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81747996000
-
2 # 使用者7724478402265
叔本華是少數維特根斯坦閱讀並欣賞的哲學家之一。影響了尼采、薩特等諸多哲學家,開啟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尼采十分欣賞他的作品,曾作《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來紀念他。瓦格納把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獻給叔本華。莫泊桑稱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思想亦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以叔本華的理論評宋詞;還曾藉助其理論發展了紅學,成就頗高。總之,叔本華是人類發展中閃耀的恆星,他的思想不應該被玷汙和抹黑,他的理念永遠值得人們去深深思索。
以前喜歡看一點叔本華的書,所以嘗試回答一下。
略長,我給你慢慢梳理一下,叔本華的書確實非常值得一讀。
叔本華,他是一個內省智慧極高的人。
霍華德·加德納在《智慧的結構》中提到過人類的幾種智力分支(多元智力理論),其中一種就是內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這種智力,能夠認識洞察外部世界的規律,和覺察反省自己身心的種種現象,並對它們進行辨析與洞悉。這種智力在哲學家,思想家小說家等人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哲學家柏拉圖,老子,莊子都是這樣子智力天賦極高的人。
這一個特質,註定了他評價與觀察一個現象,其一不會陷入名利財富為衡量第一標準,第二他不會流於表面去觀察一個狀態。
1.
雖然看起來,叔本華對這些名利財富並沒有多大興趣。其實,叔本華很關心關於"幸福"的事。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觀察與思考幸福的事情。但是,在幸福之前,首先要覺知痛苦,《人生之路應該如何走過》中談到了關於痛苦。
在他的觀察裡發現,我們對痛苦與幸福的覺察,是這樣子的特性:
如同流水,順利的時候,是不會有浪花的,除非它們遇到阻礙。我們健康的身體,沒有產生痛苦的時候,我們不會注意到它們。反而,會因為鞋子有點夾腳,而感到煩惱的很。也就是說,其實,真正讓你很幸福很爽的事,你根本沒去注意,反而,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而感到大為煩惱。甚至大為光火。
再簡單的說下來,如果你失去了雙腿,才會發現有雙腿,是多麼方便開心,可以愉快的奔跑,多麼令人快樂。但是,你擁有它的時候,卻反而會煩惱,因為可能它有點胖,或者線條不夠優美。
所以,當你感到不幸的時候,看看更不幸運的,你才知道其實自己還擁有很多,日子其實不錯。
但是,因為我們平時缺乏內省,觀察與覺察不到這些規律特性,那麼自然無法把這種規律與智慧應用到自身與周圍。則很容易"習慣的正確"(不假思索認為是對的)陷入下面"生存的痛苦":
當你無有內省能力覺察到自心,正處於何種狀態,與外界的規律是如何"欺騙"你的時:
那麼痛苦和無聊這種破壞你幸福的死敵就存在了——而且是一種對立的存在。當你因為傷口與資源的匱乏而感受到痛苦,這是一種直接的痛苦,我們凡人沒法否認這個感覺的存在。叔本華不管它有多聰明,他也不得不接受這種痛苦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傷口,資源不匱乏的時候,那麼另外一種痛苦就是"無聊"。
當貧苦的,下層的階級,正在為衣食住行,生存而奔波忍受痛苦的時候,"無聊"也正在折磨另外一群人:
對於人類而言,無聊的酷刑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雖然口袋充裕,卻無法感受快樂,因為他們已經陷入到了無聊的深淵。於是,為了逃避這個可怕的地方,不停的旅行,度假,到處尋找刺激,讓他們越來越麻木的快樂,感到一絲放鬆。奢侈,排場,酒精,毒品,混亂的趴體不過本質上都是他們努力逃出無聊境地的掙扎。於是這些人可能,為了追尋一點快樂,時刻坐立不安,所作越來越危險,事實上報紙上屢見不鮮了。如果不加以覺察的話,結果只能是兩種,悲劇,尚未悲劇的千倉百孔。
於是,生活就像擺鐘一樣,來回在這兩個極端中來回搖擺。一會直接的痛苦,一會無聊的酷刑。要麼痛苦要麼無聊,反正總有一樣逃不了。你逃離了一端,就正在接近另外一端。你的生命也正在搖擺中流逝掉。
2.
