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人類取得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並形成了電子資訊、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航天航空、原子能等高技術領域和高技術產業,其中對經濟和社會影響面最廣、影響力最大,影響持續時間最長的是電子資訊科技。四十多年中,在微電子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雙輪推動下,電子資訊裝置一方面透過極其迅速的更新換代,使效能高速提高,體積能耗不斷減小,另一方面以驚人的速度降低價格,為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創造了良好的技術條件和經濟可能性。隨著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網際網路在全世界的迅猛興起,對經濟活動和人類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到2000年底,網際網路將世界各地100多萬個網路、1億臺主機和5億使用者連線起來,形成了一個覆蓋全球的開發和使用資訊資源的資訊大通道,進入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揭開資訊經濟時代的序幕。 一、資訊科技的主要發展趨勢 資訊科技推廣應用的顯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國致力於資訊化,而資訊化的巨大需求又驅使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當前資訊科技發展的總趨勢是以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中心,從典型的技術驅動發展模式向技術驅動與應用驅動相結合的模式轉變。 微電子技術和軟體技術是資訊科技的核心。積體電路的整合度和運算能力、效能價格比繼續按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支援資訊科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現在每個晶片上包含上億個元件,構成了“單片上的系統”(SOC),模糊了整機與元器件的界限,極大地提高了資訊裝置的功能,並促使整機向輕、小、薄和低功耗方向發展。軟體技術已經從以計算機為中心向以網路為中心轉變。軟體與積體電路設計的相互滲透使得晶片變成“固化的軟體”,進一步鞏固了軟體的核心地位。軟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功能透過軟體來實現,“硬體軟化”成為趨勢,出現了“軟體無線電”“軟交換”等技術領域。嵌入式軟體的發展使軟體走出了傳統的計算機領域,促使多種工業產品和民用產品的智慧化。軟體技術已成為推進資訊化的核心技術。 三網融合和寬頻化是網路技術發展的大方向。電話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三網融合是指它們都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在網路技術上走向一致,在業務內容上相互覆蓋。電話網和電視網在技術上都要向網際網路技術看齊,其基本特徵是採用IP協議和分組交換技術;在業務上要從現在的話音為主或單向傳輸發展成互動式的多媒體資料業務為主。三網融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三個網合成一個網,但它的確打破了原有的行業界限,將引起產業的重組與政策的調整。隨著網際網路上資料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別是多媒體資訊的增加,對網路頻寬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頻寬,是相當長時期內網路技術發展的主題。在廣域網和都會網路上,以密集波分複用技術(DWDM)為代表的全光網路技術引人注目,帶動了光資訊科技的發展。寬頻接入網技術多種方案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鹿死誰手尚難見分曉。無線寬頻接入技術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之上的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正向資訊個人化的目標前進。 網際網路的應用開發也是一個持續的熱點。一方面電視機、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等家用電器和個人資訊裝置都向網路終端裝置的方向發展,形成了網路終端裝置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打破了計算機上網一統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端教育、電子媒體、網上娛樂技術日趨成熟,不斷降低對使用者的專業知識要求和經濟投入要求;網際網路資料中心(IDC),網門服務等技術的提出和服務體系的形成,構成了對使用網際網路日益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資訊科技日益廣泛地進入社會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從而促進了網路經濟的形成。 二、資訊產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引擎 隨著資訊化在全球的快速進展,世界對資訊的需求快速增長,資訊產品和資訊服務對於各個國家、地區、企業、單位、家庭、個人都不可缺少。資訊科技已成為支撐當今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石。在這種情況下,資訊產業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競相投資、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部門。在過去的10年中,全世界資訊裝置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增長率是相應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率的兩倍,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關鍵產業。其中美國經濟在近10年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年均GDP增長3.6%,而電子資訊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1.4個百分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得益於資訊科技的支撐和資訊產業的帶動是不為過的。資訊產業本身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些發達國家資訊經濟領域的增長超過了GNP的50%,美國則超過了75%,2000年全球資訊產品製造業產值高達15000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九五”期間,中國的資訊產業以三倍於國民經濟的速度發展,主要產品銷量迅速增加,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部份關鍵技術有所突破,產業規模已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底資訊產品製造業總產值達10000億元,銷售收入5800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資訊產業的增加值佔全國GDP的4%,電子產品出口額約佔全國出口總額的1/5,資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三、資訊科技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 資訊科技代表著當今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使資訊的重要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的作用得以發揮,使人們能更高效地進行資源最佳化配置,從而推動傳統產業不斷升級,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執行效率。就傳統的工業企業而言,資訊科技在以下幾個層面推動著企業升級:1、將資訊科技嵌入到傳統的機械、儀表產品中,促進產品”智慧化”、“網路化”,是實現產品升級換代的重要方向。這項工作往往被稱為“機電一體化”。2、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網路設計技術可顯著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3、利用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或工業過程控制技術實現對產品製造過程的自動控制,可明顯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成品率;4、利用資訊系統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化,統一整合調配企業人力物力和資金等資源,實現整體最佳化。