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量道
-
2 # ceit
無是時間,無是力;有是空間,有是數。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生於道。天下萬物生於數,數生於力,力生於道;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無就是利用,利用就是利他,利他之謂道,利他之為道,利他即得道;道生力,力生數,數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和。利他之謂道,利己不道,道乃久,不道早已。天下萬物的歷史就是道與不道的鬥爭史。天下萬物的意義就是為道。
-
3 # 永柏惠遠
有與無的本質關係,就是互為存在的條件關係! 都是"存在”,誰也離不開誰! 比如,一個原子,他的原子核,只是佔原子大小體積的3000分之一,而2999的虛無空間,都只是電子運動的空間場所,如果沒有這個“無"的空間供給活動,電子"有"的運動,不僅不能運動,還會碰得頭破血流! 這裡"有、無",這兩個摡念,主要是指實體,"存在“這個概念主要是指條件! 當今,這兩個概念,在應用上,往往造成理解上的混亂l
-
4 # 使用者清風細雨2020
這個“無”指的是“道”的一個方面,“道”沒有具體的形狀,惚惚恍恍之中沒有蹤影,可是恍惚之中又有形狀,又有實體,而又神秘沒有邊際,(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看不清摸不著的無邊無際的就是“無”。這個“無”是指的了“道”的一個方面,(道常無名,大象無形),(無名,天地之始)這是指“無”是世上的開端。所以產生了“有”,“有”是指有形象的實體,“有”產生了
天地萬物,(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清楚的看出它們之間的關係,世上一切天地萬物運動的總的規律是“道”,其中包含著事物發展規律的“無”也包含著事物運動規律的“有”二個方面,“無”透過“有”而產生,“有”透過“無”而發揮作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也就是說:“無”中包含”有”,“有”則包含於“無”,(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則是總領導。才產生出世間天地萬物。
-
5 # 西蜀府河人
“有生於無”,所以,有與無的本質是無!
太極陰陽圖,白魚即是陽、無形的天。黑魚即是陰,有、有形的地。所以,陰陽即是有無!
天乃道,道即是無,無形的天。白魚(天)的魚眼(小黑點),即是道,即老子所講的“其中有精”,“精者,小之微也”。
黑魚(有形的地),就是無窮個看不見的精微的黑點“毫末”從大道(精神意識體)分離出來(道生一),一即是精神(不滅的意識)。
精神聚而成氣(一生二)二即是天。
氣再聚,由量變到質變,而成形、質(二生三,三即是地,即看得見的物質(地)。
有天地,然後有地上的萬物(三生萬物)。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從無形(道,無形的精神)至有形的(地及萬物)過程。
所以,有無(陰陽)的辯證關係,符合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矛盾轉換。
有生於無,有與無,無,是本質。
是同一種物質(精微的毫末)的不同形態,陽(無形,毫末)闔(聚合)成陰(有形“合抱之木)由看不見的毫末,由少到多,從量變到質變聚整合看得見的物質(合抱之木)。
所以是陰陽是“同出而異名”,同出於道(精微毫末,精神)量變到質變,所以形態對立,但本質是統一的。
陽闔(聚合)為陰,陰(有形、合抱之木)捭(分散)則迴歸於陽(無形的毫末)。
所以,陰陽(有無)是可以相互轉化。
-
6 # 閒看秋風999
“有”與“無”,其本質就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哲學思想即“陰陽”的翻版;有於五,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有”就是“無”,無中可以“生有”。
一支杯子,一間房子,任何一字容器,裡面必須是“無”《空的》;否則的話,容器不能裝東西,房子不能住人。
《老子》說得好,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恆 也 。
除了老子以外,儒家其實也是“陰陽”哲學思想的擁躉,比如說“剛柔相濟”“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有與無,互相依存又相互轉化;這就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人們日常中這樣的例子更是不勝列舉比如說工作與休息的關係——看似我們在學習時無所作為,但是沒有休息好,工作就不可能持續。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實還“有與無”的哲學思想也不無關係——什麼是“相對論”,說白了就是這世上並不存在所謂“絕對真理”,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相互依存”的。
