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譚孝曾,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說譚孝曾,自然要說到他家創立的譚派藝術,從他的太祖父譚志道算起,至他的兒子譚正巖,正好是七代,他的太祖父叫譚志道,他的高祖父譚鑫培,他的曾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元壽、他譚孝曾、他兒子譚正巖,一共正好七代。他們家還有一個特點,你看他們七代人吧,不但同樣從事一個職業,而且他們七代人還同樣從事一個行當,都是唱文武老生,所以這在他們京劇界也是很難得的,比較罕見。他是第六代傳人,那他對他兒子還有他的家族對他兒子是不是期望很大,是啊,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能夠傳到七代,是很不容易的,他們家裡邊呢也很珍惜,所以他們對他的兒子譚正巖也是寄託了很大的希望。

    提起他們這個潭門世家,大家都知道他在京劇界是貢獻非常之大,那麼也是聲名非常顯赫的一個家族,那他當時對他兒子這種期望值是不是就像當初他爺爺和他父親對他的期望是一樣的,也可以說是一樣,也可以說是不一樣,為什麼說呢,因為他兒子現在這個時代,他現在趕上好時候了,這個國家對咱們京劇非常重視,譚孝曾他當時真正從事這個京劇藝術是很偶然的一個機會,大家都覺得可能奇怪,說你生在一個梨園世家,你怎麼會偶然學京劇呀,怎麼回事,是這樣,因為他在家裡邊是長子長孫,這樣他從小呢家裡就都比較溺愛他,比較寵愛他,所以那時候大家都知道,搞京劇很苦,因為他的祖輩、父輩,都是科班畢業的,他們知道學這行要捱打、要受苦,當然解放以後有了戲校了,雖然不打人了吧,可是你不吃苦不行,不吃苦出不了人才,他估計他們可能就有顧慮,就是從來沒跟他譚孝曾提過說你長大以後是不是要學戲,是不是要唱戲呀、是不是要接班啊,就從來沒跟他涉及過這種問題,到了1959年1960年,他好多的親戚朋友的小孩啊全考戲校了,可是家裡邊就遲遲不提他到底怎麼辦,他就有點著急了,所以他把這想法呢,跟他們家一個老保姆講了,保姆說我帶你去,結果他們倆偷偷摸摸的就坐家裡面那時還有包月車呢、三輪車,坐三輪車就上北京戲校去報考了,那是1959年,報考以後,結果說你年齡不夠、明年再來吧。那陣兒戲校有一個規定,必須是小學初小畢業,也就是小學四年級畢業,年齡要在10歲到12歲之間,那時候他這個歲數可以、文化不夠,因為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考了戲校以後,初小四年級嘛,考了戲校,進戲校以後,馬上就上小學五年級的文化課,這樣你必須是學了,要不然你文化課跟不上,業務你可以從頭學起,文化你隔了一班、你就跟著就比較困難了,所以呢,他1959年去的時候呢,就因為這個,又把他給轟回來了,轟回來以後第二年還不甘心、還不死心,繼續去,等到了1960年的7月份又招生了,還是他們這老保姆帶著他考戲校去了。考戲校這裡邊還有個笑話,朱華老師一看,譚家的後代,一看看長相丶身材各方面胳膊腿都沒毛病、沒問題,你唱段戲吧,不會,奇了怪了,你是不是譚家的人,是,譚家的後代不會唱戲,人家就覺得、世家後代,而且又是譚派正宗的後代你一句戲都不會唱,說實話,真是一句戲都不會唱,所以說譚孝曾他呢,進了戲校以後呢,真可以說是一張白紙,完全是北京戲校,完全是他的奶師王少樓王先生一點一滴的教的他。正是由於王老師對他的這種栽培,才為他今後這舞臺生涯、奠定了非常良好、打下了非常好的一個堅實的基礎。

    那我們知道,這個譚派藝術在咱們中國的京劇史上是形成最早的、那麼影響也是最廣的,時間也是最長的一個流派藝術了,那麼譚門世家又是一個非常大的家族了,那麼也有人說,說他們這個譚派藝術是隔代相傳,大紅大紫的都是偶數傳人,是這樣子嗎,這也是偶然現象,怎麼說呢,事在人為他覺得是這樣,你比如說像第一代譚志道,他的太祖父他那時候還是清朝時期,那時候他還不是唱京劇,唱漢劇,他主唱老旦、兼唱老生,所以那個時候漢劇還沒有完全形成京劇呢,另外,尤其他演老旦時候主要以演配演為主,所以他的聲望那時候並不是、好像影響並不是那麼大,真正在他們家影響最大的就是他的高祖父譚鑫培,因為他陣兒創出一個譚派來,好像是所有唱老生的幾乎沒有不宗譚派的,那時候就形成這麼一種局面,所以說是,那時候可以說是上至宮廷,那時候都知道他的高祖給西太后供奉,在宮裡面演出、下至貧民百姓,沒有不知道譚鑫培的,那街道上就跟現代的流行歌曲似的,哪兒都是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都成了現在的流行歌曲那種性質,所以說就是他(怹)的那種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怹趕上那個時代造就了怹的藝術,譚孝曾他覺得是這樣。另外怹自己呢也是根據怹本身自己的條件,吸取了前輩的各家之長、博採眾長,創出了自己一個譚派藝術,這樣呢,怹那一代可以說是譚派藝術的創始和輝煌的一個時代。他的曾祖譚小培那一代好像不太什麼似的,是由於種種的原因,沒有什麼大紅大紫,沒有什麼太大起來,就因為他有一個原因,他覺得他的祖父譚富英是一個值得培養的一個非常有前途的一個好的苗子,所以怹就犧牲了自己的舞臺藝術、舞臺生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養他爺爺的這個身上。

