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辭北南下
-
2 # 巴圖
們談起文學中的經典愛情,就不得不說梁祝、羅密歐與朱麗葉、牡丹亭和西廂記了。而《西廂記》作為反封建禮教的代表,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是中國古代的愛情戲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戲曲作品之一。談起古人的愛情觀,今人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古板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誠然,封建傳統中禮教的力量之大是不容反抗的,中國古代多少痴男怨女的愛情為封建禮教所扼殺,只得飲恨終生含恨而終。但《西廂記》讓我們耳目一新,精神一震。張生與崔鶯鶯相遇,相會,相戀,相愛,一波三折,最終越過那堵封建禮教之牆,步入婚姻的殿堂,有情人終成眷屬,讓我們現代所謂的屌絲看到了癩蛤蟆遲到天鵝肉的熹微之光,不得不說《西廂記》是一部很好的勵志書籍。
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鶯鶯傳》,講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元代王實甫在此基礎上把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在《西廂記》中王實甫塑造了一系列特徵鮮明的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關於對男主人公張生的塑造,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張生個性溫文爾雅、執著志誠、略帶傻氣,前人評論張生的形象常用“志誠種”三個字來概括。劇中主要表現為其執著追求崔鶯鶯,對崔鶯鶯熱烈誠摯而又矢志不渝。
在他追求愛情的過程中,有時表現得很機靈,如請求附齋追薦,寫信退賊等;但有時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氣和懦弱,如初見紅娘他就詳細地自報家門,對老夫人的賴婚和鶯鶯的“賴簡”卻“志竭思窮”,束手無策。正是張生的這種憨氣、傻氣和他的風流才俊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顯飽滿。張生的對崔鶯鶯的痴情和風魔可以從他對崔鶯鶯的態度上看出來,他把對崔鶯鶯的感情放在第一位,置於功名之上,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忠於自己的愛情,我想在功名利祿重於一切的古代,尤其是對於一個男生,為了愛情放下功名,已經難能可貴了。考取狀元與他鄙薄世俗功名並不矛盾,對於張生而言,考取狀元是為了證明自己對鶯鶯的愛的堅定,是為了名正言順的與鶯鶯在一起,實現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願望。但是,個人覺得劇中的張生也有傻角兒的一面,當他與崔鶯鶯的愛情受到外界的阻撓時,他表現出了軟弱的一面,行為冒失。張生這個角色個性鮮明,是一個反抗封建禮教,鄙薄世俗功名的青年叛逆者的形象。
書中的女主角崔鶯鶯也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她是一個叛逆封建禮教和封建門第婚姻的貴族少女的典型。崔鶯鶯是相國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在的激情。即使是封建家庭的教養也無法完全窒息她內心的青春情感。她對張生一見傾心,大膽的表露自己對張生的愛意和心聲,沉迷於情網中而不能自拔,飽受著相思之苦的煎熬。當然崔鶯鶯也越來越不滿於老夫人的約束,甚至是遷怒於紅娘,懷疑紅娘是和老夫人一夥的。從這種種行為中我們不難看出崔鶯鶯的性格特點,她才貌雙全,品性出眾,痴情忠誠,敢於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但是又有矜持多疑的一面,外冷內熱。《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鶯鶯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並且細緻地展現了她內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勝外部的壓抑、傳統的禁錮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
紅娘雖不是故事的主角,但絕對是故事中大放光彩的一個人物形象,也是反封建禮教最為堅決、最無顧忌的人物。 雖出身低賤,卻顯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見,而且機智、潑辣,富有正義感,為張生與崔鶯鶯的自由戀愛穿針引線,出謀劃策,她的名字成了那種不計個人得失而樂於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徵。她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崔鶯鶯與張生二人的婚事和抨擊封建禮教中得到很好的展示。為了促成相國小姐和白衣秀才本來無望的婚事,她要矇蔽威嚴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勵軟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張生,同時還要小心翼翼地對待心細如髮、顧慮重重、敏感的鶯鶯;她對張生是熱心坦率的,對小姐是忠誠大度的,而在與老夫人的鬥爭中,紅娘雖是一個地位卑賤的丫環,但她機靈、聰慧、勇敢,最終取得鬥爭的勝利。在這一整個過程中,作品細膩地寫出她的堅定、勇敢以及最終獲得勝利的喜悅,同時也寫出了她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恐懼、氣憤以及蒙受委屈時的痛苦,這樣也就塑造了一個成功的文學形象。這一形象對後世有著重要影響。
《西廂記》的語言也很有特色,文辭華美而富有個性,語言文雅綺麗,善於化用前人的詩詞,情景交融,意境優美。語言是雅中有俗,自然流暢,善於吸收民間的口語。不同的人物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的語言特點,人物語言個性化,從語言中我們就能看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特點。