5、利用網際網路開展電子商務,進行供銷鏈和客戶關係管理,促使企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方式的升級,可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資訊科技也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第三產業發展的有力武器。 四、勞動力結構正出現鉅變 隨著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們的就業結構正從農業人口為主、工業人口為主向從事資訊相關工作為主轉變。以美國為例,1956年,美國的“白領”人數第一次超過“藍領”,到1980年,美國就業比例為:農、林、漁業從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3.38%,採礦業和建築業佔7.23%,製造業佔22.09%,服務業佔67.2%。這種趨勢進一步發展,到1997年其農、林、漁業從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2.63%,採礦業和建築業佔6.88%,製造業佔16.08%,服務業擴大為73.34%。服務業中,除了極少部分傳統服務業外,絕大多數是從事與資訊處理、資訊服務有關的職業。對於這種趨勢,美國學者總結說:“從農民到工人再到職員,這就是美國的簡史。”“我們現在大量生產資訊,就像我們過去大量生產汽車一樣。” 五、資訊科技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資訊科技在全球的廣泛使用,不僅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結構與經濟效率,而且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對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資訊科技已引起傳統教育方式發生著深刻變化。計算機模擬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遠端教育技術以及資訊載體的多樣性,使學習者可以克服時空障礙,更加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速度。特別是藉助於網際網路的遠端教育,將開闢出通達全球的知識傳播通道,實現不同地區的學習者、傳授者之間的互相對話和交流,不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寬鬆的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遠端教育的發展將在傳統的教育領域引發一場革命,並促使人類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 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不可缺少的工具。網際網路擁有的600多個大型圖書館、400多個文獻庫和100萬個資訊源,成為科研人員可以隨時進入並從中獲取最新科技動態的資訊寶庫,大大節約查閱文獻的時間和費用;網際網路上資訊傳遞的快捷性和互動性,使身處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為研究夥伴,在網上進行實時討論、協同研究,甚至使用網上的主機和軟體資源,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資訊網路為各種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資訊透過網路滲入到社會各個角落,成為當今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電子出版以光碟、磁碟和網路出版等多種形式,打破了以往資訊媒體紙介質一統天下的局面。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互動式介面的採用為文化、藝術、科技的普及開闢了廣闊前景。網路等新型資訊介質、為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傳播,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嶄新的可能性。網路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必然會對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一種新的適應網路時代和資訊經濟的先進文化將逐漸形成。 (資料來源:浙江省資訊產業廳)
二十世紀人類取得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並形成了電子資訊、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航天航空、原子能等高技術領域和高技術產業,其中對經濟和社會影響面最廣、影響力最大,影響持續時間最長的是電子資訊科技。四十多年中,在微電子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雙輪推動下,電子資訊裝置一方面透過極其迅速的更新換代,使效能高速提高,體積能耗不斷減小,另一方面以驚人的速度降低價格,為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創造了良好的技術條件和經濟可能性。隨著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網際網路在全世界的迅猛興起,對經濟活動和人類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到2000年底,網際網路將世界各地100多萬個網路、1億臺主機和5億使用者連線起來,形成了一個覆蓋全球的開發和使用資訊資源的資訊大通道,進入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揭開資訊經濟時代的序幕。 一、資訊科技的主要發展趨勢 資訊科技推廣應用的顯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國致力於資訊化,而資訊化的巨大需求又驅使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當前資訊科技發展的總趨勢是以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中心,從典型的技術驅動發展模式向技術驅動與應用驅動相結合的模式轉變。 微電子技術和軟體技術是資訊科技的核心。積體電路的整合度和運算能力、效能價格比繼續按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支援資訊科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現在每個晶片上包含上億個元件,構成了“單片上的系統”(SOC),模糊了整機與元器件的界限,極大地提高了資訊裝置的功能,並促使整機向輕、小、薄和低功耗方向發展。軟體技術已經從以計算機為中心向以網路為中心轉變。軟體與積體電路設計的相互滲透使得晶片變成“固化的軟體”,進一步鞏固了軟體的核心地位。軟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功能透過軟體來實現,“硬體軟化”成為趨勢,出現了“軟體無線電”“軟交換”等技術領域。嵌入式軟體的發展使軟體走出了傳統的計算機領域,促使多種工業產品和民用產品的智慧化。軟體技術已成為推進資訊化的核心技術。 三網融合和寬頻化是網路技術發展的大方向。電話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三網融合是指它們都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在網路技術上走向一致,在業務內容上相互覆蓋。電話網和電視網在技術上都要向網際網路技術看齊,其基本特徵是採用IP協議和分組交換技術;在業務上要從現在的話音為主或單向傳輸發展成互動式的多媒體資料業務為主。三網融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三個網合成一個網,但它的確打破了原有的行業界限,將引起產業的重組與政策的調整。隨著網際網路上資料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別是多媒體資訊的增加,對網路頻寬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頻寬,是相當長時期內網路技術發展的主題。在廣域網和都會網路上,以密集波分複用技術(DWDM)為代表的全光網路技術引人注目,帶動了光資訊科技的發展。寬頻接入網技術多種方案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鹿死誰手尚難見分曉。無線寬頻接入技術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之上的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正向資訊個人化的目標前進。 網際網路的應用開發也是一個持續的熱點。