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習俗。元宵,又名湯圓,歷史十分悠久。
有關湯圓的來歷,有個典故,說是春秋末期,楚昭王在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東西浮在江面上,舟人將之撈起,此物色白而微黃,剖之瓤紅如胭脂,味道甜美。左右無人能識,昭王遣人問孔子。子曰:“此物浮萍果也,得之者復興之兆。”因為這天是元月望(正月十五),以後每年這天,昭王都要命人用面仿製此果,以山楂做成胭脂紅的餡料煮食。之後,逐漸演變為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相傳唐太宗為犒勞大將郭子儀,下旨御廚在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以上好的糯米制成特殊食品應宴。御廚們靈機一動,創制出一道香糯柔軟的白圓糰子,獻給皇上。唐太宗品嚐後,讚不絕口,並將其定名為“唐圓”,象徵唐王朝一統天下。因唐圓是在元宵節時吃的,民間遂將之稱為元宵,即湯圓。
1912年,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做了大總統。但他不滿足,還想當皇帝,卻遭到人民的反對,心裡十分煩惱。一天,他的一個姨太太想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個大嘴巴子。因為他忌諱聽“元宵”,怕會“袁消”。又一賭氣下了個命令,再不許叫元宵,一律叫湯圓。當時有一首民謠:“袁世凱,立洪憲,正月十五稱上元。大總統,真聖賢,元宵改名叫湯圓。”刻畫了竊國大盜袁世凱的醜惡嘴臉。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習俗。元宵,又名湯圓,歷史十分悠久。
有關湯圓的來歷,有個典故,說是春秋末期,楚昭王在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東西浮在江面上,舟人將之撈起,此物色白而微黃,剖之瓤紅如胭脂,味道甜美。左右無人能識,昭王遣人問孔子。子曰:“此物浮萍果也,得之者復興之兆。”因為這天是元月望(正月十五),以後每年這天,昭王都要命人用面仿製此果,以山楂做成胭脂紅的餡料煮食。之後,逐漸演變為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相傳唐太宗為犒勞大將郭子儀,下旨御廚在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以上好的糯米制成特殊食品應宴。御廚們靈機一動,創制出一道香糯柔軟的白圓糰子,獻給皇上。唐太宗品嚐後,讚不絕口,並將其定名為“唐圓”,象徵唐王朝一統天下。因唐圓是在元宵節時吃的,民間遂將之稱為元宵,即湯圓。
1912年,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做了大總統。但他不滿足,還想當皇帝,卻遭到人民的反對,心裡十分煩惱。一天,他的一個姨太太想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個大嘴巴子。因為他忌諱聽“元宵”,怕會“袁消”。又一賭氣下了個命令,再不許叫元宵,一律叫湯圓。當時有一首民謠:“袁世凱,立洪憲,正月十五稱上元。大總統,真聖賢,元宵改名叫湯圓。”刻畫了竊國大盜袁世凱的醜惡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