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若棄00

    秦朝實行的法家治國,簡單說就是: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皇帝除外),一切以令而行。蒙恬有30萬大軍並不是說這30萬大軍是他蒙家的,他真反的話估計沒多少人景從,而且說不定大軍還沒開拔就被部下砍了人頭領功去了。殺神白起還不是一樣。你以為統領30萬大軍想幹啥就幹啥?叫他們造反就造反?後面南越趙陀為啥能獨立?還不是因為南越隔中原太遠,而且跟隨趙陀徵南越的將士已經在南越跟當地人通婚共融了。

  • 2 # 喜歡楓葉子

    從秦兵馬俑的佈陣可以看出,軍隊的所有將領都是軍隊的副統帥,而統帥只有君主才是,副統領要調動軍隊必須有君主賜予的虎符才可以!所以蒙恬也罷、白起也罷、商鞅也罷、王翦也罷都不可能隨意的調動軍隊離開自己的駐軍地!

  • 3 # 南朝居士

    在正常情況下,大將能統帥一支軍隊,是因為這隻軍隊是國家的,或者說是皇帝的,皇帝給你權力指揮,但並不代表你想幹嘛就幹嘛,也不代表你能擁有這支軍隊,這是兩碼事。

    如果讓你領導一隻軍隊,你馬上就能把軍隊變成自己的,那太恐怖了吧?

    皇帝怎麼樣能讓武將忠誠呢?絕不是靠教育,更不是期望於武將的人品,奢望武將愚忠,如果靠武將的忠誠,家天下、世襲制早就玩不下去了。

    皇帝想要武將忠誠,就必須透過制約機制和懲罰機制,讓武將不能造反,不敢造反,而不得不忠誠,這樣才能君臣相互和諧,

    怎麼樣能讓地方武將忠誠呢?

    一,不讓他擁有軍隊人事權,不給他插手地方政權,

    二,後勤補給由中央調撥,

    如果一個武將擁有了人事權,手下都是他提拔的,他也能撤他們的職,那這隻軍隊就軍閥化了,因為只聽將軍不聽皇帝的,

    如果武將再插手地方事物,可以從地方混得後勤補給,糧草、錢財、軍械、士兵等,那基本就是軍閥了。

    所以,不帶主官意識,不帶偏見的看,李斯代表的是皇權,蒙恬等人是武將,沒有好壞,只是君臣的博弈。

    秦始皇沒死時,不可能給蒙恬很大的權力,一,他們君臣博弈關係,給他權利大了,自己就很危險。

    二,在中央政府裡蒙家是個勢力很大的家族,如果再給地方軍權,皇帝算什麼?

    所以,皇帝會從制度上掣肘蒙恬,在軍中設定多個跟他平級的人(如監軍、行軍參謀、多名副將),手下將領的人事權歸監軍(皇帝的代表),不讓他插手地方事物,後勤補給中央調撥等,防止蒙恬軍閥化。

    這種制約機制下,蒙恬自然不可能軍閥化,也就是說,他僅僅是一名武將,

    這時候,代表皇帝的聖旨來了,你說,他能怎麼辦?只能束手就擒了。

    如果你反抗,其他人馬上會逮捕你,踩著你的人頭上位。

    如果他軍閥化了,誰敢去傳旨?他馬上會說,聖旨是假的,李斯趙高等人篡改遺詔,殘害忠良,扶蘇是長子,他才是正統繼承人,我們殺回咸陽,立扶蘇為皇帝,匡扶社稷。。。

  • 4 # 奕天讀歷史

    蒙恬手握三十萬重兵,面對胡亥的聖旨,雖然心存疑惑,也沒有造反,並不是因為蒙恬不敢造反,而是蒙恬不想造反,這也正是蒙恬忠義品格的體現。

    我們先來看看蒙恬有沒有造反的條件。

    秦朝有名的調兵制度就是虎符制度,皇帝持有一半虎符,領軍統帥持有另外一半。需要調動軍隊時,皇帝派人持虎符,前往軍隊駐紮地,虎符合並,領軍統帥則聽從命令,率兵執行皇帝下達的任務。目的是防止朝中大臣,冒用皇帝的名義,私自呼叫軍隊。

