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91557379222

    這是一種間接的表達需要的方式,往往被一些聰明的小孩不自覺的運用,但代價是讓對方不舒服。我們來看看這種需要表達方式是怎樣形成的。

    孩子想看電視,如果他預期爸爸會同意,那麼他可能會大聲說:“爸爸,我想看電視”。這會是一個敢於表達需求的孩子,顯得可愛而真誠。一般來說,敢於直接表達需要是一種健康的心理品質,這種表達不會帶給對方強大的壓力,允許對方做出選擇。因此,有這種品質的人往往被周圍人尊重和喜歡。

    如果以往的經歷讓他感受到可能會被打壓,或者即使得到了,也會有其他附加條件,那麼,為了避免再次體驗到被拒絕時的窘迫,孩子有可能不會直接表達了。

    一種選擇是壓抑下去,把想看電視的願望放棄掉,好一點的會把願望轉移到其他的方面,或者乘爸爸不在時偷偷看,壞一點的會迷失真實的需要,形成“假性自體”——把父母的需要作為自己的需要,卻迷失了自己。由於迷失了真實的需要,這些人經常會被抑鬱與空虛的情緒所左右。當那些深層的需要完全迷失時,人容易變得固執、易怒、歇斯底里、煩躁,還會出現心身症狀(皮炎、潰瘍等)。

    第二種選擇是以自我保護的方式表達需要,比如題主的孩子想看電視時,他不是以疑問句的方式:“爸爸,能讓我看會電視嗎?”,而是以反問句的方式說:“爸爸,你就不能讓我看會電視嗎?”在這種反問句式裡,即使被拒絕了,責任在爸爸而不是孩子自己,這是一種很聰明的自我保護方式,但卻讓爸爸感到不舒服。或者有些人以命令的口氣表達需要:“快點快點,把你的手機借我用用”,這種壓迫式的表達往往讓對方處於不得不與其撕破臉的境地:“我憑什麼要借你手機!”

    第三種方式是自己不提需要,希望對方能猜到,如果對方猜不到,他們會生氣。比如有些小孩動不動就發脾氣,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但他們又羞於提出需要,便以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不滿。有些長期守寡或鰥居的老人經常會對子女發脾氣,子女儘管百般呵護,但無奈老人還是不高興。背後的原因,是長期性需要滿足的缺失,但出於種種道德的或現實的原因無法表達,所以就經常感到煩悶。

    不敢直接表達需要的關係是一種不健康的關係,會讓關係中時不時地充滿著誤會、衝突、隔閡,以及由於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種種負面情緒。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很少會說自己,說說學校裡發生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朋友、愛情等,他們只是跟父母保持著一種表面的接觸,心靈的交流和碰撞非常少。我們可以感受到此類親子關係中潛藏的不滿意,這種關係形成的根源往往在於孩子的需要得不到積極的迴應,父母的需要卻總是時不時地強加在孩子身上。

    在育兒過程中,面對孩子的需要,家長很重要的是聽到並適時迴應和滿足孩子,即使要拒絕,也要說出合理的理由,並有替代的選擇。這種尊重與接納的態度會讓親子關係顯得平等,孩子更敢於表達需要,而敢於表達需要的關係便是好的關係。

    比如爸爸因為孩子作業沒做完而拒絕了孩子看電視的請求,那麼就需要說明理由,並找到折衷的方案:“等下你做完這張試卷後再看”;或者“你先看完,然後得把試卷做完,如何?”,讓孩子在幾種方案中作出選擇。不要粗暴地或者嘲諷式地拒絕,比如“你想得美,作業都沒做完還想看電視,滾一邊去!”、或者“你還有臉提看電視,作業都沒做好,給你吃飯就不錯了”。這種次數多了,靦腆內向的孩子就不敢直接表達需要了。

    幼時親子關係中形成不健康的需要表達方式成為了一種內在關係,成年後會在很多方面有所呈現,常見的是親密關係和職場中與上司的關係。

    一個羞澀的妻子很少主動向丈夫提出性需要,她希望丈夫知道她的需要,並由丈夫來提,因為她覺得自己提的話太難為情了。當丈夫不提時,她懷疑丈夫不愛她了,並因此很生氣,對丈夫非常挑剔。丈夫很奇怪於妻子動不動的生氣,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同時,他也為妻子不提性需要而憤憤不平,心想“為什麼每次都要我來提”,“你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嗎”,丈夫有時也會懷疑妻子是不是根本不愛他。

