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東方京川

    感覺三國裡幾位大謀士都挺精靈的,哦,有一個人相對大智若愚,那就是司馬懿,司馬懿深藏不露,有時大智若愚,曹操曾經問司馬懿,腳為什麼乾淨?因為腳藏在鞋子裡,深藏不露。司馬懿不敢啃氣,表情有點木。

  • 2 # 楚塞江郎

    這個勿庸多議,三國之中,若要說真正能當得起“大智若愚”四字,而又屬於智謀之士,主要憑藉智計而賴以安身立命的,可以說是“非子敬莫屬”!

    周郎歿後,東吳的整體軍事力量可以說是明顯下降了一個層次,無論文韜武略,顯然於雄霸中原的曹魏集團已天差地遠,不可同日而語;在很多方面,比之以羽翼漸豐的西蜀劉備集團,甚至亦多有不如!比如智無人可匹臥龍、鳳雛,武更無將可以拒敵五虎上將!為憑藉,但隨著曹魏集團東路張遼、南部曹洪等綜合戰力突出的軍事集團的日漸壯大,東吳所以為屏障的地利也日漸喪失殆盡!就是看似實力最弱的西蜀劉備集團,隨著關羽荊州水軍的組建及日益加強壯大,東吳孫權集團曾經的實力優勢也早已淪喪為昨日黃花。再加上週郎新逝、軍心動盪,東吳集團內部暗流洶湧的權力爭奪及政治、軍事格局重新調整,江東集團一時間墜入風雨飄搖之中,稍一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吞併滅亡,淪入萬劫不復的境界之中!

    然在此等險惡情勢之下,魯肅能欣然受命於危難之際,起沉痾於危亡,扶大廈於將傾,內穩國政,外治幫交,整軍固邊,聯蜀拒曹,談笑之間,不僅有效化解了外部重重危機,更順勢而為,迅速穩定了內部人心!

    在任期間,雖貌似處處示人以弱,但若從整個三國的歷史發展程序而言,無論是縱觀橫看,魯肅主政的那一段歷史時期,都是整個東吳集團最為穩定和平、發展速度最為良性而且迅猛的階段,整體綜合國力得到長足發展。而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可以說子敬先生絕對是功不可沒!然而,後人在洋洋灑灑品評議論三國謀士良臣之時,又有幾人會真正客觀公正地讚譽過魯肅的經邦安國之功呢?

    毫無疑問,設若子敬晚死十年、二十年,三國的歷史必將重寫,雖然未必能斷言三國歸吳或歸蜀,至少可以肯定一點:吳、蜀兩國絕對不會那麼早就滅亡!換句話說,也就是三國最終的歸屬,可能就沒司馬昭或者是司馬家族什麼事兒了!

    當然,以上僅為個人管見,發文於此,旨在於拋此磚以引玉來,尚望不喜者勿噴!

  • 3 # 純鈞LHGR

    大智若愚的謀士,其實這樣的人物在三國裡並不少。想到的第一個人是賈詡。

    賈文和有奇才,其智略不下於伏龍鳳雛周公瑾。但是,這個人基本上從來不爭功,也不多說話。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賈詡的智略能力在很多方面都可比肩郭嘉二荀程昱等人,但是,他特別能管住自己的嘴,他深知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打死也不說。他的這種不露鋒芒,作為一個謀士,一般人做不到。他能維持住自己“謀士”這個地位,拿出問題來就能把問題解決,但又很少說話,這太難了。而恰巧,他把話語權總是讓給其他人來表現他的無爭,絕對是大智若愚的表現。

    該說話的時候,賈詡又能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也博得了曹操的喜愛。

    最終,只有這位在謀士中食邑最低、僅僅500戶的賈詡,順順利利無波無折位列三公,配享帝廟。

    第二個肯定是諸葛亮了。

    諸葛亮的大智若愚,在《出師表》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諸葛丞相為了打消劉禪的疑心,你看他在《出師表》裡推薦那幾個人:

    郭攸之,《三國志·廖立傳》裡說:“中郎郭演長,從人者耳,不足與經大事”;《三國志·董允傳》裡說:“攸之性素和順,備員而已”。郭攸之在《三國志》裡連個人物傳記都不配留下,一個尸位素餐之人。

