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貳仟貳拾壹
-
2 # 牛魔王的棒棒糖
過年的安排?就是回家!!!過年回的是家,可見的是鄉容、聞的是鄉音、品的是鄉情、憶的是鄉愁。生養我們的地方,有老槐樹在、井臺在、一條條街巷在,還有那小夥伴和老大娘在,就連一聲雞鳴和犬吠都是那麼親切那麼熟悉,我們怎能不歸鄉?過年過的是記憶、是鄉情、是親切、是美好。
古人講“父母在,不遠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和農民的子孫不僅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而且從家走了出去。漂泊在外過得好壞不說,到了年關不想家是假的。看到同伴和老鄉都做著回家和為父母購買年貨的準備,我們豈能無動於衷呢?即使自己身系大事、要事不能回家,即使爹孃不爭我們的禮,前年不回,去年不回,今年還能不回家嗎?爹孃在家、族親在家,還有老祖宗的墳墓在家鄉,不回家行嗎?誰能與家鄉脫的了干係呢?回家過年過得是團圓、是感恩、是盡孝、是不忘本。
過年的時候,回到了家,見到了父母和親友,就可以“返璞歸真”了。我們可以脫掉包裹在身上的那些服飾,展現一個真實的自己,把原始的我、率真的我、純粹的我展現出來,不用設防、不用拘謹、不用猜疑、不用顧慮。你好沒人嫉妒,你壞有人同情,你愁有人安慰,你笑他們跟著人歡呼。過年過得是輕鬆、是自由、是率直、是真我。
平常的日子,我們忙,為房子車子票子而沒有時間思考,思考生命意義的問題,思考往哪裡去的問題。如今好不容易一年到頭了,日子過得雖然不易但也充實,前路似乎遙遠卻也清晰可見,有一種聲音在伴著劈劈啪啪新年的鞭炮聲警醒著你:放下吧,放下吧;堅持住,堅持住!過年過得是期望、是精神。
回家過年有這麼多的好,叫人怎能不心動呢?能回家過年真好!
-
3 # 使用者66236560289
大年三十下午放假,能怎樣安排?家顧不上打掃,衣服顧不上洗,年飯顧不上做?這就叫
傳統節日的過法?這就叫弘揚傳統文化?沒時間過年。
-
4 # 旅客小廚
年前逛街買年貨,買一家人的裡裡外外的新衣服,還有最繁重的工作就是打掃家,擦玻璃。過年三十貼對聯,包餃子。從大年初一就開始拜年,抓緊時間在上班之前拜完各位親戚長輩。
-
5 # 筆硯文書
我父母去海南過年,公婆都去世了,剩下我們幾口子,給孩子們多做點好吃的,一邊學習一邊玩,開學就算完事,哈哈哈
-
6 # 一一一一一20120501
長這麼大,每年都是在家過的,以前都是差不多臘月二十三小年那天才會放假,放假了當然得先睡個夠啊,然後收拾屋子,收拾的乾乾淨淨準備過年,每年都一樣,親戚不多,沒多少需要拜年的,除了躺在被窩裡不起,就是趁著朋友都有時間約出來聚聚,那些已經結了婚,生了孩子的,真不好約啊,得提前半個月安排啊^_^^_^
今年不太一樣了,不是啥好事,成無業遊民了,現在最有的就是時間,今天突然想約個朋友年前去廈門玩幾天,第一個,上班忙沒時間,第二個,拍婚紗照沒時間,第三個,上班沒時間,第四個,有孩子不行,第五個,生病爬不起來了,第六個,上班沒時間,真是絕了,不去了,讓人絕望,哈哈。
小時候過年很有意思,父親兄弟七個,我們這一輩孩子特別多,小時候都在奶奶家過年,我記憶中那時候每個孩子都有10塊錢紅包,記不清了,一轉眼我都這麼大了,真是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有意思,年夜飯也感覺和平時味道一樣,春節聯歡壓根就不看了,煙花也沒啥人放了,覺得可能也就外出闖蕩的人每年回家成了盼頭吧(個人意見)。無論人在哪裡,過年回家團圓,成個華人骨子裡的……,那個詞怎麼說,骨子裡的習慣?
