習慣和調理體質的忠告;如果發生在病人身上,一樣會告訴病人該怎麼辦,給出幾種方案,讓病人選擇,但卻不會承受心理上的那種煎熬,因此,題主所提這個問題的時候,可以感受到題主的心情。
根據題主所提的問題,僅提出我的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是單純大小為0.6cm的膽囊息肉,我建議定期複查,但是,不是說什麼也不做,就到了約定的時間去複查,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就等於在等病,在等息肉變化,在等息肉往變大,往惡性的方面走,往手術的路上走,真是啥也不做,傻傻等待的話,還不如手術切除膽囊!在這裡說一聲,膽囊息肉的手術是把整個膽囊手術摘除!
我想說的是,在檢查出膽囊息肉後,我們應該去做生活習慣的糾正,以及用中醫去調理體質。膽囊息肉在病理上可以分為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所謂息肉,“息”就是增加,增長的意思,平時我們也在說,比如利息,就是在本金上可以增加的那部分,休息也是,休就是人靠在樹上歇著,息,就是恢復增加體力。在這裡“息肉”就是指可以增大的肉。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膽囊腺肌瘤惡變的可能性很小,而腺瘤性息肉是潛在的癌前病變。膽固醇性息肉和膽固醇代謝紊亂有關,膽固醇的代謝和肝臟功能有關,是膽囊內的膽固醇結晶沉積在膽囊粘膜刺激粘膜下及粘膜增生形成膽固醇性息肉;
炎性息肉多是膽囊粘膜的增生,多同時合併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而膽囊結石的形成與膽汁的質量和膽囊的濃縮功能有關,而膽汁是有肝臟的肝細胞分泌的,因此也是和肝的功能密切相關;膽囊腺肌瘤是膽囊壁的侷限性良性增生性病變;膽囊腺瘤性息肉是膽囊上皮的乳頭狀增生或者結節狀增生,這個是潛在的癌前病變!但是如果有膽結石伴隨的息肉,膽結石不解決,就會摩擦刺激息肉,刺激膽囊上皮增生引發癌變,所以部分膽囊癌患者合併膽結石。這裡有個專業術語“膽囊上皮”,指的就是膽囊內層的那一層,
膽囊外形像茄子,所謂“囊”就是能裝東西的容器,膽囊就是裝膽汁的,外形像茄子一樣的臟器,肝臟的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先貯存到膽囊裡,並且膽囊有濃縮的功能,就是把膽囊裡的膽汁水分吸收,變稠的功能,吃飯的時候,食物透過口,食道,胃到了十二指腸壺腹部的時候,就會刺激壺腹部的括約肌,這個括約肌就像一個開關,食物就像摁下開關的手指頭,食物一刺激,壺腹部的括約肌開放,壓力變化,刺激膽囊收縮,排出膽汁,透過膽囊管,膽總管流向十二指腸,和這裡的食物攪和到一起,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所以在這裡,肝不好,產生的膽汁不好,會刺激膽囊的上皮發生變化,產生炎症,結石,息肉;膽囊功能不好,也會產生結石,炎症,息肉,肝膽二者之間的協調能力,通力合作能力受損,也一樣會產生膽的問題和肝的問題,(肝主疏洩,肝主情緒,人的情緒影響肝,從而引起膽汁的問題,還有高油高脂的飲食導致脂肪在肝內的代謝超負荷運轉,過量飲酒導致肝臟解酒功能的負擔,熬夜導致肝經和膽經當令是負擔的加重),
胃的蠕動排空和肝膽內膽汁的排出如果不匹配,也會產生肝膽的症狀和胃的不舒服,這叫肝胃不和(飲食冷熱的刺激對胃蠕動的影響,飲食節奏的有無規律對胃的影響;不吃早飯,會導致膽囊內的膽汁長時間濃縮,易形成結晶,結石,刺激膽囊壁引起膽囊炎,久而久之,炎性息肉也會產生),
這些都是需要在生活習慣中需要一一對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根據現在的體質再找中醫進行對症調理,肝鬱氣滯?還是肝膽溼熱燻蒸?是胃氣不降?還是……這個需要找中醫大夫看看,看什麼體質?採用針灸?還是湯藥?還是綜合運用。
當然害怕膽囊息肉惡變的話,直接手術摘除膽囊也可以,因為現在息肉沒有單獨手術摘除的,都是連同膽囊一併摘除,摘了以後沒有膽囊,對膽固醇和脂肪的攝入會有不適應的症狀,比如厭食油膩,噯氣,右上腹及肩背部隱痛類似膽囊炎的表現,還有的人會有類似胃炎,十二指腸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潰瘍,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胰腺炎等症狀。
況且西醫對於膽囊息肉摘除的建議也是基於息肉的表現,1,膽囊息肉大於1cm,2,廣基底,3,合併膽囊結石,4,伴有臨床症狀。
最終的選擇權力還是在患者自己手裡,做個權衡,採取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
題主所提的問題,現實生活中如果發生在醫生自己身上還好說,畢竟懂醫,可以承受一切的後果,那是自己權衡以後做出的選擇,也會根據膽囊息肉伴隨的其他病症來改變自己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和採取中西醫來調理體質;如果發生在一個醫生的親人身上,一樣會矛盾重重,心理上一樣會承受煎熬,好歹會在往後的歲月裡不斷提醒自己的親人做出生活習慣和調理體質的忠告;如果發生在病人身上,一樣會告訴病人該怎麼辦,給出幾種方案,讓病人選擇,但卻不會承受心理上的那種煎熬,因此,題主所提這個問題的時候,可以感受到題主的心情。
根據題主所提的問題,僅提出我的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是單純大小為0.6cm的膽囊息肉,我建議定期複查,但是,不是說什麼也不做,就到了約定的時間去複查,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就等於在等病,在等息肉變化,在等息肉往變大,往惡性的方面走,往手術的路上走,真是啥也不做,傻傻等待的話,還不如手術切除膽囊!在這裡說一聲,膽囊息肉的手術是把整個膽囊手術摘除!
