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備方法有溼法和幹法。溼法制品結晶細小、顆粒柔軟、較易研磨,易於作顏料。幹法制品結晶大、顆粒堅硬,適宜作磁性材料、拋光研磨材料。1、溼法FeSO₄+2NaOH→Fe(OH)₂+Na₂SO₄4Fe(OH)₂+O₂+2H₂O→4Fe(OH)₃4FeSO₄+4H₂O+O₂→2Fe₂O₃↓+4H₂SO₄Fe+H₂SO₄→FeSO₄+H₂↑ 將一定量的5%硫酸亞鐵溶液迅速與過量氫氧化鈉溶液反應(要求鹼過量 0.04~0.08g/ml),在常溫下通入空氣,使之全部變為紅棕色的氫氧化鐵膠體溶液,作為沉積氧化鐵的晶核。以上述晶核為載體,以硫酸亞鐵為介質,通入空氣,在75~85℃,在金屬鐵存在下,硫酸亞鐵與空氣中氧氣作用生成三氧化二鐵(即鐵紅)沉積在晶核上,溶液中的硫酸根又與金屬鐵作用重新生成硫酸亞鐵,硫酸亞鐵再被空氣氧化成鐵紅繼續沉積,這樣迴圈至整個過程結束,生成紅色氧化鐵。2、幹法 硝酸與鐵屑反應生成硝酸亞鐵,經冷卻結晶、脫水乾燥,經研磨後在600~700℃煅燒8~10h,在經水洗、乾燥、粉碎製得氧化鐵紅產品。也可以氧化鐵黃為原料,經600~700℃煅燒製得氧化鐵紅。4Fe(NO₃)→2Fe₂O₃+12NO2↑+3O2↑ Fe2O3·nH2O→Fe2O3+nH2O;先製得透明氧化鐵黃(製法參見透明氧化鐵黃),經煅燒脫水,製得透明氧化鐵紅。其2α-FeOOH==△==2α-FeSO3+H2O。 採用中和沉澱法:先製得氧化鐵黑,再高溫灼燒製得透明氧化鐵線。將0.5mol/L濃度的FeCl3·6H2O溶液加熱沸騰水解至紅棕色膠粒出現為止(溶液1)。取與溶液1等體積的0.25mol/L的FeCl₂溶液(由金屬鐵與鹽酸作用製得),用稀氨水調至白色沉澱不再消失為止(溶液2)。將溶液1和溶液2合併,攪拌,並加入適量的羥基羧酸絡合劑和緩衝劑,維持恆溫80℃。隨反應的進行,不斷有黑色Fe3O4生成。反應結束,將Fe3O4結晶轉移至pH8、含有為Fe3O4質量比為10%~20%的油酸鈉溶液中進行表面處理,攪拌懸濁液,恆溫80℃,0.5h後將懸濁液用稀鹽酸(1:3)調pH=6~6.5,將Fe3O4油酸吸附包覆物(黑色絮凝體)抽濾,熱水攪洗數次,50~60℃真空烘乾,製得疏鬆的粉體Fe3O4。將上述油酸包覆的Fe3O4慢速升溫至550~600℃焙燒0.5h,得到均勻分散的透明鐵紅α-Fe2O3微粒子。 由天然黃鐵礦製得。由硫酸亞鐵或草酸鐵經風化得硫酸鐵,再經煅燒而得。由氫氧化鐵脫水而得。製造硫酸、苯胺、氧化鋁等過程中的副產物。由碳酸鐵、硝酸鐵等經強熱而得。硫酸亞鐵加熱至650℃以上而得。 雲母赤鐵礦法:雲母赤鐵礦石精選後,經溼球磨機磨成精礦粉,脫水,烘乾,冷卻,粉碎至325目,過篩,製成雲母氧化鐵。 硫酸亞鐵氧化法:將硫酸與鐵屑反應制得硫酸亞鐵,除砷及重金屬,經氧化而得。流程參見氧化鐵黃。