《西廂記》還對元雜劇進行了一些體制上的革新和創造,創造了長篇鉅製的結構,由四折發展到五折;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獨唱的體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旦本,女主角獨唱到底;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西廂記》各自獨唱,旦、末也可互動對唱。它突破了元雜劇的一般慣例,用長篇鉅製來表現一個曲折動人的完整的愛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雜劇由於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劇情簡單化和某種程度的模式化的缺點。
我認同張生鶯鶯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的做法,那麼,我們是不是該減輕對物質金錢的慾望,還愛情本來的淳樸,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純真。崔鶯鶯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她讓我明白了真正的愛情是那樣的美好,是那樣的值得期待,真正的愛情是存在於人間的,並且不為世俗名利所沾染的。
回覆列表
崔鶯鶯是西廂記中的主要人物,也是個性格複雜的人物。她美麗,多才,既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著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她和張生在佛殿相遇,一見鍾情,又經過隔牆聯吟,彼此心有靈犀,互相愛慕,但礙於老夫人的拘管,沒有更多接近的機會。在孫飛虎圍兵普救寺,老夫人許婚,張生下書解圍之後,鶯鶯和張生都滿心歡喜,以為可以如願以償,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賴婚,這激起了鶯鶯對母親的不滿。當她聽了張生在琴中向她傾訴的心事以後,她更加傾向、愛慕張生。但她畢竟是相國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層社會的身份,使她難以貿然走出和張生自由結合這一步。於是戲劇出現了這樣的衝突:明明是她叫紅娘去探望生病的張生,但當紅娘帶回張生給她的信時,她卻責罵紅娘帶回“這簡帖戲弄我”!她要紅娘帶信給張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張生開啟信一看,喜出望外,原來鶯鶯寄去的是約會的詩簡。當張生果然來約會時,她又以大道理責備了張生一通。作者對鶯鶯矛盾心理的描寫,展示出她既有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禮教的浸染的真實心理。這就突出了鶯鶯最後作出和張生結合的決定是難能可貴的。
張生在劇中是一個才華出眾、情真意專的志誠種,一見了鶯鶯,就忘記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採取了一系列熱烈、大膽的方式和真誠的努力,來獲取鶯鶯的愛情。他不管人家是否對他有意,先自報家門:
小生姓張,名珙,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正月十七日子時建生,並不曾取妻。
他繼續問紅娘:“敢問小姐常出來麼?”如果說前面的自報家門已經很貿然,那麼,這一問,就更不得體了。接著在夜吟、請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痾的過程中,都展示了他對鶯鶯的痴心,以及忠貞。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誠”的一面,他一接到鶯鶯的詩簡,馬上喜上眉梢,顧不得細察詩意,也不管是否有詐,半夜逾牆去赴約,結果遭到鶯鶯的呵斥,約會也砸了鍋。在“賴婚”一場,開頭張生以為老夫人會將鶯鶯許配給他,興高采烈地等著作新郎,沒想到老夫人出爾反爾,堅持賴婚,堅決不同意將鶯鶯許配給他時,他甚至跪在紅娘的面前,聲稱如果得不到鶯鶯,他就要懸樑自盡。正是他的這種執著和志誠,最終打動了鶯鶯,兩人終於私下結合。
紅娘是《西廂記》中一個社會地位卑賤,卻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觀,很清楚老夫人為維護“相國家譜”,決不允許張生和鶯鶯的結合,所以她最初並不想幫助張、崔二人。但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她逐漸為崔張之間真摯的感情打動,也不滿於老夫人的背信棄義,於是轉而積極地為他們傳遞書信、出謀劃策。她批評張生是“銀樣蠟槍頭”,居然揣摸不透鶯鶯的心事;她也批評鶯鶯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張生,在人前卻一點也不流露;對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機智地進行反擊,為崔、張二人辯護,使老夫人理屈辭窮,不得不答應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擊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維護的封建綱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紅》中,她先把張生和鶯鶯的私情告訴了老夫人,然後對老夫人說:“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來辱沒相國家譜,二來日後張生名垂天下,施恩於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嚴之罪。”這幾句話,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認了張生和鶯鶯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