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關東書場
-
2 # 行雲流水33647200
春秋之時,周王室日漸沒落,諸侯爭霸,互相攻伐。因此,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許多著名的戰爭都產生於這個時代,今天我們來聊聊發生於這個時代的晉楚城濮之戰:
晉楚城濮之戰,發生於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4月),今山東鄄城西南。
晉國因王位傳承問題而引發政局動盪,長公子申生死,次公子重耳出逃。一路歷經滄桑,受盡冷漠和疾苦。到楚受到楚成王盛情招待。一次酒足飯飽有些微醉的楚成王問次公子重耳: “將來你回到晉國做國君時,何以謝我?”重耳說: “像財寶這些物什,你也不稀罕。果如你說返晉做晉公,若真的要兵鋒相見,我退兵九十里而相讓(退避三舍)。”
幾年後,重耳在秦的支援和幫助下,回到晉國做國君,史稱晉文公。晉楚爭霸,楚國發兵進攻晉的小弟宋國,宋國求救於晉國。文公便召開眾將商量,看如何救宋。想向楚說情又怕楚不肯,和楚相戰自己又不願意,也又怕齊、秦不贊成,最終想出一個折衷的辦法。答應宋讓宋拚命抵抗疲楚,也和齊、秦聯絡,並送些禮物給齊、秦,讓齊、秦與楚交涉。而晉出兵把楚的小弟曹、衛滅掉,將曹、衛的土地分給宋,以補宋人的損失。
楚成王見晉救宋,告訴楚將子玉不要晉師打仗。(晉文公經歷太廣,就有點可怕)楚將子玉卻不聽,派人向成王求戰,楚成王不悅,但給楚將子玉較少的部隊。
子玉覺得部隊少又不得不打,想在和解中取得園滿的結果。派使者給晉將先軫說你放曹、衛的國君,我釋宋之圍。晉將先軫諸人研討後,將楚使扣留,私下對曹、衛國君說許其復國,讓曹、衛先與楚絕交。
楚將子玉知道後惱羞成怒,進逼晉師。晉文公告誠晉師退避,諸將不滿,狐偃說明原因,晉師退避三舍。楚將子玉追進。
晉楚兩軍於城濮交戰,晉文公退避三舍,既是報答了楚成王禮遇,也引誘楚將子玉上鉤了。結果楚敗,楚將子玉自殺。
-
3 # 欲雲談史論今
首先明確地說,退避三舍並不是簡單地為了履行承諾,其背後其實別有意圖。
先簡略介紹一下城濮之戰開始前的局勢。
公元前632年2月,晉人臣服了衛國;3月8日,晉軍又攻破曹國。至此,晉國戰前制定的救宋第一步計劃圓滿達成。
在這過程中,楚成王派出了一支軍隊前去救衛國;但這支救援之師試探性地攻擊了一次,見晉軍不退,也就不再攻擊,主動撤退了。與此同時,楚國卻加大了攻擊宋國的力度,大有不攻破商丘誓不罷休的勢頭!
戰前晉人預計,只要攻打曹國和衛國,楚國主力必然解宋國之圍來救。現在,戰略目的顯然並未達到。為此,宋人趕緊前往晉文公處催促救援,可晉文公此時卻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宋國岌岌可危,可盟友秦國和齊國卻不願冒風險與楚國開戰,單憑晉國實力又不足以與楚國對抗,究竟該怎麼辦?
在先軫推動下,一方面勸說宋人重賂齊、秦兩國,讓他們代為向楚國求情;另一方面,卻將曹、衛兩國之地分給了宋國。這樣以來,楚人被激怒,拒絕了齊、秦二國的求情;齊、秦二國受宋人重賂而講和不成,也對楚中國產生怨恨,便堅定了與晉國共同對付楚國的決心。
到了這一步,晉、秦、齊、宋的同盟軍正式結成,已不懼怕與楚國的決戰了。
楚成王看出了這一聯盟的巨大威力,深感與晉人正面對決勝負難料,便先行退回到了申邑,並命令子玉和申叔各自從宋國和齊國撤軍。但是,令尹子玉卻堅持要與晉國決戰,不肯撤軍。楚成王也怒了,僅派出少量軍隊去支援子玉,任憑子玉去折騰。
子玉過於狂妄自大,連楚成王命令都敢違抗,更不用說他的部下了。對於子玉的性格,晉文公在經過楚國時,已經瞭解得清清楚楚。所以,晉人的策略之一,就是不斷激怒子玉。當子玉派使者前來議和時,先軫故意令衛人、曹人主動與楚國絕交,並扣押了子玉派來的使者。
子玉被晉人的小動作氣昏了頭,就主動撤去了宋國之圍,來找晉文公決戰。城濮之戰,即將展開。
接下來,晉人卻作出了一個異乎尋常的動作:“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
為什麼要撤退而不是迎敵?
