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飛飛的小朋友

    這是古代漢語中的幾個虛詞,所謂虛詞就是木有實際的意思,但是放在具體的句子中又會表示某種結構上的意義【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於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18.【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和我一樣,照鏡子就是覺得自己很帥很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