    費禕,“寬濟而博愛,承諸葛之成規,循而不革”,總之,是一個奉仰諸葛亮成規,蕭規曹隨,自己沒什麼大的主張的人。總而言之,也不能擔當大事。

    董允,主要的作用是牽制宦官黃皓。牽制住了嗎?董允死時,黃皓官居“黃門丞”。雖然X度上說,“董允在世之日,黃皓的官位一直不過黃門丞”,但你知道黃門丞是什麼官嗎?簡而言之,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副部長,還有一些公檢法的職權。牽制住了是黃門丞,牽制不住,黃皓就要當丞相了吧?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延熙三年南蠻民暴,向寵死於與非正規軍的混戰之中。順便,歷史上這位“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將軍在蜀漢四級將軍裡,位列最末一級。

    諸葛亮為了打消劉禪的顧慮,不推薦閻宇、胡濟、夏侯霸、張翼、廖化、王平、馬忠、董厥 、劉琰、劉邕、宗預、高翔、句扶、張裔,而是推薦以“不足與經大事”的郭攸之為首,費禕、董允、向寵,這裝傻裝的,還一本正經,實在令人佩服。

    最後一位,當屬諸葛瑾。

    三國簡直是諸葛家族的內鬥。東吳方面,實際歷史上的孫權並不是一位真正的豪傑之士,而是個小心眼的殘暴之君。

    諸葛亮歸劉備,居蜀,給東吳添了無數的亂。諸葛瑾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安安穩穩活下來,你就知道這人的裝傻本領肯定不小。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一個小故事,孫權弄一驢,驢臉上貼個條:諸葛子瑜。諸葛瑾是個“受夾板氣”的典型例子,但是孫權稱帝后,卻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如果你讀《三國演義》的話,你會發現,諸葛瑾好像沒什麼建樹。去讀《三國志》,你也會發現,諸葛瑾在孫權面前並不多話,即使提建議,也都不直說,而是旁敲側擊,這分明就是躲著功勞走的表現。

    如果一個人,他懂得怎麼躲著功勞前進,在平時根本不列為一流謀士的情況下,最終又能被君主看重,這個人大智若愚的本事,實在太了不起了。

  • 4 # 空明流轉時光

    三國裡大智若愚放在子敬身上基本再合適不過了。最早就提出的二分天下老闆直接就把他當自己人不說,赤壁之戰時那些所謂的人才勸老闆同意給人收購他卻把老闆心思摸得準準的叫老闆重新考慮最後還親力親為促成了公司最大的生意,甚至最後順位接下了公司執行Quattroporte的位置而且最沒懸念最沒波折。

    哪像書中說的老實人?

  • 5 # 詩詞生活日記

    我的答案是徐庶。

    所謂大智若愚,指表面上不露機鋒,裝作很傻,可是胸中自有大智慧,故意藏而不露。徐庶不正是這樣的人嗎?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來投奔,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

    在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而徐庶後來由於老母被捕獲,跟隨了曹操,最後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驗證了諸葛亮的評論。因此有人據此就認為歷史上的徐庶是一個和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沒有荀、郭之才,也沒有鴻鵠之志,對於劉備陣營來說,實際上也是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們讀史時再仔細一些,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三國志》中記載徐庶的志向是“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他和諸葛亮的志向是一樣遠大的。他跟隨劉備後,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可見此人不同尋常。

    《資治通鑑》中有一段記述,更能說明徐庶的才智:

    “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

    諸葛亮將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來,要臣下們向其學習,足見徐庶絕非泛泛之輩。

    《魏略》中說,徐庶不理會那些因為他曾經當賊而瞧不起他的同學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讀書,很快就在學問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那麼他的志向見識也應該異於常人。

    因為母親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後,徐庶對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帳下英才輩出,也沒有徐庶合適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與人共圖王霸之業,需處於從事、別駕之位才能展現其才華的,致使徐庶最終僅做到御史中丞,實際上這時的徐庶就是一個隱於朝的大隱了。如果徐庶不歸曹操而繼續追隨劉備,其功名雖然趕不上諸葛亮,應該也不低於孫乾、簡雍之流,或許能夠和法正龐統並列吧。

    請看羅貫中對徐庶的評價:

    痛恨高賢不再逢,

    臨歧泣別兩情濃。

    片言卻似春雷震,

    能使南陽起臥龍。

  • 6 # 浠水流年

    我個人覺得是司馬懿

    熱鬧的三國,唯獨司馬懿卻選擇沉默,非常的能忍,又讓自己顯示的很無用,似乎想讓很多人都覺得他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

    司馬懿給人的感覺就是他的一生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他到底要幹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連曹操都找不到殺他的藉口。

    他仍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從小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後來因為漢室被曹氏控制,司馬懿迫不得已只能歸降,本來打算隱居江湖之中,後面因為曹操當丞相以後,被迫出來當了一個文學掾(具推測是文秘之類的工作)。

