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西城胖爸爸

    我之前也很自卑,也不願意跟家長們交流,因為擔心被家長看不起,後來幸運的透過讀書找到了問題所在,後來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分享如下。

    身高不到170釐米,從中學時起上課基本都是第一排,女生中比我矮的似乎也沒有幾個(大連的高個女生實在太多了),每次集體合影,我都是排在第一排,偶爾排在後排,也都是高高踮起腳尖。

    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開始關注鞋底的高低,哪怕高出一公分,似乎也可以給信心添上一份。街頭的商店很多,但是“XX增高鞋店”總是最吸引我的眼光,很想進去看看,似乎一直沒有足夠的勇氣。

    找工作那段時間,每次去面試時,總是不經意間踮起自己的腳尖,挺直身板,連發型後來也喜歡整成富士山一樣,立起一簇,儘量讓自己看起來會高大一些。

    有一次高中學校演講比賽,前邊幾個都是大高個子,話筒被拉起得很高,輪到我時,第一個動作就是把話筒一擼到底,方才合適。那時隱隱聽到場下有竊竊笑聲,幸好演講主題是“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為一個人有個別的缺點而抹殺他的優秀和功績),我就藉著身高問題開始即興發揮,核心就是身高的劣勢並不能掩飾其他的優點,頗有一些自嘲自諷的味道,結果竟然獲得大家的好評。

    後來,我這個總是踮起腳尖的矮個子學會了自嘲,而且總是拿自己的身高來發揮。記得有一次是入職之後的自我介紹,大家不用去講臺上講,只需要在自己座位上站起來說就可以,結果有一個哥們堅持去講臺上演講,說:“我喜歡看著大家講話。”輪到我自我介紹時,我也堅持去講臺上講,我說“我喜歡大家看著我講話,因為我要在座位上你們可能看不到我。”邊說邊比劃了一個身高矮的手勢,鬨堂大笑之餘,大家也都記住了我。

    但是,必須說的一點是:上述所有行為的背後都藏著深深的自卑。大家若是隻看這些行為本身,可能會得出這個人不錯,有點幽默感、似乎口才也不錯,只是有時候行為有些怪異,似乎沒有什麼確定的目的。

    其實這些行為就是面對身高矮這個無力解決的問題時,所表現出的不知所措,試圖透過這些行為來尋找一種優越感,透過這種優越感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但是,無論我如何自欺欺人,那些自卑情結始終存在,不曾消失。

    自卑情結是一個個體心理學名詞,現在已經廣為人知,阿德勒為自卑情結下的明確的定義是: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憤怒、眼淚、道歉、自嘲都是自卑的一種表現,因為自卑會使人壓力增大,所以他們會透過這種情緒的釋放來緩解壓力,但是,這種方式是不能解決任何本質問題的。

    現在社會節奏明快,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自卑,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倘若我們透過提高自我認知能力,採用更加實際的方法來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況,就可以逐步擺脫自卑感。

    但是,一個人若是不能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來釋放自卑情結,就會導致自信的防線徹底失守,就不會再認為透過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可以擺脫自卑,也就放棄了切實有效的路徑,使得自卑情結卻如幽靈一般存在著。

    這種自卑會一直折磨人的精神,於是自卑者就會採取其他一些不切實際的方法來嘗試擺脫自卑,這種不切實際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他的痛苦,也使得他深陷這種不切實際中。這樣不但不會消除自卑,反而會使自卑感不斷累積。

    產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沒有克服,問題就會一直存在,所採取的每一個自欺欺人的行動都會讓自卑感更加強烈。

    阿德勒舉個一個例子,三個孩子來到動物園看獅子,第一個孩子躲在媽媽身後膽怯的說:“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說:“我一點都不害怕。”第三個孩子問媽媽:“我可以衝它吐口水嗎?”