    但是,領軍統帥自己調集軍隊並不需要虎符。將領釋出一個命令,還要把虎符給手下將領和士兵一一過目檢視,沒那個閒工夫。地方駐軍本來就是負責地方治安、邊防的,如果本地有流寇、盜賊,還要向秦王請求另外一半虎符,然後才能防禦,或者去進攻?這效率太低了。領兵統帥一個命令,軍隊隨時調動。只是軍隊異動的情況下,也是有文職地方官和監軍的,隨時可以向秦王報告。如果是將領要造反,直接除掉文官和監軍就好了。

    蒙恬作為三十萬長城大軍的統帥,如果匈奴來犯,還要千里迢迢,派人去咸陽取另外一半虎符,才能調動軍隊,想想也不可能。蒙恬是有能力隨時調動這三十萬軍隊進行戰鬥的。

    蒙恬殺掉不服從的官員、將領,調動三十萬軍隊,去地方糧倉搶到需要的糧食,一點都不難。要不然,陳勝、吳廣的起義軍早餓死了。

    蒙恬起事造反,也就是一個理由的問題。打著“清君側,除趙高,為扶蘇復仇”的口號,蒙恬也很容易找到起兵造反的理由。

    但是,蒙恬沒有造反,原因其實很簡單。根據《史記·蒙恬列傳》的記載,蒙恬在死前對使者說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恬自己都說了,他將兵三十餘萬,雖然被抓,也有足夠的勢力反叛。但是,他雖然知道必死,也不願反叛,是因為蒙家世代積累功信於秦,他也是為了守義,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和秦始皇的恩德。

    蒙恬忠義於秦朝,這才是蒙恬不造反的原因,並非蒙恬不敢造反,或者條件不允許。

  • 5 # 微史論

    其實以前我也有同樣的疑問,那是因為我們都被電視劇給害了!

    真實的情況中,有魄力能掌握局勢的君王都有一系列的制度和手段保證軍權不被軍隊的大將獨斷。

    就問題中來說,蒙恬是始皇帝非常器重的一員大將,而且蒙恬也是非常忠誠於始皇帝的大將。關鍵是賜死蒙恬的聖旨是胡亥和趙高還有李斯共同逆造的假傳的是始皇帝的旨意,而且當時北疆的將士們根本不知道始皇帝已經駕崩了!

    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始皇帝的掌控國家的魄力想必現在的我們也都知道,在當時,軍隊的將士們肯定十分服從或者說懼怕他,所以聖旨來了,即使明知道是假的,但是也得照著做。

  • 6 # 無所謂14145

    因為那時候是徵兵制,不是募兵制,國家只給糧食、土地和爵位,軍餉之類的不用想。將軍拿不住軍餉控制底層士兵,就無法獲得軍隊的絕對效忠。想造反?只有在夢裡!

    況且,蒙恬只是塞在北大軍的最高指揮官,下面一大號勳貴、功將在沒中央指令的情況下(虎符),根本調不動,更別說對抗中央了!

  • 7 # 路衛兵

    我認為有一點很重要,也容易被忽視,就是詔書的可信度。偽造詔書也有技術含量,合乎一定邏輯、讓人信以為真才能達到目的,這點老謀深算的李斯和趙高——甚至胡亥不會不知道。斟酌後的詔書模糊了蒙恬的判斷,讓他無法做出激烈反應。

    詔書蓋著璽印並以秦始皇的名義下發,蒙恬在主觀上不能不信,因為他並不知道秦始皇已經死了。此外李斯和趙高還做了其他功課,即透過揭短和否定工作的方式挫傷他的銳氣——也就是《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謂“數以罪”。

    蒙恬的工作是戍邊,具體執行修長城和打匈奴的任務,雖說歷史記載成績斐然,但執行過程很難把控——比如與秦始皇的要求不匹配,工程進度和戰爭進展未達預期等,就看怎麼定位了。詔書中說他對匈作戰傷亡多而佔地少,應該是基於事實的指控,因為他並未對此辯解。工作被否定氣勢上就會矮一截,出現過激行為的可能性就小。而扶蘇與秦始皇觀念不一致也是事實,也難免人前傾吐,懷疑他有所怨憤進而推斷蒙恬知情也不是毫無根據。

    正因為詔書有著許多合理的迷惑,蒙恬雖疑慮卻不能辨真偽。蒙氏一族世代忠信,蒙恬本人也深得始皇青睞,事實不明不會輕越雷池。而他準備理性申訴的思路又被扶蘇絕望的自殺衝擊,陣腳一亂就束手成了待宰羔羊,再想動作就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線上等,母嬰用品哪個牌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