    說到這兒讓人想起來了曾經看過一個畫報上、有一個漫畫,說是祖孫三代人,譚小培對譚鑫培說,你父親不如我父親,你兒子不如我兒子,這雖然是一個漫畫,但是充分讓人們感到了他曾祖譚小培先生他這種胸懷和情操,沒錯,如果沒有他曾祖的這種奉獻,就沒有他們譚派延伸到今天七代,他覺得怹是做了很大的貢獻的,尤其他的祖父譚富英,又是根據怹自己的得天獨厚的好的嗓子這個條件,創出了一個新譚派,他既是譚派,既是繼承了他的高祖父譚鑫培,繼承了他曾祖譚小培,自己又結合自身條件,闖出了新譚派,到了他父親這一代了,這也不是偶數了吧,怹的藝術造詣非常深,從小,實際上怹的一生也不是很平坦的,是比較坎坷的,怹(譚元壽)七歲的時候,譚孝曾他的祖母就去世了,11歲怹就入了富連成了,18歲出科、出科以後18歲,怹就開始搭班,搭各種班,搭班就是為什麼呢,為了去實踐,去了解社會,這樣,慢慢慢慢自個磨鍊、磨鍊了幾年以後,從20歲21歲就開始挑班了,所以他父親可以說是怹真是、非常全才的一個演員。

    剛才談了他父親他爺爺等等,那麼再來談談他,當時零幾年的前不久,記得是戲曲界不太景氣的時候,他演出了一個傳統戲《桑園寄子》,可以說是轟動了整個戲劇界,而且還是眼前一亮,他曾自言說,那倒不是,大家都知道《桑園寄子》是他們譚派的一個代表劇目之一,這個戲呢,它唱很多,而且很高,念很多、表演很多,而且裡邊還有很多的身段,上山、爬山的身段,最難還有一個吊毛,這吊毛還難在哪兒,你看什麼《四郎探母》也好,它是有助跑的吊毛,有跑幾步。這個吊毛難度很大,是面對臺口直接翻吊毛,幾乎沒有助跑的,甭管怎麼著,當時他也50多歲了,零幾年他也55歲,也快60歲了,怹就覺得、你能演嗎,一個是過去,當然他們別說,自己也承認自己的功底比自己父親的差得太遠了,可是他老有一種不能說恆心吧,起碼他有點要強的心理,他說不演便罷,要演我就演《桑園寄子》,這也不是拿嘴上說出來的,你得私下真練去,所以他這個,自從有了一種想法,還沒容他父親同意呢,他就每天就已經在一方面揹著這戲研究這戲,一方面他就練功,你每天你得去活動去,得爬山、你得找爬山的感覺,這身子怎麼甩這髯口,背孩子怎麼著、怎麼甩,還得背倆小孩呢,所以這很繁重很繁重的戲,演出那天呢,他們在長安戲院演的,還記得,那天觀眾相當歡迎、相當的鼓勵,當時心情非常高興,高興是高興,說實話,這事說實話,他父親很鼓勵,不錯,真沒想到能這樣,一說,還有一句話,聽了可能都不相信,他在他父親嘴裡邊沒聽過表揚話,要說一句還不錯,這已經到頭了,是不是對他要求太高了,對,開始不理解,回家看錄影去,看他爸錄影,再看他的錄影,說實話,真是有很大差距,這說歸說,雖然自己努力了,自己要強了,自己對自己加碼了,自己對自己有要求了,而且在舞臺上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歡迎了,可是真正離自己父親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還真是有一段距離,有很大距離,真的。所以他就越發的感覺就是老先生講的那個藝無止境。剛才我們提到《桑園寄子》,還有一齣戲是很少在舞臺上有人演的,就是他家裡邊必演的一齣戲,就是《定軍山》了。原先看過前幾代人他的一些演出的一些劇照,那麼當時零幾年的前不久,也看了他和他父親、還有他兒子三代同臺演出這《定軍山》。《定軍山》這戲是他們譚派譚家的一個代表劇目,因為是《一戰成功》,所以他們到哪個碼頭演出,到哪個外地巡迴演出,打炮戲必演《定軍山》。另外《定軍山》呢,又是咱們中國的第一部電影,這有幾個第一,他們譚家真的創了幾個第一,一個第一就是說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第二個是中國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戲劇片,那是一九三幾年由他的祖父譚富英和雪豔琴老師合排的《四郎探母》,完了以後,中國的第一部彩色戲劇片《群英會.借東風》是他祖父譚富英第一部現代戲《沙家浜》,他父親拍的電影。第一個上的大學研究生、他兒子創下來的,第七代傳人,而且他也是第一個走進日本高等學府東京大學講課的人,當時零幾年在東京大學講京劇的化妝、表演。譚孝曾他呢,有幸當時也創造了一個他們譚家的第一,也就說得了一個國際獎,一個就是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頒發的這個亞洲傑出藝人獎,有張照片、這是那個紐約市文化局的局長凱特女士、她頒發的,所以它屬於美國政府承認的一個獎項,同時還得了一箇中美文藝貢獻獎,這都是當時10月份,譚孝曾在美國領取的,對了,還落一個就他的曾祖譚小培怹也是他們家第一個會外語的人,怹會俄語、會德語、會英語,會好幾國語言,所以這也很難得的,所以怹的那個思想、怹那個思路是很超前的,為什麼後來怹能夠培養出他的祖父譚富英,就因為怹的那個思路、怹的那個經營頭腦非常好,所以把他祖父這些該走的路、藝術道路,怹給就是規劃得非常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我有100萬,是還房貸還是理財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