社會生活中的“得”與“失”其實也是一種“相對論”,沒有“春風”哪裡能夠“化雨”——沒有“小寒大寒”,哪有立春雨水”。
-
7 # 北芪sgx
在傳統文化中關於:“有”與“無”的解釋和解答:琳琅滿目,各有各的領會、各有各的見解。
其實,人類的各種見解和見地,都是隨著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作者視野的開闊度、和時代人文認知世界的開闊度是有直接關係的。
以現代人類的知識開闊度來說、來解答;所謂“無”是人類至今還不瞭解、不認識的存在,可以說;今天不瞭解、不認識的,並不代表不存在,今天的“無”就是明天或後天的“有”。
“有”,只是在人類瞭解、認識中的階段性的存在,今天的“有”並不代表明天或後天的“有”,今天的“有”就是明天或後天的“無”。
“有”與“無”的迴圈是宇宙中一切執行發展的法則和規律及真相(真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事物執行發展的週期律。
人類在不斷探索“無”的世界,從不斷探索中發現“有”,用已知的“有”不斷擴充套件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經過知識的擴充套件和融匯和融通,從而不斷的提升人類智慧的層面和層次。
-
8 # 使用者謝薄明
“無”是所有“有”的同一,“有”是“無”中的所有對立。“無”和“有”是互根的,即互為前提的:沒有“無”,就不會有“有”;沒有“有”,也不會有“無”。沒有真空,就不會有粒子(和波),沒有粒子(和波),也不會有真空。“有”與“無”的本質是陽和陰最高的具體形式。“有”與“無”是相對的,你確定了某個系統的時空是“平直”的(即確定了“無”,即以該系統為參考系),就必然導致其他系統的時空各不相同的“彎曲”(即不同的“有”、互相對立的“有”)。你在地球上觀察到的“自由落體運動”是直線加速運動,而此時,在太陽或其他星球看到的這一運動的軌跡卻不是直線的。確定不同的參考系,時空圖是不一樣的。
-
9 # 自明誠熊
讀《老子》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可以有一時的的道,不是永遠的道;名,可以有作為一時的名稱,不是終極的名稱。無,稱的是天地還未出現時的渾沌狀態,有,稱的是這時萬物之母已經藏匿其中。因此,保持這種常無的意識,就可以觀察事物種種變化的奇妙;保持常有的意識,就可以注意事物未顯的種種端倪。無和有,兩者其實同一出處,只是稱謂的不同,都深藏玄機。玄而又玄,眾妙之門。
體會:我以上翻譯,是最近翻譯第二章時的感悟。有無相生,一般翻譯有無相對存在,更準確應該是有的時候無已經開始,或者無的時候,有已經啟動,有無一體生。所以才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才有“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世界的起源,就是那種鴻蒙未開,是無也是有,無極而太極的狀況。從這出發,生生不息,衍生天地萬物,形成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老子據此產生道、自然、清靜、無為等理念,並貫通而成體系。(名,其實就是稱;天地之始,就是天地還未出現。)
小詩《鴻蒙一》 天地未開時,朦朧難辯知;有而終不見,無卻始於斯。
小詩《鴻蒙二》問道在何方?未分人細量;無而有萬物,和靜自機藏。
小詩《鴻蒙三》聰明莫自奇,大道可知依?混沌生天地,無極而太極。
-
10 # 0西風瘦馬0
你所知即是有,你不知即是無。
無中之有漸知,有中之無漸知。
格物致知,非獨格物,格知者明陰陽。
知為己知,非眾人知,知眾知須無我。
有以己為根,無以無私始,適度當知止。
無無不可明,有有不可及,常道不言奇。
越有越有,越無越無,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欲得無,無慾得有,陰陽相推生變化。
無向中有向中,天道無方,旋造輪迴。
黑成灰白成灰,灰是太極,合易分難。
有向無行,過無有不知。
無向有行,♀子已言明。
有者有為,不知無之所為。
無者無為,知有為者對錯。
無成有時生災,有初知無歷苦。
各人天賦不同,有人終生無主。
今人皆知有為陽,大道至簡以為常。
至簡須由至繁來,深入淺出心不忙。
有就是有無就是無,說有無別說“本質”!黑暗都是有,真無連黑暗都沒有。有無不是道,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我認為,人所知,人所需,解決人的問題的是道——人道。
回覆列表
“無”是0態或0+1量子態,未變現
“有”是1態,變現態
“無“是“有”帝之先
“有”:兼利/害
“無”:藏玄妙之用,無限可能
……………………………………
有無可相生,
寂時混沌態。
陰陽五行機理中,
至簡道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