    三個孩子都是害怕的,只是每個人的表現不一樣;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遇到苦難時,也會有不同的表現,而有自卑情結者會說:“我只使出了30%的努力,假如我使出全力,你們就沒飯吃了。”我承認,類似的話我說過。我想告訴別人:我很強的,別看不起我,我會讓你們見識一下我有多厲害的,只是不是現在。

    一個人如果說話總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顯得自己很懂的樣子,這個人一定有自卑情結,只有這樣的點評,才能讓大家相信他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一個人如果說話總是喜歡大呼小叫、甚至於五吹六論、自我炫耀,那麼他一定是有自卑情結的,只有這樣的才能證明自己的重要性,也才能掩飾內心的痛苦。

    但是,時間久了,自卑情結會變成一種固定的情結,只要有相同的事情發生就會引起他的自卑感,“成為生命的底色”。他在困難面前開始猶豫、退縮,沒有作為,把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邊,不斷從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可以避免失敗的事情中尋求安慰,而不是追求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自卑者要想克服這種情結,就必須脫離不切實際的幻想,迴歸工作、生活的本質,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這樣才能回到正確的人生軌道上。

    首先,找到自卑情結的根源,去正視那些最初記憶中的遭遇。這些記憶的準確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中可以找到我們個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和表現形式。關於身高問題的記憶,最早是中學時的跳馬,當實在跳過去時周圍的議論以及老師的態度給我留下一種屈辱的印象,這也導致後來的種種行為選擇。正視這種經歷,就不會再糾結,就會釋懷,如此在心中的記憶就會逐漸淡化。

    其次,重新確立人生的目標。這個社會是精細分工的,所需要的人才也是不同型別的,我們每個人擅長的東西也各不一樣,我們要結合自己的興趣點、擅長方面來設定目標。比如我要去是去從事體育領域的專案,籃球絕對是不合適的,而舉重或許更適合;在身高不可改變的前提下,控制體重,讓身體更強壯或許應該是新的目標。

    最後,不要去逃避自卑情結,更不要因為發現自己有自卑情結而更加自卑,要知道適當的自卑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克服自身的自卑障礙,我們就可以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 2 # 祖國萬歲666888

    對這種孩子要分兩步走,對不聽話的孩子先耐心引導~並定下孩子能切實可行的規矩~不行~耐心說教~再根據情況酌情強硬到動用武力糾正,俗話說得好,黃金條子出好人嘛。下來繼續講道理,不行繼續武力糾正!孩子做得好就及時口頭表揚,也可以小的物資表演鼓勵,我相信長期堅持,孩子必會聽話懂事!對於孩子自卑的情況,還是以耐心為主,首先大人要給自卑的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向上、樂觀Sunny的環境,對他做的事,不管好壞,都要以多表揚、多鼓勵、多激勵貫穿主線,只要長期堅持,必有回報,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了。

  • 3 # 靜秋心理諮詢師

    問的有點籠統

    假如孩子在青春期是很正常的

    就好比你不能讓一個成年人有獨立思考的人去聽你的話,所以先去互相理解,改變心態!擴大自我的胸懷,具體的事情還要具體的看待的。

    孩子自卑

    因為什麼呢?自卑哪裡?

    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支援

    可以藉助外力媒介比如心理諮詢師去搭建溝通的橋樑。溝通成長也分很多種,有時很差的溝通管教還不如不溝通,不管教。緊張的關係需要慢慢緩和融化。

  • 4 # 潮控範

    哈哈哈哈,這個問題是在說我嗎?除了性別是反的以外。

    其實這種情況...該怎麼說呢?根據我多年的「反骨」之路,我覺得情況大概出在了兩個方面,其一是家長和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其二是原生家庭方面的問題。

    家長思維vs. 孩子思維

    關於這個,我們可以用最近的熱劇《小歡喜》裡的母女宋倩和喬英子舉例。

    宋倩(小陶虹飾演)為了給女兒喬英子(李庚希飾演)放鬆一下,帶她去看電影。本來喬英子看過這部電影,但是覺得母親會開心,所以裝作沒看過這部電影。結果母親宋倩壓根不領情,覺得這是浪費時間。

    從圖中宋倩的話來看,女兒喬英子絕對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我為了你犧牲了那麼多,你怎麼還這麼浪費時間?你對得起我嗎?!你對得起這金貴的時間嗎?!與其如此,還不如回家多做點習題。

    在女兒喬英子的眼裡,估計她也覺得自己母親有點【不知好歹】:沒錯,我是看過了這部電影。難道我再陪著你看一遍就不行嗎?你最近壓力這麼大,我讓你放鬆一下是壞事嗎?就因為我看過了,所以就是浪費時間了嗎?你覺得你為了我好,難道我不想為了你好嗎?