叔本華也作為一個凡人,已經覺察了生活中這一痛苦,他定然會想盡辦法從這個擺鐘中脫離出來。他認為,首先你可能根本沒有認清楚你自己(那麼更別提認清世界的規律了)
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有不少的篇章去觀察分析我們認為是幸福的東西,重新審視什麼是幸福。
凡事追本求原,人最終只能依賴自己。——歌德不論身在何處,我們只能在自身創作與發現幸福——戈德史密斯 (英國作家)幸福來源於我們自己——亞里士多德幸福的生活存在於心緒的寧靜之中。——西塞羅 (古羅馬哲學家)總之,雖然關於幸福的話題很多,但是在哲學家的眼中,無一例外的幾乎都指向心靈的作用。叔本華也不會例外。並且他與亞里士多德還心有慼慼的覺察到了幸福的無常,美好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
於是叔本華認為,將自己的快樂受限於外部的變化,那是在太無常了。他不會期望被期待,金錢,讚賞,掌聲誤導。也不會讓自己妥協,去配合低階的慾望與庸俗的區位。並且還建議:
千萬不要犧牲自我的內在去換取外在,不要用一個人整個或者絕大部分的安寧,閒暇和獨立,去換取榮耀,地位,頭銜,和名氣。對他來說,希望離開人群獨處是很棒的。(其實大部分內省智力者都不喜歡被人接近,在身邊,在人群中,他們特別喜歡與人群保持距離,這是這個智力分支的特性,否則這會非常的折磨他們。其實在諸多心理學的一些書中都提到過這種人格的特質。)
他至始至終的堅持,幸福來自於內在。(如果不是叔本華的話,可能這些智慧會被不假思索的貼上了雞湯,可見我們處於多麼浮躁的環境)
他認為只有精神上的豐富,才不會無聊,有活力的思想才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從內心和自然中探索到新鮮的事物,並且融會貫通,只要思想保持朝氣蓬勃就能避免無聊。我們越依靠思想,樂趣就會越大。具有高度精神力量能夠幫助我們過的更加的幸福。
而寄託在外界的幸福必然會遭受各種各樣的損失,最後被煩惱所傷(又回到文章的最初,我們覺察不到一個健康的身體,倒是很容易注意到鞋子夾腳)。
而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其實不過就是從心裡認為"幸福"是一種手段可以獲得東西,並且是從外界獲得的。
所以在,在叔本華的觀察中,過早的精通這些事並不是一個好訊號,年紀輕輕就不再觀察與洞悉周遭的一切,卻去熟練的追逐那些註定失去的東西。也許在智商和手腕是厲害的,但是這是智慧上的平庸:他已經是一個陷入無聊與痛苦的人了。在這個擺鐘中來回搖擺:你逃離了一端,就正在接近另外一端。
3.但是為何又從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也不是一個不好的跡象呢?