    在當這個芝麻官的期間,司馬懿非常聰明,他支援曹操稱帝,後面也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並委以重任。曹操封魏王以後,賜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最後曹丕在皇子中的儲位爭奪中獲勝。

    曹丕在位期間,司馬懿也是過的風生水起,等曹丕去世以後,搬了一條聖旨命司馬懿和曹真等人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在輔佐的期間司馬懿慢慢掌握並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為他以後叛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司馬懿又把魏明帝曹叡熬死了,明帝把幼帝曹芳託付給司馬懿和曹爽,曹芳成功繼位以後,司馬懿遭到了曹爽等人的排擠,後面官職變動,把他升官為無權的太傅,後面在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實在等不下去了,他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

    最後司馬懿成功登上皇位。

  • 7 # 漁樵之人W

    當曹操幾十萬大軍,沿江而下,有一口吞吳的氣勢的時候,東吳官場一片混亂,以周瑜為首的主戰派和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爭論不休,張昭說,曹公,虎狼也,投降是上策,使百姓、官兵能免遭其難。孫權聽了也沒有主張。魯肅始終保持沉默,既不說投降也不說抵抗。爭論之後,魯肅和孫權說,主公若抵抗,憑藉長江天險,就有取勝的希望,若投降,取勝的希望就沒有了,先人創下的基業就葬送了;他們投降,還能做官,你不行。孫權採納了魯肅的意見,下決心寧死不降。緊接著就要想辦法,這時的孫劉兩家若聯合,那是上策,諸葛亮也想孫劉聯合,魯肅就遊走於孫權、周瑜和劉備、諸葛亮之間,分析利弊,促成了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使東吳轉危為安。

    大都督周瑜36歲英年早逝,使東吳失去了棟樑,此乃危機存亡之時。曹操雖然敗於赤壁,但還是強大的,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得到了發展,難免不爭地盤……東吳的政權將存在被取代的危險,軍心混亂,孫權怎能不害怕呢?魯肅臨危受命,對內穩定軍心,培養軍事人才;對外,遊說劉備、諸葛亮,促成孫劉再次聯合。在魯肅的多次努力下,建立了孫劉聯盟。使患難中的東吳多年平安。待到呂蒙、陸遜成長起來,東吳就一步步強大起來了。

    在《三國演義》中,對魯肅的描述不算多,但也能看出魯肅是一個了不起謀士,為了東吳,功勳赫赫。

  • 8 # 種地的秀才

    若說三國最大智若愚的謀士非荀攸莫屬。

    荀攸字公達,是荀彧的侄子。曹操奉迎漢獻帝后徵招荀攸為汝南郡太守,又入朝任太守。倆人一見面,雖然荀攸沒有魯肅的榻上策,也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但老曹對他的評價非常高: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任荀攸為軍師。

    此後破張秀擒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都離不開荀攸的出謀劃策。在和袁紹官渡對峙的時候,許攸前來歸降,說淳于瓊率一萬多士兵運送糧草,這些人將驕卒惰可要擊也。眾人都感到懷疑,只有荀攸、賈詡力勸老曹採納許攸的建議。曹操於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軍營,親率軍隊打敗敵人並斬殺了淳于瓊。

    公元202年,曹操準備征伐劉表,袁紹的大兒子跟老三袁尚爭奪冀州,袁譚忽然來向曹操乞降請救,老曹打算答應,於是問部下怎麼樣啊,大多部下認為劉表強應該先平了他。荀攸說劉表沒有攻奪天下的雄心,而老袁家據四州之地,擁並十萬,如果袁譚袁尚兩人和睦以守其業,則天下難平息啊!如今兩人勢不兩立,如果一方被兼併了,他們的力量就會統一起來,那時就很難對付了,趁其亂而取之,天下定矣,這樣的機會不可失啊!老曹於是答應袁譚,擊敗袁尚,後袁譚反叛被擊殺,冀州平定,老曹上表請封說: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於是被封為陵樹亭侯。207年朝廷下令論功行賞,老曹說: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荀彧)是也,公達(荀攸)其次也。給荀攸增加食邑四百戶,加上以前的共七百戶,並改任他為中軍師。魏國初建的時候被認命為尚書令。

    看看曹操對他的評價吧: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

    羅貫中:漢末荀公達,當時號大賢。知能過寧武,德可配顏淵。功振三分國,才成二十篇。曹丕曾下拜,聲跡尚昭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C是什麼意思?除了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