我想說的是,在檢查出膽囊息肉後,我們應該去做生活習慣的糾正,以及用中醫去調理體質。膽囊息肉在病理上可以分為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所謂息肉,“息”就是增加,增長的意思,平時我們也在說,比如利息,就是在本金上可以增加的那部分,休息也是,休就是人靠在樹上歇著,息,就是恢復增加體力。在這裡“息肉”就是指可以增大的肉。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膽囊腺肌瘤惡變的可能性很小,而腺瘤性息肉是潛在的癌前病變。膽固醇性息肉和膽固醇代謝紊亂有關,膽固醇的代謝和肝臟功能有關,是膽囊內的膽固醇結晶沉積在膽囊粘膜刺激粘膜下及粘膜增生形成膽固醇性息肉;
炎性息肉多是膽囊粘膜的增生,多同時合併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而膽囊結石的形成與膽汁的質量和膽囊的濃縮功能有關,而膽汁是有肝臟的肝細胞分泌的,因此也是和肝的功能密切相關;膽囊腺肌瘤是膽囊壁的侷限性良性增生性病變;膽囊腺瘤性息肉是膽囊上皮的乳頭狀增生或者結節狀增生,這個是潛在的癌前病變!但是如果有膽結石伴隨的息肉,膽結石不解決,就會摩擦刺激息肉,刺激膽囊上皮增生引發癌變,所以部分膽囊癌患者合併膽結石。這裡有個專業術語“膽囊上皮”,指的就是膽囊內層的那一層,
膽囊外形像茄子,所謂“囊”就是能裝東西的容器,膽囊就是裝膽汁的,外形像茄子一樣的臟器,肝臟的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先貯存到膽囊裡,並且膽囊有濃縮的功能,就是把膽囊裡的膽汁水分吸收,變稠的功能,吃飯的時候,食物透過口,食道,胃到了十二指腸壺腹部的時候,就會刺激壺腹部的括約肌,這個括約肌就像一個開關,食物就像摁下開關的手指頭,食物一刺激,壺腹部的括約肌開放,壓力變化,刺激膽囊收縮,排出膽汁,透過膽囊管,膽總管流向十二指腸,和這裡的食物攪和到一起,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所以在這裡,肝不好,產生的膽汁不好,會刺激膽囊的上皮發生變化,產生炎症,結石,息肉;膽囊功能不好,也會產生結石,炎症,息肉,肝膽二者之間的協調能力,通力合作能力受損,也一樣會產生膽的問題和肝的問題,(肝主疏洩,肝主情緒,人的情緒影響肝,從而引起膽汁的問題,還有高油高脂的飲食導致脂肪在肝內的代謝超負荷運轉,過量飲酒導致肝臟解酒功能的負擔,熬夜導致肝經和膽經當令是負擔的加重),
胃的蠕動排空和肝膽內膽汁的排出如果不匹配,也會產生肝膽的症狀和胃的不舒服,這叫肝胃不和(飲食冷熱的刺激對胃蠕動的影響,飲食節奏的有無規律對胃的影響;不吃早飯,會導致膽囊內的膽汁長時間濃縮,易形成結晶,結石,刺激膽囊壁引起膽囊炎,久而久之,炎性息肉也會產生),
這些都是需要在生活習慣中需要一一對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根據現在的體質再找中醫進行對症調理,肝鬱氣滯?還是肝膽溼熱燻蒸?是胃氣不降?還是……這個需要找中醫大夫看看,看什麼體質?採用針灸?還是湯藥?還是綜合運用。
當然害怕膽囊息肉惡變的話,直接手術摘除膽囊也可以,因為現在息肉沒有單獨手術摘除的,都是連同膽囊一併摘除,摘了以後沒有膽囊,對膽固醇和脂肪的攝入會有不適應的症狀,比如厭食油膩,噯氣,右上腹及肩背部隱痛類似膽囊炎的表現,還有的人會有類似胃炎,十二指腸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潰瘍,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胰腺炎等症狀。
況且西醫對於膽囊息肉摘除的建議也是基於息肉的表現,1,膽囊息肉大於1cm,2,廣基底,3,合併膽囊結石,4,伴有臨床症狀。
最終的選擇權力還是在患者自己手裡,做個權衡,採取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