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明代泡茶法的演變得益於朱元璋的諭令——廢除龍團鳳餅,提倡散茶,用沸水沖泡而飲。

    而原因非常簡單——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家境貧寒,所謂作為底層百姓中一飛沖天的皇帝,簡樸且簡單的生活習慣更能讓朱元璋接受,而他難以忍受的是步驟繁雜的點茶法。

    所以明朝自朱元璋釋出諭令後,泡茶法成為主流。

    唐煮宋點明清泡:

    煮茶法——唐代飲茶以末茶為主,將茶葉研磨成末狀再衝泡,將茶末置於熱水同煮。

    點茶法——宋代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也用此法。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

    明清泡——這種方式就無需多言了。

  • 2 # 密探零零發

    明代泡茶法的演變,得益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功勞,可謂影響深遠,以至於我們的現在的泡茶法深受其影響。

    朱元璋的一道詔令,中國泡茶法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在宋朝到明朝初年,主要流行的泡茶法是點茶法,就是抹茶法。即“碾茶為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匙入於巨甌。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雲頭雨腳。”(出自明代朱權《茶譜》)

    朱元璋認為點茶法太過於墨跡,就廢團茶改散茶,隨即類似於今天的“撮泡法”開始流行。撮泡法簡便,主要有滌盞、投茶、注湯、品茶。這種泡茶法跟今天我們的泡茶法簡直一毛一樣。先洗杯子,在向杯中或壺中加入適量的茶葉,再加入熱水,最後就可以品茶了。撮泡法就是這麼簡單粗暴,相比於點茶法,這種泡茶法更加簡單易操作,更加實用了。

    明朝泡茶法由繁入簡,讓人們喝一杯茶變得簡單多了,可謂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但是未免多少少了一些風雅。

  • 3 # 天涯傷逝

    一、從生煎羹飲到唐煮宋點,喝茶方式的千年演變。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止團茶,改散茶,從此便開創了一個茶飲的新時代。

    為什麼朱元璋要推行這一詔令,這一詔令背後又有什麼傳奇故事麼?讓咱們先從神農氏開始講起。

    相傳,神農嘗百草,日遇千毒,得”荼“而解之,這個”荼“,出自古巴蜀方言,便是茶葉的古稱。也就是說,茶葉在一開始並不是作為我們現在日常的飲料來飲用,而是被當作一種藥物來利用。

    由於古時候老百姓食物短缺,因此這種帶著苦澀味的樹葉同樣也被當作一種食物來果腹。至今,在我古的西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還保留著生吃茶葉的習俗。他們會把茶葉和辣椒、鹽等佐料一起攪拌,做成一碗”涼拌菜“

    隨著烹飪煮飲技術的進步,茶葉終於從食物獨立開來,被當作一種飲品來飲用。但早期的喝茶方式還比較粗放,茶葉不是像現在這般加開水“泡”的,而是放進鍋裡“煮”的。

    為了搭配這種煮茶法,其所採用的茶葉也不是像我們現代人所習慣喝的一把把“散茶”

    而是來自於這樣的“團餅茶”,這也是唐朝時期最為流行的一種製茶方式。

    不同於勞苦大眾,為了方便所以喜飲“散茶”,當時的唐代宮廷的王公貴族對喝茶的要求則複雜得多。

    他們往往會把茶餅敲碎出一小塊,隨後磨成粉末,再經過篩選,投入到鍋裡進行煎煮,並投入食鹽增加風味,甚至還要再喝茶的同時一邊焚香來烘托喝茶的氛圍和情趣。

    按我們現代人看來這不像喝茶更像是“喝湯”,但對於唐人來說,這便是當時主流的飲茶方式。

    到了宋代,貴族階層更是把茶葉當作了一種“奢侈品”推崇到了極致。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便是北宋的“亡國之君”宋徽宗趙佶。

