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廈門shuang7878

    擔當不是承擔,也不是個人主義!擔當是說明一個人的心理比較成熟了!可以自己去面對,去解決一些原來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如果想成為有擔當的就應該有豁達的心態,良好的心理素質,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不是靠你說出來或是你想的,也不是你想成為有擔當的人就能成為的,需要時間的沉澱,歲月的累積!慢慢來!多多學習充實自己!你就是一個有擔當的人!!

  • 2 # 學長聊大學

    1、提高認知水平,推進教學創新

    認知亦稱認識,是指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獲得知識的活動。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活動是人對外界資訊進行積極加工的過程。責任感與認知相聯絡,它取決於一個人對責任感認知水平的高低。 因此,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就要從提高認知水平入手,首先應使學生懂得什麼是責任感,其內涵和外延是什麼;明辨是非,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與義務;懂得我們所處的時代特徵等等。

    認識清楚了,認知水平得以提高,是非感隨之產生,責任感就會明確。

    要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其基本渠道是課堂教學。 因此,必須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自主學習,提高對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巴班斯基說過:“如果沒有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就不可能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必須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根本出發點,運用激勵、示範、討論、現代技術的整合等手段和方法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認知水平,激發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2、開展實踐活動,實施情感體驗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要提高認識,增強自覺性,而且應該在校內外的實踐活動中加強行為訓練,使社會責任感透過活動得以強化。教育性活動與交往是社會責任感養成的基礎,而社會責任感又推動活動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參加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實踐活動,以培養社會責任感。

    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建立社會實踐活動基地,走出校園,投身社會,以自己所見、所聞,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所思、所感。透過慰問孤老,上街宣傳、社會服務等一系列社會公益活動、野外考察、社會見習、旅遊、參觀等,開闊學生眼界,拓展學生認識空間,切身感受知識經濟時代的緊迫性,思考在資訊時代,我該為國家、社會的發展作些什麼,怎樣發展才能緊跟時代潮流。

    開設時事形勢講座和報告,使學生了解當今中國的國情及發展趨勢,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民族。這樣,社會責任感就會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得以強化。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情感調控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培養。

    社會責任感作為心理品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養成離不開情感調控。 一般來說,良好的、豐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會有與其相適應的積極的責任感。反之,社會責任感水平會大大降低。不說而教,是情感教育的最大特點,情感教育是達到社會責任感內化的有效方式,正是透過情感教育,激發學生情感,才使責任感融入主體情感之中,這是主體真正的責任感。

    教師應善於運用需要原則、期望理論、價值目標和激勵手段。 透過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內化社會責任意識。

    3、注重自我激勵,最佳化評價體系

    自我激勵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責任感養成的內驅力。

    自我激勵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自己的品行自我認識、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改正,以完善個性水平。

    自我激勵是人心理重要品質。為使學生真正具備自我激勵的能力,首先離不開教師的教導。

    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心理輔導,使學生產生錘鍊自身良好品質的自覺性和願望。其次,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對照檢查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再次,教師對學生的言行給予評價,評價可以使學生髮揚優點,改正缺點,不斷要求上進,使其在內心強化自我激勵。

    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改革原有的以“分數”考核學生的傳統方法,而變為“四個結合”,即書面考試與學生日常表現和社會實踐活動表現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描述性考核與精確性考核相結合;自律與他律相結合。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變“分數為中心”為“增強能力,提高覺悟為中心”,才能使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得到有效的保證。

    4、重視環境陶冶,營造學校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因素之一。

    ”環境陶冶是教育者有目的的創設教育情境,對學生進行積極感化和薰陶,潛移默化培養受教育者的責任感,其最大優勢是沒有明顯的教育痕跡,不喊口號,不貼標籤,體現一種滲透性、具體性、深刻性,是真正的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環境陶冶一方面強調情感因素,另一方面強調春風化雨的功能。馬克思主義認為,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對人生的發展起重要影響作用。不同的環境,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效果是不一樣的。

    學生置身於乾淨、整潔優美的環境裡,自然而然約束自己不規範行為;置身於文明守紀,積極進取,團結合作,責任感強的氛圍中,自然而然習得許多好品質。

    教學中的師生關係是一種特殊環境。

    責任感的培養也有賴於師生間良好的關係。師生間情感共鳴,極易使學生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湧出極強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因此,要著力營造以責任為標誌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體現在教學活動的每日每時,每個角落。它包含表現教師高度責任感的教風,保證責任感形成的規章制度,發展責任情感內化的輿論導向,有利於責任感培養的教育活動。

    5、構建教育網路,整合教育力量

    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組成的育人網路中,家庭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它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的成效。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首先要從家庭入手。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與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一致起來,避免養成學生的“雙面人”性格。 同時,父母對孩子的關係應由傳統的家長制改為平等交流的朋友關係。那種“在我眼裡永遠是孩子”的“愛子觀”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很不利。

    父母多的是生活閱歷,而孩子的知識面較廣,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有利於教學相長。有時候,家長不妨講一講成年人的苦惱,家庭的瑣事,工作的困惑,使孩子從小就懂得父母的辛苦,產生為家庭、父母分擔憂慮的願望,這種來自家庭的責任感,才可能漸漸演變為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材料“漲聲一片”,2021年工控中小企業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