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一歐

    在古今中外社會中,在文化方面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重規則,其特點是,認為什麼人做什麼事,道德的人做道德的事,不道德的人做不道德的事,以此為標準來制定出各種道德和不道德的事情,最後制定出社會行為規則,由於規則背後就是道德,所以講規則不是不講道德,而是認為,一個人想做什麼不重要,只要不做,就不會對社會有重大影響,只有做了事情,好事對社會有好影響,壞事對社會有壞影響,講規則的社會重視各人做了什麼,重視人的行為對社會造成社會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一套講規則的社會文化。另一類是重道德,規則的背後是道德,在道德方面,重規則文化與重道德文化是沒有衝突的,兩類文化衝突主要在認識方面,講規則社會文化認為,人心隔肚皮,別人想什麼不好判斷,一肚壞水的人,由於有心機,往往會被大家判定為有道德的人,如果直接以道德來判斷,而不是以人的行為來判斷,講道德,不講規則的社會,社會一定變成偽君子遍地的社會,就算是壞人做了好事,由於好事一定會對社會造成良好的影響,也應該得到社會認可,從而引道更多的人多做好事,可樂不為呢?所以就出現了講規則的文化。講道德的社會,由於對真假道德不好判斷,一定會發生偽君子遍地的事情,所以社講規則的文化拋棄,所以兩種社會文化的差別主要是在認識方面的差別,而不是認為社會是否需要道德方面存在問題。

  • 2 # 線上靈童

    謝邀!德是靈魂的載體。古時候在傳承方面凡是涉及關鍵技術或技藝,都以德性作為是否傳承的標準。如果被傳承者沒有德性,那麼師傅是拒絕傳承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技術或技藝傳承給沒有德性的人,那麼這樣的人就會以技謀私禍害世人(比如:武功秘笈或悟道口訣等)。所以在古時候非常重視德性。因為重視德性,所以就有了《道德經》,所以就有了‘’厚德載物‘’。那麼為什麼說德是靈魂的載體呢?其實德就如大地,涵養著萬物;我們極目遠眺即可見到大地欣欣向榮的景象。試想假如一個人沒有涵養萬物的德性,那麼這個人肯定不是寸草不生的火山邊就是枯竭寂寥的沙漠地。所以讓這些沒有德的人當道,那就等於自取滅亡。所以以德立國,才是繁榮昌盛的根本。

  • 3 # 小數點9464

    古今中外,人類的發展,沒有離開“德”的。人類文明就是“德化”的過程,沒有“徳”的約束,就沒有法律,人類不可能走到今天。

    我們先看無論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教規,教規對所有人約束都一樣,要求人們“自覺”遵守,只要遵守,有何沒有一樣。對於違背教規,小過則教,大過則罰。舉世莫能例外。

    教會或社群而外,大家可能遵循不同的“徳”的標準,大家求同存異,形成大家都認同的個人規範,於是有“法”,凡“法”,都是禁止人們不可以做什麼,而不告訴人們去做什麼。而自由發揮的領域,道德約束人的行為。如兩人合夥做生意,如果完全信任,完全公證,合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徳”在西方歷史和現實中都也相當重要,亞里士多德有倫理學,羅馬皇帝的《沉思錄》都是道德文章,黑格爾、馬克思也不能迴避。法國科學家彭加勒在道德聯盟的演講有一句名言:“道德就是自律”。人類不自律就沒有文明,有多少法律可以約束地球巨大的人口的行為,假使沒有“道德”,需要多少人、多少監獄,來關押違法的人?而執法者的合法性何在,是不是本身就是罪犯?自己把自己關起來?