雲母赤鐵礦法雲母赤鐵礦石精選後,經溼球磨機磨成精礦粉,脫水,烘乾,冷卻,粉碎至325目,過篩,製成雲母氧化鐵。
製備方法有溼法和幹法。溼法制品結晶細小、顆粒柔軟、較易研磨,易於作顏料。幹法制品結晶大、顆粒堅硬,適宜作磁性材料、拋光研磨材料。1、溼法FeSO₄+2NaOH→Fe(OH)₂+Na₂SO₄4Fe(OH)₂+O₂+2H₂O→4Fe(OH)₃4FeSO₄+4H₂O+O₂→2Fe₂O₃↓+4H₂SO₄Fe+H₂SO₄→FeSO₄+H₂↑ 將一定量的5%硫酸亞鐵溶液迅速與過量氫氧化鈉溶液反應(要求鹼過量 0.04~0.08g/ml),在常溫下通入空氣,使之全部變為紅棕色的氫氧化鐵膠體溶液,作為沉積氧化鐵的晶核。以上述晶核為載體,以硫酸亞鐵為介質,通入空氣,在75~85℃,在金屬鐵存在下,硫酸亞鐵與空氣中氧氣作用生成三氧化二鐵(即鐵紅)沉積在晶核上,溶液中的硫酸根又與金屬鐵作用重新生成硫酸亞鐵,硫酸亞鐵再被空氣氧化成鐵紅繼續沉積,這樣迴圈至整個過程結束,生成紅色氧化鐵。2、幹法 硝酸與鐵屑反應生成硝酸亞鐵,經冷卻結晶、脫水乾燥,經研磨後在600~700℃煅燒8~10h,在經水洗、乾燥、粉碎製得氧化鐵紅產品。也可以氧化鐵黃為原料,經600~700℃煅燒製得氧化鐵紅。4Fe(NO₃)→2Fe₂O₃+12NO2↑+3O2↑ Fe2O3·nH2O→Fe2O3+nH2O;先製得透明氧化鐵黃(製法參見透明氧化鐵黃),經煅燒脫水,製得透明氧化鐵紅。其2α-FeOOH==△==2α-FeSO3+H2O。 採用中和沉澱法:先製得氧化鐵黑,再高溫灼燒製得透明氧化鐵線。將0.5mol/L濃度的FeCl3·6H2O溶液加熱沸騰水解至紅棕色膠粒出現為止(溶液1)。取與溶液1等體積的0.25mol/L的FeCl₂溶液(由金屬鐵與鹽酸作用製得),用稀氨水調至白色沉澱不再消失為止(溶液2)。將溶液1和溶液2合併,攪拌,並加入適量的羥基羧酸絡合劑和緩衝劑,維持恆溫80℃。隨反應的進行,不斷有黑色Fe3O4生成。反應結束,將Fe3O4結晶轉移至pH8、含有為Fe3O4質量比為10%~20%的油酸鈉溶液中進行表面處理,攪拌懸濁液,恆溫80℃,0.5h後將懸濁液用稀鹽酸(1:3)調pH=6~6.5,將Fe3O4油酸吸附包覆物(黑色絮凝體)抽濾,熱水攪洗數次,50~60℃真空烘乾,製得疏鬆的粉體Fe3O4。將上述油酸包覆的Fe3O4慢速升溫至550~600℃焙燒0.5h,得到均勻分散的透明鐵紅α-Fe2O3微粒子。 由天然黃鐵礦製得。由硫酸亞鐵或草酸鐵經風化得硫酸鐵,再經煅燒而得。由氫氧化鐵脫水而得。製造硫酸、苯胺、氧化鋁等過程中的副產物。由碳酸鐵、硝酸鐵等經強熱而得。硫酸亞鐵加熱至650℃以上而得。 雲母赤鐵礦法:雲母赤鐵礦石精選後,經溼球磨機磨成精礦粉,脫水,烘乾,冷卻,粉碎至325目,過篩,製成雲母氧化鐵。 硫酸亞鐵氧化法:將硫酸與鐵屑反應制得硫酸亞鐵,除砷及重金屬,經氧化而得。流程參見氧化鐵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