不過有一點還是不一樣的,過年放假那幾天能好好的陪一陪爸媽,哪怕就是多說幾句話,爸媽真的老了,前幾天我姐跟我說又給媽買了核桃,說我媽覺得吃核桃吃的感覺頭髮根變黑了,當時聽完什麼感覺,眼有點酸。
過年過年,我又大了一歲,他們又老了一歲,許一個新年願望,希望所有的父親母親,都越來越年輕,所有的孩子都越來越懂事,所有人都越來越幸福。
新年快樂
-
7 # 小玉打工日記
我們19年的過年時間是1月29號放到2月10多號,一共是13天的假。感覺時間有點短。過年的時間當然是要回家看父母和孩子的,因為孩子不在身邊,所以比較掛念孩子。
愛一放假就會直接回家,不會去其他地方,先回家陪陪孩子,公公婆婆一直在家帶孩子,沒有空出去玩一下,也想讓他們好好休息一下,出去玩一下。
假期結束就直接回來上班,繼續新的一年的工作。
-
8 # 林中漫步LI
過年越來越淡化,也就越來越簡單。首先,對吃,對穿,對看春晚不再看重,依舊過著平靜如常的日子。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安排,我比較追求一個“靜”,尋求一份獨處和清靜。
於是,我一如既往,像往年春節一樣,去清靜而又質樸的鄉村走一走,看一看。原因之一,想遠離喧囂的鬧市。
那是有一年春節,我心血來潮,帶上好吃好喝,頂著寒風,從市裡出發,徒步幾十裡,去爬郊外的山。然後躲在一處避風擋寒的山窩窩裡,眺望山下,品嚐美食,時而從山下傳來稀落落的炮竹聲,彷彿置身事外。那次,碰到一位大哥,我們交談起來,才知他和妻兒不遠千里,特意從外省來到這裡的山區過年。原來,他和妻子都是教師,早年在這裡支教,對這片大山有感情,始始難以忘懷支教生活。加之兒子一天天長大,感到不太聽話,學習成績下降。他們兩口子商定,帶兒子重返支教路,讓自己曾經鍛鍊過的地方,也能讓兒子來鍛鍊鍛鍊,改造改造思想,對比一下兩地的生活。
大哥說:“城市的生活太優越,讓兒子來吃吃苦。”
他還告訴我,這已經是他們第二次過年來這裡了,兒子竟然喜歡上了壯美的大山,和山區孩子相比,認識到自己生在福中不知福,應該珍惜好生活。
那位大哥一家的做法給了我啟發和激情。之後,只要春節單位和家中沒什麼事,便帶上老婆孩子去鄉村過年,她們如果不願去,便安排她們回孃家,我獨自去鄉村,有時帶上漁具釣魚,有時拎著上好的酒水,茶葉,和幾位己經熟悉的鄉親圍坐炕頭,談天說地,別有一番情趣。
過年看是千篇一律,吃吃喝喝,其實各有各的過法。換句話說,年怎麼高興就怎麼過。我喜歡清靜,就離開鬧市,到鄉村,開心就好。
-
9 # 湖南鶴城信訪
想出去旅遊,又怕長輩說不孝順。想帶他們一起出去,他們卻說過年就要在家裡。還能怎樣?反正我對過年沒有特別的在意。
-
10 # 幽異軼事
說起過年我不由的想到那個被大眾樂道的怪物——年。傳說年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嗷叫時發出“年~”的聲音,故名年獸。日生久了,人們發現年獸害怕三樣東西,即紅色、火光和巨大響聲;於是在除夕年獸將至時人們便聚到一起,貼紅紙,掛燈籠,放鞭炮等,目的就是為了趕走年獸。當年獸被趕走,人們總是會高興地互道:“又熬過一個年了。”慢慢的就有了過年的說法。
雖然年獸的故事無文獻可考,但這些民間小故事無疑為過年增添了一些神話色彩,多了幾分趣味。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谷孰也。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年者,取禾一孰也。從禾。千聲。奴顚切。古音在十二部。春秋傳曰。大有年。宣十六年經文。穀梁傳曰。五穀皆孰為有年。五穀皆大孰為大有年。這時年意為豐收時節。
《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宋史·蜀世家》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意為“事天地”、“敬鬼神”。
幾千年來過年的習俗一直在演變,放爆竹、貼春聯、沿襲為當今過年最普遍的活動,但地域的不同也造成各地過年風俗的差異。
在遼寧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一整宿的燈籠不能關,意味著益壽延年。
上海除夕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大家在燈火下團坐同吃“年夜飯”。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 “頭香”。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廣東潮汕地區,拜年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且一定要是複數,然後說一些祝福的話。因為粵語送大橘為“大吉”。
江蘇人過年則有許多禁忌,諸如大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
四川人過年,年30晚不吃餃子。初一早上吃湯圓。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戶”,要帶上酒、煙等這樣的禮品。白天人們會逛廟會,晚上則逛燈會,自貢更被譽為南國燈城。
黑龍江與四川等南方地區不同,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而且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廈門人初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
儘管現在許多地方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大夥們都說年味淡了。但私心以為,只要全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無論是在家守著電視看春晚還是一同出外旅遊,和家人在一起辭歲迎新便是一個好年。
形式在變,但年的本源永遠都不會改變,一整年都在忙忙碌碌,能得了閒暇和親朋好友們聚一聚,便是最大的幸福吧!
-
11 # 杜杜的空時光
去婆婆家過年,等到初幾去我父母家,有一些工作必須要做,別的時間全部是陪父母玩,我們一起打牌,出去逛街,串親戚,讓他們嚐嚐我做飯的手藝,就這樣了……
回覆列表
第一時間陪父母聊聊這一年的情況與情感,安排一次簡單旅行。我以成家立業早就體會了父母的不易,我會做幾道菜陪父母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