    理解這個一般道理,中國文化的最核心的是人本主義,哲學是道德哲學,當然這有缺點,但是也避免了西方文化的毛病,就人的精神,或許是一個好處:強調共生,強調集體。使中華在幾千年磨難中,可以浴火重生。

    有人認為“道德”使人不自由,但若無道德,人人不得自由!力量有強弱,誰是強者?后羿神射,死於自己徒弟之手。拿破崙橫掃歐洲,最後流放小島。天生赤子,沒有父母呵保護,何以成人?霸道一世,終要老邁。

    道德就是自律,自律者有和沒有一樣。正如守法者,法律何害?

    道德如同空氣,當你不覺得時,何其自由,現代人可以例外嗎?

  • 4 # 關公精神

    談到德,就必須要談道,道和德是一體兩面,德為道之用,道為德之本,是一對陰陽關係,《道德經》就是在講宇宙執行的規律和道在人間的應用,應用部分就是德的那一面。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真正重德的時代是在三皇五帝時期,那個時代考察人的標準就是德,堯舜禹就是靠德行傳位的。

    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人類的道德完全失落了,老子講完《道德經》就不玩了,因為人類已經聽不懂也做不到“道德”二字了,根器越來越差,行為越來越背道而馳,怎麼辦呢?這時候孔子就出來了,孔子的出現是要演繹德的故事,孔子宣講的儒家思想是對“德”的演繹,不是德本身,仁義禮智信是對德的分解,並不代表德。

    現代人的根器更差,比春秋戰國時期還要差很多,更別說對“道德”的理解和體悟了,修道的第一步就要超越物質、財富這些東西,有幾個人能夠超越?我說的超越物質並不是完全放棄物質,而是不執著於物質,這第一步就很難,更別說後面更難的“情關”了。

    現代人距離道德越來越遠,甚至距離孔子講的仁義禮智信都越來越遠,去談道德有些對牛彈琴,我們現在最要恢復的是人類的秩序,用孔子的思想就是“信”之體系,這個任務都極其艱難,這都是當前人類的技術和人文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否則,人類距離道德越來越遠,遠到最後就是人類的自我毀滅,那才是最可怕的。

  • 5 # 秋水洗目

    我知道傳統文化非常重要,但是我可能調到中央教育部,還是文化部,或者電視臺參加工作。這類事咱不要問,自己清楚就可以了!吃飽了就去街上跑一圈。或者做義工去!

  • 6 # jafsdh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不要做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事了。品德不是用來掛在嘴邊的。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 7 # 守道進道出道道道相通

    德是道的具體顯現!也就是說德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整個社會的德性操守決定了所處社會環境狀態,是一個和諧狀態還是混亂狀態又或者是崩潰狀態還是動亂狀態,這一切都是有德無德有道無道的具體反應!

    一個有道德的社會是一種高度和諧有序的文明社會,一個無道德的社會就是混亂無序,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亂象叢生的低階叢林社會!

    道德是道家學說的人生終極學問!道家學說含蓋天地人宇宙終極學問!除天道地道外,對人道更是有著獨樹一幟精采絕倫的論術!把人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等不同修行境界來化分。越往下越低階,最低階的屬於未開化的人。準確地說是還不能夠稱其為人,除了外表披著一張人皮,行為舉止都和動物差不多!一個國家社會有沒有道德德化,完全可以根據有無德化而顯現的大象中看出來。老子說執大象而天下往,陰符經有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社會有無道德,人類有無開化,

    根據道德經的指導思想,就可以判斷這個社會是進步的還是倒退的,是進入高階文明的社會還是低階文明社會,就會一目瞭然!因社會發展進入那個級別的狀態,完全由德化後的狀態顯現出

    來了!

    道德經有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一個有道有德的社會就是一個進入高階文明的社會,反之則是一個低階還未開化的社會!

    中庸做為人性的分水嶺,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正面為人性的升級反面側為人性的降級,正向發展人性會進化為真人,脫離低階越來越人性,反向就會越來越低階越來越動物化!這就是德在整個社會中所起的作用,有德無德所呈現的社會狀態各不相同!

