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始建於西魏北周時期,建立的這種兵制的初衷是為了防止出現三國和南北朝那樣的地方割據。府兵制的建立在當時是一種突破性的進步,戰士們閒時務農,戰時為兵。一般不會長期遠征,戰事結束後會迴歸本地。這種制度不僅促進農業生產給後勤提供保障,還擴大兵源給朝廷節省了軍費開支。
唐朝的府兵出征的時候,朝廷一般只給配備重兵器和戰馬,其他的物資都需要他們自己籌備。比如:服、被、資、物、弓箭、鞍轡、器仗等七種主要的東西。從軍餉上來說府兵確實比其他兵種廉價了一些,但唐朝的府兵在一開始的時候不是炮灰,而是戰鬥力強悍的國之利器。
在《資治通鑑》裡唐太宗有一句形容府兵的話:以我徒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說的有點誇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府兵的戰鬥力。唐朝的府兵直屬於朝廷,在全國各地都設有折衝府,各府之間錯綜複雜,彼此互動,內外拱衛。讓唐皇端坐朝堂,仍能居重馭輕,據關中以臨四方。
府兵作為唐朝初期的中堅力量,進入的門檻也相對較高。府兵十二衛內府裡的衛士只有官宦子弟才有資格,在貞觀年間,內府中的親衛、勳衛、翊衛,一般都是皇帝身邊的親信,那些高官權臣都把這些職位當成子孫後代日後晉升的直通車,只有二品到五品官員的子孫才有可能成為後補,發展到後來非權勢子弟輒退番。柱國子有白首不得進者。
官宦子弟進入內府有門檻,普通人進入外府成為普通衛士也有要求。根據《職官志載》:唐朝外府揀點皆取六品以下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點充。直白地說就是六品以下或者具有良人身份的百姓,原則上來說: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
府兵之所以設立的層層門檻,是因為它有著與之對應的待遇。唐初的時候規定:仕唐官品高下為準,凡九等。於是士卒以軍功緻伍品,豫士流,時人謂之‘勳官’。府兵立功得到勳格後,可以得到更多的田地。
對與這種軍功授田,唐朝也有明確的規定:諸因王事沒落外蕃不還,有親屬同居,其身分地六年乃追;身還之日,隨便先給。即身死王事者,其子孫未成,身分地勿追。其因戰傷及篤疾廢者亦不減,聽終其身。土地是古代百姓重要的財富來源,佔領土地越多,家族越興旺。據說家境富裕的府兵還可以納資代番,免去長途跋涉的辛苦。
只不過到了高宗,武后時期,府兵的好日子結束了。自高宗、武后時 , 天下久不用兵 , 府兵之法侵壞 , 番役更代多不以時,衛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衛不能給。原本炙手可熱內府三衛,因為升遷困難變得人跡罕至。
普通的府兵士卒也變得很慘,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本衛多以假人 ,役使如奴隸,長安之人羞之。至以相詬病。其戍邊者,又多為邊將苦使,利其死而沒其財。由是應為府兵者皆逃匿 , 至是無兵可交。
從這段記錄來看,唐朝的府兵確實曾有過一段時間,地位低下,被朝廷當成炮灰,回收田地資產。天寶八年,李林甫上書請停,府兵制基本崩潰。利器也好,炮灰也好,府兵的地位起伏都是根據封建統治者的需要變化的,在時代的浪潮下大家都只是在隨波逐流。
府兵制始建於西魏北周時期,建立的這種兵制的初衷是為了防止出現三國和南北朝那樣的地方割據。府兵制的建立在當時是一種突破性的進步,戰士們閒時務農,戰時為兵。一般不會長期遠征,戰事結束後會迴歸本地。這種制度不僅促進農業生產給後勤提供保障,還擴大兵源給朝廷節省了軍費開支。
唐朝的府兵出征的時候,朝廷一般只給配備重兵器和戰馬,其他的物資都需要他們自己籌備。比如:服、被、資、物、弓箭、鞍轡、器仗等七種主要的東西。從軍餉上來說府兵確實比其他兵種廉價了一些,但唐朝的府兵在一開始的時候不是炮灰,而是戰鬥力強悍的國之利器。
在《資治通鑑》裡唐太宗有一句形容府兵的話:以我徒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說的有點誇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府兵的戰鬥力。唐朝的府兵直屬於朝廷,在全國各地都設有折衝府,各府之間錯綜複雜,彼此互動,內外拱衛。讓唐皇端坐朝堂,仍能居重馭輕,據關中以臨四方。
府兵作為唐朝初期的中堅力量,進入的門檻也相對較高。府兵十二衛內府裡的衛士只有官宦子弟才有資格,在貞觀年間,內府中的親衛、勳衛、翊衛,一般都是皇帝身邊的親信,那些高官權臣都把這些職位當成子孫後代日後晉升的直通車,只有二品到五品官員的子孫才有可能成為後補,發展到後來非權勢子弟輒退番。柱國子有白首不得進者。
官宦子弟進入內府有門檻,普通人進入外府成為普通衛士也有要求。根據《職官志載》:唐朝外府揀點皆取六品以下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點充。直白地說就是六品以下或者具有良人身份的百姓,原則上來說: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
府兵之所以設立的層層門檻,是因為它有著與之對應的待遇。唐初的時候規定:仕唐官品高下為準,凡九等。於是士卒以軍功緻伍品,豫士流,時人謂之‘勳官’。府兵立功得到勳格後,可以得到更多的田地。
對與這種軍功授田,唐朝也有明確的規定:諸因王事沒落外蕃不還,有親屬同居,其身分地六年乃追;身還之日,隨便先給。即身死王事者,其子孫未成,身分地勿追。其因戰傷及篤疾廢者亦不減,聽終其身。土地是古代百姓重要的財富來源,佔領土地越多,家族越興旺。據說家境富裕的府兵還可以納資代番,免去長途跋涉的辛苦。
只不過到了高宗,武后時期,府兵的好日子結束了。自高宗、武后時 , 天下久不用兵 , 府兵之法侵壞 , 番役更代多不以時,衛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衛不能給。原本炙手可熱內府三衛,因為升遷困難變得人跡罕至。
普通的府兵士卒也變得很慘,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本衛多以假人 ,役使如奴隸,長安之人羞之。至以相詬病。其戍邊者,又多為邊將苦使,利其死而沒其財。由是應為府兵者皆逃匿 , 至是無兵可交。
從這段記錄來看,唐朝的府兵確實曾有過一段時間,地位低下,被朝廷當成炮灰,回收田地資產。天寶八年,李林甫上書請停,府兵制基本崩潰。利器也好,炮灰也好,府兵的地位起伏都是根據封建統治者的需要變化的,在時代的浪潮下大家都只是在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