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古論金
-
2 # 西堤讀文史
《水滸傳》裡描寫吃豬肉的場景還真不少。雖然沒有直接描寫具體一口一口吃的畫面,但是大部分都能腦補出來。
1.第二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個就不用多說了,那個鎮關西鄭屠就是個殺豬賣豬肉的,魯智深去找茬,看到鄭屠店鋪的擺設“且說鄭屠開著間門面,兩副肉案,懸掛著三五片豬肉。”
明明白白的豬肉懸掛著,雖然沒說吃,但是有人賣,肯定就有人買來吃啊。換句話說,因為有人吃豬肉,才有鄭屠這樣的豬肉販子。這不,魯提轄就來買豬肉包餛飩了。
2.第四回,花和尚大鬧桃花村。就是魯智深從從五臺山下來,跑到小霸王周通的桃花山。那桃花山的頭領李忠和周通為了招待魯智深,“次日,山寨裡面殺羊宰豬,且做送路筵席,安排整頓許多金銀酒器,設放在桌上。” 這裡明確寫到“殺羊宰豬”了,那肯定有大塊豬肉吃。
3.第六回,林教頭誤入白虎堂,魯智深來到大相國寺,安頓下來以後張三李四那幫無賴就想欺負他,結果被魯智深教訓了一頓,都扔到了糞坑裡。“次日,眾潑皮商量,湊些錢物,買了十瓶酒,牽了一個豬,來請智深,”這幾個潑皮無賴見識了魯智深的厲害,就湊錢湊物來討好魯智深,還牽了一頭豬給魯智深吃。
魯智深也是個頗懂人情世故的人,知道禮尚往來,於是“叫道人去城中買了幾般果子,沽了兩三擔酒,殺翻一口豬,一腔羊。” 回請那幫無賴。這頓肉吃得魯智深興起,直接倒拔垂楊柳,耍起他的渾鐵杖,吸引了林沖的目光。
4.第十四回,公孫勝應七星聚義,吳用把阮氏三雄引到晁蓋的莊子裡,商量怎麼擷取生辰綱,“晁蓋大喜,便叫莊客宰殺豬羊,安排燒紙。”當然,這些豬羊當場並沒吃,而是祭品,用來燒紙盟誓的。
5.第十八回,晁蓋梁山小奪泊,晁蓋跟劫了生辰綱的人逃到梁山,“單說山寨裡,宰了兩頭黃牛,十個羊,五個豬,大吹大擂筵席。”這次上山的人多,一下子殺了兩頭牛十個羊,五隻大肥豬。
6.第二十二回,景陽岡武松打虎,宋江跑到了柴進的莊上,遇到了武松,把武松安排到自己屋裡睡了一夜,“次日起來,柴進安排席面,殺羊宰豬,管待宋江,不在話下。”
7.第三十一回,錦毛虎義釋宋江,宋江跑到了孔太公的莊上,收了孔明孔亮兩個徒弟,不想卻被武松給打翻了,大家一說話,都認識宋江,然後宋江當晚又跟武松同塌而眠,“次日起來,孔太公便叫殺羊宰豬,安排筵宴。”
8.第三十四回,小李廣梁山射雁,宋江花榮和矮腳虎王英等人洗劫了清風寨以後,宋江打發花榮等人投奔梁山,到了水寨,還沒上山,“朱貴便喚小嘍羅分付罷,叫把書先上山去報知;一面店裡殺宰豬羊,管待九個好漢。”又是殺豬宰羊。
9.第四十回,燕順活捉黃文炳,這回就是在江州宋江醉寫反詩,馬上要斬首了,梁山好漢在晁蓋帶領下來救,後來搭上梁山水軍的船,投到穆太公的水莊,“當日穆弘叫莊客宰了一頭黃牛,殺了十數個豬羊,雞鵝魚鴨,珍餚異饌,排下筵席,管待眾頭領。”
10.第四十三回,病關索長街遇石秀。這一回挺有意思,石秀待在楊雄家裡,管理起來肉鋪和豬圈了,“潘公再尋了箇舊時熟識副手,只央叔叔掌管帳目。石秀應承了,叫了副手,便把大青大綠點起肉案了,水盆,砧頭;打磨了許多刀仗;整頓了肉案;打併人作坊豬圈;趕上十數個肥豬;選個吉日開張肉。”
11.第四十八回,孫立孫新大劫牢,這一回孫立孫新為了上梁山,就準備納個投名狀,在做準備的過程中得吃喝啊,所以,“孫新宰了兩口豬,一腔羊,眾人盡了一飽。”
12.第一百一十三回,宋公明蘇州大會垓,這一回講宋江帶軍攻打蘇州,水軍頭領李俊碰到四個好漢,要跟他們結義為兄弟,“四個好漢見說大喜,便叫宰了一口豬、一□羊,致酒設席,結拜李俊為兄。”
回覆列表
首先,《水滸傳》中不但吃豬肉,而且有專業的屠戶。
其中第一個就是第三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的鎮關西鄭屠,魯達是來尋釁,但是其藉口“十斤精肉,細細切做臊子”,在鄭屠這裡被理解為“府裡要裹餛飩”,可見這是日常的吃法,鄭屠雖然被魯達看不起,但是在普通百姓心目中是“此間有個財主”,雖然後來據說是“虛錢實契”,但當初立“三千貫文書”的時候也沒有人覺得鄭屠拿不出這個錢,可見他所謂“投托著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是能發家致富的,間接也說明在魯達和鄭屠當時生活的渭州(今甘肅省平涼市),吃豬肉的消費者不會少。