  • 8 # 尚作華

    這種張嘴閉嘴重要性不重要性的提法實在不是傳統文化的提法,傳統文化中所提到的道與德,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為有他人存在而認識把握遵循的自我約束的學養,是可以以假定和平美好共存為前提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當然也可以表面上做到,亦可以內心裡懷有隱藏的目的活法,並沒有誰能約束或覺悟到所謂的重要性,傳統文化本身沒有你所強加的所謂重要性,重要性一般常見於功利交易中,道與德不是交易,是個人覺悟,沒有可交換的內容,是個人自身認知境界與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常養成長的過程,道德無古今,如飯一般,古今之人時雖異、時代不同、科技文明不同,但是飲食、男女依然同,那道德依然同!

  • 9 # 馬振廷1

    廣意講,仁,義,禮,智,信,孝,忠,善,慈悲。重德,自重尊守公共制度,公共制序,處處為別人著想。愛憎分明。各守其責。

  • 10 # 河南天中古建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先要知道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是什麼。

    我們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辯證思維是文化的精髓,後來有儒家思想一脈相傳,道家思想為之根本。“道德經”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認識道和德的大成。道和德密不可分,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容易表達和理解的;而德將道表明出來。正如我們不斷的科學探索去認識道。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一生都在尋求道,古代聖賢皆尋求道。德就是做一個仁愛、正直、公義、誠實……的人。

    中外文化殊途同歸,西方尊崇的聖經也是如此,唯有愛將道表現出來。道就是生命、道路、真理,唯有德顯現道的愛。

    現代人的德和古人沒有什麼區別,正直、誠實、公義、仁愛等,正能量的品質,光明的恆古不變。

  • 11 # 冷國儉

    題目:重德的重要性

    德治和法治是治國安邦的兩件法寶。德治,就是以德治國。孔孟之道的本質就是道德教育。南宋朱熹編纂的巜四書》是德育教育的藍本。西漢董仲舒把孔子學說孟子學說提煉概括-為“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所謂綱,就是總領之義。綱之原始義是牽引漁網的總繩,抓住綱漁網就不會亂套,而且還可以綱舉目張。以世界史抑或中國史而觀之,“君”在原始社會稱之為部落酋長;奴隸社會稱之為天子;封建社會稱之為皇帝;資本主義社會稱之為總統。無論哪個國家皆以“君”為綱。這是社會形態的真實存在,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因為人類就是有上智與下愚之別。“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五件事是人們經常要做到的事。艹世紀,留美科學家錢學森,衝破美國的重重阻撓,最終回到中國,為“兩彈一星”作出卓越貢獻。他就是踐行了“仁”,熱愛祖國,忠於人民,無私地貢獻了他的聰明才智,亦是義舉。可謂錢學森是踐行“五常”的楷模,昭然揭示出他奉行孔孟之道的高風亮節。(20210209)(謝悟空之邀)

  • 12 # 魯中居士

    先賢曰:德配天地!也就是說“德”是為了配得上“天”和“地”的,人的品質!!其重要性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現代人做的不咋地!

  • 13 # 太陽雨47155173

    其實非常簡單,第一步知對錯,第二步知善惡。

    這裡說的知不是知道那個知,而是知行合一的知,就是王陽明說的瞬間那個知,不是經過大腦考慮利弊或是書本上那個知。

    現在人怎麼做的,從書上記載上來看,從古至今差不多,因為我們承認的就兩個半聖人,而且這兩個半在世時沒敢承認自己是聖人。就如我們平時罵別人小人,其實那些事我們可能也做過或者想過只是沒有做,不然我們怎麼認為他做的事是小人。區別就是有的人經過自己的修為,走的時候比來的時候更好,這也是人的最終目標;有的死不瞑目;有的是易經卦辭說的“死如棄如”……

    千百年來至今不衰敗的範、孔、孟、顏、曾等家,靠的就是德,福及子孫;死了錢都用不完的和珅等等,靠的也是得。怎麼選擇做人做事,看歷史就知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魚兒最愛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