晉國軍吏大多覺得不可理解,紛紛出言反對。為了讓軍隊順利執行撤退命令,狐偃隨後才主動出來說服大家:“當年國君經過楚國時,曾經答應楚君‘退避三舍’,以報其恩德。如果背棄了諾言,那麼就是我們理虧。我們退軍了,楚國軍隊也退,那豈不是更好?如果我們退了,楚軍還不退,那他們就理虧了!”聽了這話,晉國軍隊上下才統一了意見,快速地撤退了。
後人以為,晉文公是為了兌現承諾才退軍“三舍”的。然而,這顯然只是表面上的理由。
此時,晉國軍隊的實際指揮者是先軫。作為中軍主帥,先軫絕不會為了一個早已被眾人遺忘的承諾而放棄了戰機。按《左傳》記載,當子玉跟隨晉軍時,晉軍是主動撤退——這一撤退命令的釋出者,顯然只能是先軫。只不過,先軫撤退的意圖不能為眾人理解,而且此時他撤退的真實意圖也不能公之於眾,才由狐偃出面來解釋退兵的原因。
那麼晉國退軍的真實意圖究竟是什麼呢?
在《楚國八百年》的紀錄片中,專家的解釋是為了拉長楚國的供給線,以疲憊楚軍。但從城濮之戰的過程來看,糧草供應並非楚國戰敗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城濮會戰基本兩天內就結束了,並不是長時間的消耗戰。所以,拉長敵人糧草供應線,並非晉軍撤退的充分理由。
晉軍撤退的理由,只能在城濮之戰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
城濮之戰正式開啟後,晉國下軍佐胥臣,把下軍戰馬全部都蒙上了虎皮,率先向楚國右翼的陳、蔡之師發起了衝擊。結果,陳、蔡之師以為真的老虎出現,紛紛被嚇蒙,瞬間就被胥臣率領的下軍給衝潰了。
晉國上軍主帥狐毛豎起兩面大旗,假裝撤退;下軍主將欒枝則帶領著一隊戰車,背後拖著木柴偽裝撤退。楚國左翼的司馬子西不知是詐,立即率軍猛追。當追到半路時,先軫、郤溱率領中軍的公族攔腰沖斷了楚國左翼之軍。這時,上軍的狐毛、狐偃及時出擊,與中軍形成了夾擊之勢,順利地將楚國左翼也擊潰!
見左右兩翼都潰敗,子玉孤掌難鳴,不得不退兵了。城濮之戰,以晉國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由城濮之戰的過程可見,晉軍並沒有光明正大地與楚國公開決戰,而是使用了詐術:下軍戰馬蒙虎皮扮老虎;上軍則偽裝逃跑引誘楚軍孤軍深入,然後再兩面夾擊。
兩軍對壘之時,要在對方眼皮子底下使用詐術,顯然極為困難。為了讓詐術能順利實施,先軫必然要找到一塊適合於實施詐術的戰場。
當子玉撤宋國圍困之時,晉國軍隊主力還呆在曹國。如果在曹國就地決戰,“扮老虎”的詐術就難以騙到敵人了:一國都城附近,哪會有那麼多老虎出現!而且都城附近,大多視野開闊,偽裝逃跑的戰術也難以實施:不管怎麼跑,敵人登上巢車,就可清清楚楚地看到己方的軍力佈置,不會輕易上當。
城濮之戰晉人選擇的戰場是有莘之墟——即有莘國的廢墟。既然是廢墟,自然是人跡罕至之地。當時,此處山間應該林木茂盛,有利於軍隊隱藏,同時遮擋敵人的視線。既然山林茂盛,老虎出沒也就極為正常。所以,晉國下軍中衝出那麼多隻“老虎”才能更真實,也更能震懾敵軍!
因此,晉軍之所以要退兵三舍,並不是晉文公真要履行承諾,而是先軫為了保證詐術能順利實施,預先設定的決戰場地就在三舍之外!這一原因,戰前無論如何都是不能公之於眾的,只能說為了履行承諾而退避三舍!
