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心程姐
-
2 # 王的小可
正好我們就是做教培行業的。
抱團取暖是個大趨勢,但需要的是更深層次的抱團。我們做的是藝術培訓綜合體,把許多藝術培訓品牌集合到一起,像一個商場。
我們認為,教培行業跟零售行業的發展趨勢是一樣的。
早期的零售行業,都是散,亂,質量參次不齊,都是底商。慢慢的,零售品牌逐步搬入商場,大家抱團做生意,商場能吸引更多人流進入。商家間雖然彼此有競爭,但分享客流,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是主流。
我們判斷,教培行業未來也會是這樣,隨著市場的發展,教培機構會越來越多,競爭會越來越大,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市場也會趨於無序。
普通的抱團取暖是個鬆散組織,本質上大家仍然大家各自為戰。如果這時,教培機構聯合搬到一個地方,有人統一進行管理和營銷,教培機構只需做好自身教學,這樣就會形成集聚優勢,還有場地的品牌背書。
我們本地一些教培機構,都在入駐商場,但商場租金始終是個很高的門檻,普通機構進不去。
這時,就需要一些教培行業自己的商場。各自分工,集聚發展,所以抱團是未來教培行業的必然發展方向。
-
3 # 教育智造
同質化機構不可能抱團,只有整合或者吞併!異質化(不同的培訓內容、專案),存在抱團取暖的可能,但取決於利益分配關係是否科學合理。
說到底還是能不能求同存異,是否為別的對方帶來實際的利益收穫!
教培服務的物件,就線下圍繞一個地方來說,就是那部分學生,那部分家長。在同一個時間段參加了這個教培專案,就不可能參加另外一個教培專案,如何差異化有針對性的服務,很考驗抱團發展的藝術。整合發展,一兩個龍頭專案帶動好些,不分輕重抱團發展很難持續!
推薦:
物權收益+股權收益(經營管理收益權+師資教學收益權)
持續可發展的經營之路。
-
4 # 教培行業於盼
我認為專案相同的機構之間不可能實現抱團取暖,原因如下:
校區的覆蓋面積小
培訓機構的校區覆蓋面積小,一般線下機構的大部分校區可覆蓋的面積只有周圍的1.5-2.5公里之內(根據口碑、年級等會有區別),每個區域內競爭激烈,機構很多,而市場份額就那麼大,想生存,只能靠搶佔僅有的這點資源,所以在針對群體和課程種類相同的情況下,不太可能互相幫助。不像題主說的建材行業那樣,買建材的時候不會太多的考慮距離因素,買一次就可以了,但是去培訓機構涉及到每週都去,所以會選擇離家近的,這樣對於機構來說,有效目標群體就比建材行業少很多(這也是培訓機構要擴點的原因),鄰居間的競爭就會很大。
家長不會在多機構間同時選擇
培訓行業不像餐飲、服裝等消費頻次那麼高,同時學生換機構的成本非常高(要適應老師、適用學習進度等),除非遇到考試成績不提高甚至下降,否則家長不會輕易讓孩子換機構,同時大部分的情況下,家長不會讓孩子在多機構間上相同的課程(相同科目但是內容不同的有同時上的情況)。加上前面說的地域問題,相同資源不可能被多機構同時利用,大家之間怎麼可能願意互相合作呢。
課程同質化嚴重
培訓機構的課程同質化非常嚴重,絕大部分都沒有自己的教材,剩餘所謂有自己教材的,也大多是拼拼湊湊,課程同質化非常嚴重。還有一些連全職教師都沒有,都是兼職老師上課(之前有過一個想法,是否會有學生在A機構退費到B機構學習時,見到的是同一個老師呢)。這種狀態之下,隔壁的機構幾乎都被視為了敵人,不可能成為朋友,機構間的所謂聯盟,要麼是課程不同的(比如文化課與藝術課),要麼是隔著十萬八期裡並且互相不可能到對方的地區去開校區的(同一個機構的不同校區,當所在位置較近時,分校長間的真實關係都會很微妙)。
不能線上行課的機構(藝術、體育等)能否給能行課的機構(文化課等)做做推薦
實話說,這個也難,一是信任問題,機構與機構間的信任,家長對對方機構的信任等。二是對於做藝術機構的都清楚,學生文化課的機構上多了,肯定會優先放棄藝術類課程的學習。所以能否做到互推,完全看雙方之前的關係了。