    以此推算的話,您覺得您的孩子不聽話,可能只是你自己內心深處所制定的「規則」。這套「規則」讓你對孩子的一切格外敏感,只要他出了一點錯,您就會嚴厲指責。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根本就搞不清楚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因為對他來說,所有的行為都是【問題】。

    再拿我自己舉例好了。中學的時候的某天半夜,我睡得迷迷糊糊的。突然,我聽到了開門聲。我知道,是母親從火車站接她的丈夫,我的繼父回到了這裡。因為是冬天,再加上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所以想著第二天起來後再和他們打聲招呼。結果我的母親發現了我沒有睡著,於是把我罵的狗血淋頭。

    整整一個小時,我從無助地哭泣變成了抽噎。沒有人幫助我(我到現在都懷疑,那個人是否是故意的還是真的耳朵不好。畢竟公寓就那麼小,而且我的房間在他們的房間的對面,當時他們的房門還開著,怎麼就聽不到了?但凡他出來制止一下,我就不至於被罵成那樣。他只在母親罵完後才來裝成正義使者說了母親幾句。我當時真的是傻得可以,相信了那種人的話,覺得他是真心把我當成女兒的。)以至於最後我不得不裝瘋賣傻,才勉強讓母親停止罵我。

    可惜有些父母出於愛面子等因素,覺得孩子是在挑戰他們的權威,於是一個【不聽話】瞬間把孩子打入「地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自卑和自負估計是交替存在,並有著討好人格以及漠視規則等問題的出現,形成比較【極端】的兩面性。

    如果想在這一點上做出改變,建議還是多和孩子交流,傾聽他們的話。別孩子說一句你們【頂】一句,搞得最後大家不歡而散。

    原生家庭

    這裡所說的【原生家庭】,不僅指您和的伴侶以及孩子的家庭,還包括您自己的原生家庭。

    仔細看歷史就會發現,統治階級對於儒家的一些思想會特別強調。這種思想對今天的家庭也有非常大的影響。哪怕現在社會進步,也無法改掉骨血裡的東西。所以很多時候,當你的父母用惡言惡語傷害你,或者無故打你,無理由的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覺得你們就得聽我忍我將來養我,因為我生了你。這種思想上的問題如果沒有徹底的改變,還是會延續下去。哪怕你時刻要求自己不要成為你父母一樣的人,但是你一旦成為家長,你有時候還是會剋制不住自己去傷害自己的孩子。

    而這【傷害】,是導致孩子自卑的根源。

    我有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為家長之間的【對比】這件事情受過非常嚴重的傷害。嚴重到了什麼程度呢?即使現在我很少被對比,但是我自己卻習慣把自己和別人對比。而且我非常自卑,總是不自覺地自艾自憐。雖然我現在習慣用吐槽自己的方式去讓別人「接受」我的負能量,但內心深處是非常無助而痛苦的。如同答主@陪孩子寫作業的爸爸說的一樣,這只不過是一場自我欺騙而已。笑過鬧過之後,傷疤仍然存在。

    我回答一些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的時候,我常常發現,有些家長也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然而他們卻從不這麼以為,並不自知的把自己父母的那一套【我是為了你好】生搬硬套到孩子身上。

    我曾經看過一本叫做《中毒的父母》的書,書裡提到一些事業非常的人內心深處的自卑。他們對於父母的指責從不反抗。哪怕父母的命令和話語真的有問題,他們也覺得是為了他們好。有的還把這種從父母身上【得到】的負面投射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在這一方面,我建議家長最好是仔細思考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並把小時候的自己和現在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較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至少能夠理解孩子,達到幫助孩子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不想活了,活在世上好累啊,咋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