一方面電視機、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等家用電器和個人資訊裝置都向網路終端裝置的方向發展,形成了網路終端裝置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打破了計算機上網一統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端教育、電子媒體、網上娛樂技術日趨成熟,不斷降低對使用者的專業知識要求和經濟投入要求;網際網路資料中心(IDC),網門服務等技術的提出和服務體系的形成,構成了對使用網際網路日益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資訊科技日益廣泛地進入社會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從而促進了網路經濟的形成。 二、資訊產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引擎 隨著資訊化在全球的快速進展,世界對資訊的需求快速增長,資訊產品和資訊服務對於各個國家、地區、企業、單位、家庭、個人都不可缺少。資訊科技已成為支撐當今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石。在這種情況下,資訊產業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競相投資、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部門。在過去的10年中,全世界資訊裝置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增長率是相應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率的兩倍,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關鍵產業。其中美國經濟在近10年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年均GDP增長3.6%,而電子資訊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1.4個百分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得益於資訊科技的支撐和資訊產業的帶動是不為過的。資訊產業本身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些發達國家資訊經濟領域的增長超過了GNP的50%,美國則超過了75%,2000年全球資訊產品製造業產值高達15000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九五”期間,中國的資訊產業以三倍於國民經濟的速度發展,主要產品銷量迅速增加,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部份關鍵技術有所突破,產業規模已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底資訊產品製造業總產值達10000億元,銷售收入5800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資訊產業的增加值佔全國GDP的4%,電子產品出口額約佔全國出口總額的1/5,資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三、資訊科技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 資訊科技代表著當今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使資訊的重要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的作用得以發揮,使人們能更高效地進行資源最佳化配置,從而推動傳統產業不斷升級,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執行效率。就傳統的工業企業而言,資訊科技在以下幾個層面推動著企業升級:1、將資訊科技嵌入到傳統的機械、儀表產品中,促進產品”智慧化”、“網路化”,是實現產品升級換代的重要方向。這項工作往往被稱為“機電一體化”。2、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網路設計技術可顯著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3、利用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或工業過程控制技術實現對產品製造過程的自動控制,可明顯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成品率;4、利用資訊系統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化,統一整合調配企業人力物力和資金等資源,實現整體最佳化。5、利用網際網路開展電子商務,進行供銷鏈和客戶關係管理,促使企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方式的升級,可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資訊科技也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第三產業發展的有力武器。 四、勞動力結構正出現鉅變 隨著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們的就業結構正從農業人口為主、工業人口為主向從事資訊相關工作為主轉變。以美國為例,1956年,美國的“白領”人數第一次超過“藍領”,到1980年,美國就業比例為:農、林、漁業從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3.38%,採礦業和建築業佔7.23%,製造業佔22.09%,服務業佔67.2%。這種趨勢進一步發展,到1997年其農、林、漁業從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2.63%,採礦業和建築業佔6.88%,製造業佔16.08%,服務業擴大為73.34%。服務業中,除了極少部分傳統服務業外,絕大多數是從事與資訊處理、資訊服務有關的職業。對於這種趨勢,美國學者總結說:“從農民到工人再到職員,這就是美國的簡史。”“我們現在大量生產資訊,就像我們過去大量生產汽車一樣。” 五、資訊科技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資訊科技在全球的廣泛使用,不僅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結構與經濟效率,而且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對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資訊科技已引起傳統教育方式發生著深刻變化。計算機模擬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遠端教育技術以及資訊載體的多樣性,使學習者可以克服時空障礙,更加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速度。特別是藉助於網際網路的遠端教育,將開闢出通達全球的知識傳播通道,實現不同地區的學習者、傳授者之間的互相對話和交流,不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寬鬆的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遠端教育的發展將在傳統的教育領域引發一場革命,並促使人類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 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不可缺少的工具。網際網路擁有的600多個大型圖書館、400多個文獻庫和100萬個資訊源,成為科研人員可以隨時進入並從中獲取最新科技動態的資訊寶庫,大大節約查閱文獻的時間和費用;網際網路上資訊傳遞的快捷性和互動性,使身處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為研究夥伴,在網上進行實時討論、協同研究,甚至使用網上的主機和軟體資源,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資訊網路為各種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資訊透過網路滲入到社會各個角落,成為當今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電子出版以光碟、磁碟和網路出版等多種形式,打破了以往資訊媒體紙介質一統天下的局面。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互動式介面的採用為文化、藝術、科技的普及開闢了廣闊前景。網路等新型資訊介質、為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傳播,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嶄新的可能性。網路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必然會對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一種新的適應網路時代和資訊經濟的先進文化將逐漸形成。 (資料來源:浙江省資訊產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