疫情期間,機構間能做點什麼呢我個人的感覺,疫情結束後,肯定會有機構推出低價做引流活動(在原有特價班的基礎上),如果大家都進入全年級特價搶奪流量,那麼損失的就不僅僅是前半年的收入了,後半年的收入也沒了,屬於無形間延長困難期。所以,大家最好可以剋制一下。當然,這事不是自己剋制就行,大機率說了跟沒說一樣,好比有些城市的機構間會互相到對方校區的周圍發傳單一樣,不是自己遵守規則就能保證對方也遵守。
以上,僅供參考 -
5 # 明道至簡師院
我覺得很多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都沒有弄清楚題主的點。
題主從來沒有說同質化和相同型別的機構抱團取暖,比如題主說的第一個維度,將幼兒、學前、舞蹈、美術、書法、基礎課提升進行整合,互幫互助。第二個維度,說的是家庭教育、學習技能、習慣養成、邏輯思維、學歷提升和社會實踐一條線貫穿,總結起來都是多個不同領域教培專案的報團取暖,更直白的說就是異業合作。這樣的形式,在當前疫情嚴重,各家學生資源都比較緊缺的情況下,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不過,在執行這些想法的時候,可能先要做一些市場調研,比如機構所在周邊都覆蓋有覆蓋同一年齡段人群,進行不同培訓的機構。如果一家做文化課的機構,主要針對中小學人群,周邊3公里為主要覆蓋範圍,那就要考察周邊有多少相應的舞蹈、美術、書法等培訓機構,每家機構能夠提供多少有效的潛在資源。
此外,這種機構間相互推薦的形式,只能作為日常招生方式的一種補充,需要一段時間嘗試才能見到效果,不能解決機構的燃眉之急。
無論什麼情況下,作為個鬆散的合作方式,各家肯定還是把自身的生存放在第一位。一個學生招來會盡量給排更多的課,留給合作伙伴的上課時間可能相對會少些。至於有人擔心有學生報藝術課,如果推薦文化課會讓藝術課課時減少的情況,這種情況我覺得倒不必擔心,因為學生如有補文化課的需求,即使不在推薦這個地方報,也會透過其他地方報課,文化課是硬需求,在哪裡報都是一樣報。
疫情只是教培機構困難時期的開始,疫情後很多機構還會面臨更大的挑戰。不同教培機構報團取暖可以作為一種長期的招生方式,但對於中小教培機構來說,這隻能是常規招生方式的補充。
-
6 # 奇碼星球
教培行業困難,這不是一家的困難,其實是整個教培行業圈子的困難,但是作為一個資深的教培人來說,其實教培行業不太適合抱團取暖!
首先,教培所面對的人群是固定的,而且時間也是固定的,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假如報團取暖,學生就晚上7點到9點有時間,是去你家還是去我家呢?
其次,教培機構現在良莠不齊,假如報團取暖,教學品質差的機構將生源更加減少,有可能一個班直接就去了其他教培機構,因為一比較就知道差異了。
再次,教培機構缺乏有效的監督,收費問題又將出現問題,這時候該如何進行收費呢?
最後,家長該如何選擇呢?如果是一個大機構下的幾個校區,這還好說,報團取暖幾個機構,家長還要逐一去了解,費事費力,也是不太可能的。
當然,如果是互補的報團取暖,或者一方的學生,轉介紹到另外一方,或者課程一方介紹給另外一方,只是單純的資源合作,倒是可以進行報團取暖的!
一定不能夠讓學生成為多個機構之間的生源,否則,會產生巨大的問題。
回覆列表
我覺得不能互暖。理由如下:
一、一山不能容二虎,每個建立機構的人都是一個領導者,領導者磨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特色,學生對融合的機構也不會很適應。
三、老師也會不適應兩個領導者的同時領導,而流失。
四、管理制度模式也得需要磨合。
五、利益分配也不容易搞定。
機構整合除非是一個原因服從另一個。而且即使整合到一起了,以後還會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