回覆列表
“小孩沒娘,說來話長”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說,晉文公重耳是如何淪落到楚國的。
晉文公的老爹晉獻公年老的時候,寵愛一個妃子驪姬,想把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立為太子,把原來的太子申生殺了。太子一死,獻公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險,逃到別的諸侯國去避難了。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後來夷吾回國奪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處逃難。
這一路逃難,可以說是歡笑伴著淚水
因為他老爹晉獻公,沒讀過曹植的《七步詩》,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想法。所以任期內滅了同姓諸侯小國楊,耿,魏,霍,郇,虞,虢等國家。父債子償,重耳流亡到衛國(姬姓),曹國(姬姓),鄭國(姬姓)這些同姓諸侯國時,都對他百般無禮,十分排斥。尤其是路過鄭國時,鄭文公極其無禮,就連魯國的左丘明都看不下去,專門寫了篇文章《鄭文公不禮重耳》。
寄人籬下的日子肯定是不好過的,寒食節的故事,晉文公向老農乞食的傳說,都告訴我們這位後來的春秋霸主流亡時可能一度有餓死的危險。
反倒是那些異姓諸侯國,包括齊國(姜姓),楚國(羋姓),宋國(子姓),秦國(嬴姓),甚至狄人,都對他他禮敬有加,鼎力扶持。
然而讓重耳沒想到的是, 在盛大的宴席之上,楚成王在酒酣耳熱之際笑呵呵地問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晉國,如何報答我呢?”,表面上看這是楚成王酒醉之時的一句戲言,實則確是借酒吐真言:你重耳四處流浪,惶惶如喪家之犬,我楚國如此厚待你,也不是搞慈善,看中的是你是個潛力股,投資都是要回報的,能給我們多高的年化利率啊?
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很燒腦的,因為這是一個二難選擇,如果說我回國一定金銀玉帛,好加酬謝,那就把自己擺得太低了,搖尾乞憐會讓楚華人瞧不起。但是如果說,俺是個鐵公雞,一毛也別想要,於情於理又都說不過去。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事實證明,在春秋幾百位君主的統考中位列前五,重耳真不是白給的,只見他微笑著說道:“大王的恩惠是無法用金銀財寶報答的。託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晉國執政,我要讓兩國和睦相處;一旦兩國為各自利益發生爭鬥,我晉國將退避三舍,以報答大王的恩德。”
完美啊,即表明了我重耳不是忘恩負義之人,禮儀規矩我還是懂的。又提示楚成王別以為給了點東西就了不起了,哥不是來要飯的!將來平起平坐給你點面子也算報答你了。
英雄惜英雄,反正就是一落魄公子,能不能成事還兩說著,楚成王微微一笑,這篇就翻過去了。
世事難料,幾年之後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復位,並很快恢復了晉國作為傳統大國的政治地位。楚晉成為了直接對手,在爭奪附屬國的衝突中,終於迎來了一場註定載入史冊的戰爭---城濮之戰。
戰前,楚國攻打晉國的小弟宋國,晉國沒有和楚國正面衝突,而是滅了楚的兩個小弟---曹國和衛國。楚國當然要為小弟出頭,要不往後沒法混了。於是,楚國統帥子玉派使者告訴晉國,放了曹,衛兩國國君,我就解了宋國之圍。出乎子玉意料的是晉國壓根就沒有談判的意思,而是提前就挖好了一個大坑等著他來跳。
晉國先是不顧國際慣例,扣押了楚國的使者,接著又忽悠曹,衛兩國說只要脫離楚國的公約組織,晉國作為守合同講信譽單位,就立即讓他們復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哥倆屁顛屁顛的就給楚國送去了絕交書,估計內容是刨了楚國的祖墳。把子玉氣的當時就要把晉國給KO了。
打仗是板上釘釘了,坑也挖好了,要是就這樣打起來,晉文公還算不上頂級的權謀大師,就在戰前晉國軍隊在陣前連夜後退了三十里,楚國得到的情報時,晉國士兵都不理解,認為太慫了,晉文公讓狐偃去做思想工作,說咱們欠人家人情,我這人千金一諾,說話肯定是算數的。子玉聽了哈哈大笑,慫了就慫了,還他媽嘴硬!別說旁的,幹就完了!他不知道的是,晉文公在獲得了守信用的精神文明獎的同時也把楚軍成功的帶入了伏擊圈。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呼!"戰爭的結局印證了《孫子兵法》中的這句名言,楚國大敗,子玉自盡。晉國名利雙收,霸業始成。
“三皇五帝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當我們用“退避三舍” 來形容晉文公重諾守信的時候,這位三千年前的權謀大師可能被我們逗得在黃土裡都笑岔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