    一個男孩從來不提他的需要,即使提的話,也是表面的需要,比如讓別人幫個小忙,那些深層的情感需要他是從來不敢提的,也害怕讓別人發現這部分。當他愛上一個人之後,他自動地以各種道德的說法或現實的條件來打壓這種愛的需要,所以他習慣於跟女性搞曖昧,卻從沒有談過戀愛。即使對方多次示愛,他也只是當作沒看見。他內心並非不需要愛,他跟別人一樣,也有強烈的被愛的需要,只是他無法去向所愛的人表達這種需求,他非常缺乏表達愛的勇氣,害怕涉及情感互動的親密關係。由於被愛的需要沒有被滿足,他內心是孤獨的,無助的,寂寞的,多年以來,他一直被抑鬱的情緒所困擾。

    不敢表達需要的人在職場中,也往往以拒絕的態度面對種種機會。當機會來臨時,他們會貶低這個機會的價值,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酸的心理機制不斷地在他們身上起作用。特別是面對那些要爭取才能獲得的機會,他們不是去積極爭取,而是選擇放棄,或者找到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拒絕。老子的學說往往是他們的最愛,那種無慾無求的態度,讓他們永遠不用再去感受到被拒絕時的窘迫。但潛在的需要是存在的,因為需要一直沒有被很好的滿足,所以嫉妒與憤憤不平往往一直伴隨著他們。

    幼時需要沒有被尊重的人,長大後容易形成跟權威之間對立的關係。他們會自動把權威投射成拒絕或強勢的人,對權威既害怕又牴觸。對於他們來說,向權威表達自己的需要是在示弱,他們會面臨類似於幼時的那種無助的境地,他們也會想當然地認為權威會拒絕他們的需要。他們總跟權威保持著過分疏遠或對立的關係,因此在職場中往往也不太會有好的發展。作為權威來說,往往也不太喜歡這樣的下屬,不過這些下屬往往有他們的獨特之處(比如特別勤奮,或者有別人無法替代的一技之長),有耐心的權威會主動靠近他們,逐漸激發出此類下屬的創造力和合作性。

    我們都渴望“被需要”,因為被需要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有價值,有尊嚴,並處於主動的地位。我們都害怕“我需要”,因為當我需要時,意味著把自己置於弱勢的境地,並得承受被拒絕之後的窘迫。幼時需要經常被拒絕的人,更渴望擁有“被需要”的感覺,他們透過自己努力的付出,提供有價值的產品,來持續地得到自尊能量的補給。他們害怕“我需要”,每當要表達”我需要”時,他們喪失了在“被需要”時的自信與坦然,而是強烈的焦慮與膽怯。一個辦公室職員,當她打電話通知一些事情時很放鬆自然,而一旦有事情要請求領導或要求下屬時,就會特別沒有自信,生怕被拒絕。

    關係中的問題還是得靠關係來解決,讓自己在新的關係裡體驗到“矯正性情感”。在第1個例子中,如果妻子大膽地提出性需要,那麼丈夫有了一種被需要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也更相信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丈夫的積極迴應有助於改善妻子不敢表達需要的特點。在第2個例子中,男孩如果敢於去追求他所愛的人,把自己的願望讓對方感受到,那麼親密關係就有了降臨的機會,他將走出孤獨抑鬱的境地。如果在職場關係裡,主動向上司表達需要,意味著拉近了與上司的關係,上司也更能知道你的存在,感觸到你的內心,在有機會時上司也會更多的考慮到你。這種與上司關係的改善,也會逐漸恢復內在的拒絕性關係,讓現實關係中的平等感更多的出現了。

    逃避永遠不是解決心理問題的好的方式,雖然暫時避免了危險,卻失去了改善的機會。因此,有需要表達困難的人,得尋找機會鍛鍊自己,無論在親密關係中,還是在職場關係中,嘗試去表達需要。同時,也要去覺察與克服阻礙需要表達的信念與態度,比如認為表達需要是示弱、無能的表現等(恰恰相反,不敢表達需要才是無能的表現)。親密關係與職場關係的改善,帶來的內在的解放感和平等感是明顯的,畢竟,這兩種關係是一個人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要面臨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橄欖菜裡這個東西是啥。什麼調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