第二個是第四十四回《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中的楊雄的丈人潘公和石秀開了個屠宰作坊,兩個月多一點的時間,掌管帳目兼外出收購生豬的夥計身份的石秀“裡裡外外,身上都換了新衣穿著”,可見在楊雄和石秀當時生活的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至於北宋末年薊州在遼境,施耐庵沒有仔細考察),吃豬肉的消費者同樣也不會少。
但是,《水滸傳》中描寫吃豬肉的場景相對其他肉食確實比較少,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豬肉羊肉都曾經是古代華人舌尖上的主要肉食,可以追溯到很久遠的時代。
(上海博物館藏山西晉侯墓地遺址出土的西周豕尊)
(太牢祭祀圖,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即豬—三牲全備被稱為“太牢”)
( 漢代陶豬圈,是陪葬品)
西漢桓寬《鹽鐵論》中記載:“今閭巷縣佰,阡伯屠沽,無故烹殺,相聚野外。”可見西漢時期城市和農村都有屠戶,民間消費豬肉是一件相對平常的事情。
有人認為到了魏晉南北朝,豬和羊的養殖數量此消彼長,食用羊肉在宋元時代達到了頂峰。成書於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與成書於唐代的《四時纂要》兩部農書中,對養羊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養豬。
(北朝北魏時期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綜合性農學著作《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有人從唐代著名的歡慶登第或升官的燒尾宴選單裡面發現,有牛、羊、鹿、熊、兔、雞、鴨、鵝、魚、蝦、蟹,甚至還有鶴(略有煮鶴焚琴),單單沒有豬肉。也有人認為北宋時候,豬肉不被官員士紳富商所普遍接受,僅僅是平民百姓的佐餐肉食,而且不少民眾沒有很好掌握烹飪豬肉的經驗和技術,所以蘇軾才有“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豬肉詩》)的說法——時間倒正是北宋。
但也有文獻資料顯示唐代豬肉消費也並不少,而根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南去即南薰門……唯民間所宰豬,須從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萬數,止十數人驅逐,無有亂行者。”可見當時汴京每天豬肉消費量之大。
當然,這和不同身份群體的人消費不同的肉食,羊肉貴豬肉賤或許也不矛盾。
《水滸傳》中的地稽星操刀鬼曹正的設定就是東京開封府人氏,世代屠戶出身,擅長屠宰牲口,操刀鬼的諢號就是因此而來,但沒有證據顯示他是殺豬的。
更有人認為,豬肉成為主要肉食品種的時間應該是在明代,因為此時適用於養羊的草場較少,無法滿足普遍的肉食需要,豬的養殖數量反超了羊,明代以後豬肉就成為人們主要的肉食品種。
也有人認為在南宋時期,南方豬肉的消費量就有一個很大的增長,但也許元朝又有反覆,這且不詳論。
綜合這些因素,《水滸傳》創作的時間正在元末明初,可能在某種意義上處於一個過渡時期,所以書中認為比較高檔的肉食還是價昂的羊肉和犯禁的牛肉,豬肉或許還是比較草根的肉食。
《水滸傳》中只有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中才有“眾潑皮商量湊些錢物,買了十瓶酒,牽了一個豬來請智深”和魯智深為了還席“叫道人 去城中買了幾般果子,沽了兩三擔酒,殺翻一口豬,一腔羊”,潑皮社會地位低下、錢財不多,所以只買了一個豬,魯智深還請的時候手面大一些,就多殺了一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