    趙佶在他的著作《大觀茶論》中記載了當時茶葉的極品---龍鳳團茶

    "龍鳳團茶"是北宋的貢茶。在北宋初期的太平興國三年(978),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監督製造一種皇家專用的茶,因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的紋飾,就叫"龍鳳團茶"。皇帝用的龍鳳茶,茶餅表面的花紋用純金鏤刻而成。為了突出其名貴,還會在茶餅上打蠟,加入香料。

    相傳龍鳳團茶二十餅重一斤,每餅值金二兩!可謂比黃金還要珍貴。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種窮奢極侈的製茶方式經過層層剝削都轉嫁到了底層的茶農身上。

    各地茶農不堪重負,紛紛抗議甚至揭竿而起。

    二、“廢團改散”其實也是順應歷史潮流。

    到了明代,隨著飲茶方法的變化,龍鳳團茶逐漸被散茶代替。

    對於“廢團改散”,很多人的說法是,朱元璋因為自己也是底層出身,所以格外體恤民力,所以推行了“廢團改散”,幫茶農“減負”。

    但我想說,這是典型的由於箭垛效應”得出的結論。

    箭垛效應是由胡適最早提出的,他指出:

    “古代由許多發明創造或者功績,後人並不知道是誰創造的,就統統歸到皇帝、周公這樣的‘箭垛式’人物身上”。

    比如黃帝作為華夏文明始祖,所以很多不明出處的發明創作都被“射“在黃帝身上,以致其成為一個古代愛迪生式的人物。簡而言之,這樣的人就成了“正面典型”。

    同樣,壞的特質也一樣具有箭垛效應,比如紂王,就被後人把很多古代暴君的行為都混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讓其成了“反面典型”。

    換句話說,朱元璋在"廢團改散“這一歷史事件中,便充當了這一”正面典型“

    儘管,朱元璋出身於”貧下中農“不假,但當他做了皇帝之後,所代表的必然是佔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的利益,推行”廢團改散“,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維護自己的統治。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朱元璋“廢團改散”的真正原因

    1.茶葉在當時和食鹽一樣,是由官方控制的壟斷性行業。一方面,茶葉貿易是重要的稅收來源,自身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利潤使得官方不可能讓利出來,再加上中國自古以來就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也無力與官方競爭,只能高價從官方手中收購茶葉來做”二道販子“。

    根據馬爾薩斯人口理論,洪武時期正是結束戰亂,休養生息,鼓勵開墾荒地,恢復人口和經濟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地矛盾屬於比較輕的階段,茶農的反抗情緒也較低,官府不需要透過層層盤剝也能透過茶葉獲取足夠的稅收。

    2.中原王朝自古就缺少產馬地,再加上北方的蒙古虎視眈眈,而邊疆地區由於氣候苦寒,缺少蔬菜瓜果,所以急需茶葉來補充生存所需的營養物質,所以茶葉還被當作重要的戰略物資來進行貿易,像中原和藏區之間開闢出的茶馬古道,便是典型的進行茶馬交易的要道。

    明朝和偏安一隅的宋朝或者大一統但對地方管理鬆散的少數民族政權元朝都不同,不管是從商業角度還是軍事角度,對茶葉生產量的需求都比前朝更為巨大,散茶的製作方式能更好的節省人力,提高生產效率。

    3.”散茶沖泡“的方式並不是到了明代才發明,其實早在元代就已經普及到了社會中下層,不再是一小撮人的專屬,消費群體廣了,為了更好普及自然喝茶方式也簡化了。

    同時,不同於唐宋時期的戰爭主要還是集中在中央和地方軍事貴族階層之間。經過元、明兩次改朝換代,地主階層甚至不少貧下中農也進入到了上層的統治階層。原先專屬於中下層的喝茶方式同樣影響到了上層社會。可以說朱元璋作為最高統治者,發行這樣一個詔令,同樣也是順應社會風氣和潮流罷了。

    小小茶葉,見證大大歷史。透過不同時期飲茶方式,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甲字可以組什麼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