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足行探索發現
-
2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在大唐盛世留下很多傳世名篇,人才輩出,唐朝大詩人都是描寫大唐皇宮的喜慶氛圍,無法走帝王的心思是怎麼想的,其表面繁榮昌盛的背後也潛伏著巨大的政治危機,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在大年三十的《守歲》詩句,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逆一宵中。這些詩都是寫於貞觀之治,李世民跟隨其父南北戰,消滅各路軍閥,也沒有時間坐在皇宮享樂,人民需要安定的生活而不是連年戰亂,大唐也是經過貞觀之治走向繁榮昌盛,然後走戰亂滅亡,但是其守歲詩可以看出李世民和李氏皇族,群臣,宮女們共慶新春宏大場面,喜悅之情也表現出來,李世民的英雄氣慨己不再,都是浪漫情懷,而且極盡奢侈豪華,大擺宴席,揮霍無度,極盡奢侈浪費也是非常嚴重,其太平盛世的背後,是老百姓的苛捐雜稅,讓老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其前期不過是沒有戰亂,國家並沒有走向繁榮富強,所謂太平盛世有很多不安定因素,唐玄宗李隆基前期還表示不能奢侈浪費,但其後期也開始貪圖享樂,朝政治理混亂,地方藩鎮軍閥開始作大作強,安史之亂是大唐歷史的轉折點,大唐由安定走向衰落,走向滅亡,走向連年戰亂,國家面臨分崩離折,走向崩潰,在李隆基的《溫湯對雪》就明顯哀怨情愁,北風吹同月,同雲飛白雪。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慘烈。有楊貴妃歌舞相伴,相也驅逐不了心中愁雲,大唐和平穩定,在他的治理下走向覆滅,沒有讚歌,歷史的滄桑將消滅一切驕奢淫慾,腐敗無力的朝政治理。安史之亂安綠山十五萬大軍殺進長安,長達八年安史之亂大唐由安定走向戰亂,致使大唐幾代皇帝朝臣的努力全部毀於一旦,李隆基也只會享樂,治理國家就是白痴,對於國家面臨危機也是心中沒數,叛軍安綠山打到長安最後一道防線,本應堅守潼關閉關不出,堅守潼關等待援軍,這個白痴李隆基讓潼關守年的主動出擊,在四川避難的李隆基兒子李亨舉辦登基儀式,李隆基被迫當上太上皇,詩人杜甫一生求官也不得志。公元759年唐肅宗李亨大赦天下,李白被赦免回老家寫下千古名詩《早發白帝城》,杜甫辭去自己的小官,來到四川成都,杜甫窮困潦倒,自己住的是自己用茅草搭建的破屋子,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當時杜甫生活環境,八年的安史之亂平定,但是虛假盛唐榮耀己不復存在,詩歌也沒有了,李白想靠自己才華報效國家也沒有實現。昔日唐玄宗李隆基身邊的紅人,唐肅宗李亨不重用李白,就是因為這些詩人只會為李隆基歌功送德,誤國誤民,在晚年飽受病折磨,其中包括杜甫,當年才子還得靠著別人救濟活著,真是國破山河在,但是他們留下詩作留傳下來。
-
3 # w獨行俠
我只舉一個事例你就知道詩人杜甫在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如何過年的了。
杜甫是在行路中過年的。
杜甫在春節期間到城裡買米,看到官家商戶張燈結綵一片歡樂景象,家家都是大魚大肉,相互慶賀這個年節好,明年更發財,杯杯滿酒杯杯飲,席中嬌娘美如花。
杜甫買好半袋米行走在回鄉下的路上,看到一具具消瘦的屍體橫七豎八的躺在路邊,遠處還有白骨深深的露出來。
杜甫在想我一肚子文采,想當官為民出力,又不在其位使不了勁,想去種田,又沒大力氣,空學一肚文章,還要臨近春節餓肚子,穿著單衣,凍得顫顫發抖想起過往的艱辛回到家時不由大哭,揮筆寫下了反應當時情景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就是杜甫人生之中的一個過年節日展現!