如果你認為,因為剛才那些事,人們顯得不夠聰明所以就會帶來不道德的事,所以不道德嗎?那就錯了。又蠢又壞事當下流行的一個詞,人們常常 認為,又蠢又壞事成對出現的, 所以兩者是一個根源。
實際上,這種看法在叔本華的《 論意志於自我意識中的主導地位》 有比較詳盡的反駁。而且叔本華雖然才華過人,但是是謙虛的。這一點在書中也反覆強調。所以不夠聰明的事就會帶來不道德的,在叔本華那裡不能成立。
其實真正"不道德"的原因在於,在他看來,這個經過文明教化的世界, 實際上只是一 巨大的化裝舞會。過早的精通舞會,技巧上的操作,帶上面具,顯露出他們的優雅。人們為了巧妙的與對手周旋,而帶上了面具,他們真實的樣子,並非他們所表現出的那副樣子, 他們的面具就是 一個工具 ,投機取巧,只知道謀取利益(還未必正當),貪心與罪惡倒是如影相隨的。
叔本華的思想體系裡堅持認為:
一個人幸福的首要要素是他的人格。所以,他希望這麼教育人們:在這場化裝舞會上,蘋果是用蠟製成的, 鮮花,金魚 都是由絲綢和紙板做成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值錢的玩意兒,所有的笑談都不能當真。而這一切,洞察人事,諳於世故,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的面具的招數。竟然,過早的出現在一個年輕人身上,這就很糟糕了。
4.
誰要是沒有他那個年齡的意氣精神,就必然有這一年齡的種種不幸。——伏爾泰。對於這一點叔本華是雙手贊同的。
他認為年輕一個很大的價值在於,人們生命的早期,對於生命的感知是如此的敏銳,強烈,他要經歷一個夢幻時期與從新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規律的過程。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有些人就會說:
我已經完全拋棄了過去的虛妄觀念,“ 幻想的時代已一去不返。”這些開始覺醒,去覺察世界與心靈的本質模樣。最後可能會通往叔本華認為幸福的路。
但是,在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卻教導他一個極為錯誤的感覺:
這個世界已經準備好大量的東西賞賜給他。讓他覺得很美妙。那麼很顯然,他會很快的陷入到追逐名利,遠離精神財富,然後再痛苦的擺鐘中度過一生。而且他竟然如此早的掌握了種種手段。
所以,叔本華提到,如果一個 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為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 並且在與他們的 交往中表現得笨拙與乖僻,則顯示出他有著高貴的品質。因為,他們尚且沒有真正陷入到痛苦的擺鐘與名利的面具手段中,才會產生種種的驚訝,也潛在的意味著他們的品質中有更珍貴的東西,這些珍貴的東西確實是高貴的,比如可能是誠實,求知,等等。才很容易讓他們看起來更加笨拙的手足無措,而不像那些幹練的政客一般虛偽。
所以現在你可以明白了。叔本華那番話的意思。
5.
叔本華的關於幸福的思想中有三個重要的觀念:
其一,一種很大的愚蠢是"不在他自身的本質中去尋找幸福,而是在 別人看待他是什麼 中尋找幸福。
其二,犧牲健康(也包括人格)去謀求外界身外之物來謀求幸福是註定悲劇的,外界是無常的。
其三,人格(並不僅僅是性格那麼簡單,在他看來思想也是人格的重要部分),是通往幸福的首要因素,精神財富能夠幫助我們獲得生命的幸福,越思考越幸福。
這些思想給後人帶來了很大影響。
雖然他是智慧的(不是究竟的,但是是相對的與極具啟發性的),他也是同樣的是凡人,也有他的缺點。他寂寞的度過了一生。不過他常常能夠跳出自身與周圍的環境,重新審視這一切(內省),努力揭示生命殘酷的本質與真相,並且尋找真正的幸福。
雖然外界看起來是消極的,因為他沒有推崇名利並且提醒人們警惕幻想,其實他是一個真正積極努力的人。而且努力打破那些無常的幻想對心靈的欺騙,然後努力思辨嘗試走向真正的幸福。這一點非常的勇敢。也一直對後人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不要在需要洞察與思考年齡,被世事的表象輕易的遮蔽了雙眼。
另,即便是哲學家的一些具有啟發性的觀念與思辨,也不代表這就是真理,也許甚至相去甚遠。需要辯證的看待與拿來主義。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優良的品格是一筆真正讓人幸福的偉大的財富,在哪裡都是。
以上。
我以後少水答案。
這類寫的多一點,希望有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