-
4 # 天趣齋
公元757年4月的一天,一位滿頭華髮、神色慌張的中年男人冒著生命危險,在前往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的途中,穿越兩軍對壘的前線,不敢走大路,只能選擇羊腸小道,在山林中急急潛行,生怕被叛軍發現。等他終於脫離險境時,才發現身上的衣袖早已被灌木叢掛破,兩個胳膊肘都露了出來。
這個死裡逃生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偉大的詩人杜甫(712年—770年)。對峙的雙方,一方是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將安守忠和李歸仁率領的叛軍,一方是郭子儀率領的大唐官軍。歷史學家將發生在755年至763年的這場內戰稱作“安史之亂”。
孟冬十郡良家子,
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
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
仍唱夷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
日夜更望官軍至。
這首紀實詩《悲陳陶》,真實地描繪了初冬時節,由房琯率領的官軍與安守忠率領的叛軍激戰長安西北陳陶斜(又名陳陶澤)的慘烈場面。房琯指揮的一、二路軍全軍覆沒,死亡四萬人,南路軍又在青坂大敗。叛軍(大都是胡人)凱旋歸來,在長安市上痛飲高歌,淪陷區的百姓翹首北望,期待位於靈武(今寧夏靈武)的肅宗能派官軍前來。
《春望》《哀江頭》《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北征》和“三吏”“三別”等,這些不朽的詩作,杜甫把他的所感所受、所見所聞,都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了下來,一千多年來,使我們仍可從他的詩中感受得到這場戰爭的殘酷和人民遭受的痛苦。
759年,杜甫帶著一家大小,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南下成都,在浣花溪畔營建了屬於自己的草堂,度過了一段相對安穩的生活。
從安史之亂的發生到結束,在杜甫留存下來的詩中,我們沒有看到他描寫過有關年節的詩篇。不難想象,安史之亂髮生後,詩人帶著一家人四處流亡,居無定所。即使是後來移居浣花溪畔,他的生活也沒有多少改變。作於761年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對那段生活的最好註腳: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溼何由徹?
在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中,詩人幾乎沒停止過他的腳步,與家人更是離多聚少,鄜州、長安、鳳翔、秦州等,到處都留下了詩人奔波的身影。顛沛流離的生活和動盪的時局,詩人既不可能過一個像模像樣的新年,又哪有心情在過年的時候賦詩作歌呢?
回覆列表
春節期間按單雙號上朝、休假
古代官員過的新年,其實是指農曆年,即正月初一。唐玄宗頒佈的紅標頭檔案《假寧令》寫道:“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說,春節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裡有這麼兩個“黃金週”。
事實上,到了唐朝後期,黃金週有3個,而且小黃金週並不比我們少。《唐會要》第82卷有一段專寫節假調整,說唐德宗貞元年間,把寒食節的假期從3天調整到7天,加上春節7天、冬至7天,剛好3個黃金週。至於小黃金週,就更多了,中秋節、臘八節、夏至、唐太宗過生日??這些日子統統放假3天。另外還有21個只放一天假的傳統節日,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遠超忙碌的現代人。
唐朝春節雖然也只放七天假,但是按“元正前後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說,以大年初一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三天,初一之後放假三天,加上初一,剛好七天假。
也不是所有的唐朝人都按照法定的春節假期休假。有的人可以提前休假,例如私塾先生和學生,一般臘月二十就能放假,正月二十才開課,放假整整一個月。有的人永遠沒有固定的休假,像農民,必要的時候,大年初一也要到莊稼地裡揮汗。孟浩然有一首詩叫《田家元日》,田家就是農民,元日就是初一,這首詩裡有兩句:“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說的就是大年初一那天,還能見到農民勞動。
某些唐朝官員也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樣的春節假期,因為唐朝有兩個規矩。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階地方官必須早早地上朝給皇帝拜年。這個規矩使得京官和高階地方官不能在初一當天跟家人團聚,而是要跟皇帝團聚,至少是先跟皇帝團聚,退了朝之後才能跟家人團聚。
第二個規矩就是,地方行政長官在春節期間嚴禁離開衙門回老家。這個規矩斷絕了地方官在老家過年的可能性,他們要想跟家人團聚的話,地點只能定在單位。
唐朝有個很著名的田園派詩人韋應物,他寫過一首《元日寄諸弟》,五言十二句的古風,大意是說:我自從做了市長之後,每年春節都沒回去過。我在這個衙門裡感到很冷清,也很無聊,什麼時候才能與家人見面呢?
唐朝皇帝也寫詩,唐德宗李括寫過一首《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大意是大年初一那天等百官拜過年,他又閱了兵,一整天沒有消停。唐德宗屬於那種勤勉型別的皇帝,他在安史之亂以後登基,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決心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節度使的權力,連連用兵,忙得不可開交。他在任的時候,春節期間照樣上朝,大臣叫屈,他說:那按單雙號吧,單號上朝,雙號休假。於是唐朝高層就出現了一個奇特現象:臘月二十八放年假,臘月二十九上班,大年三十繼續放假,大年初一接著上班,初二又放假,初三又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