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挽蒼穹

    《現代坦克叢集作戰有效的先決條件》

    坦克作為“矛與盾”相結合的,攻防一體的武器裝備,出現在一戰,發展在二戰,鼎盛在冷戰。

    坦克具備良好的攻防性和機動性,可用於正面突破、側面迂迴、背後包抄,亦可用於增強要點防禦。在平原地帶、荒漠地帶才適於大規模的坦克叢集作戰;在河網密集、山林沼澤地區不適於規模化坦克機動作戰。縱觀大規模坦克叢集作戰,二戰時期:在北歐地區、東歐蘇聯、非洲荒漠,二戰後:六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這些地區都適於坦克叢集的展開、機動。

    坦克“盾”的優勢就決定了反坦克“矛”的出現,從二戰時期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步槍、反坦克炮、高射炮平射(隆美爾採用)、鐵拳(德國發明單兵利器)到如今的各型別反坦克導彈(以單兵、車載、直升機、戰鬥機為載體的發射器),對坦克叢集作戰形成立體的威脅。

    坦克叢集作戰要取得有效,必須要有三個先決條件:

    一是取得制空權,防空中打擊。“沙漠風暴”對伊作戰,作為高技術資訊條件下區域性戰爭,告誠我們。失去制空權,失去空中掩護,直升機和戰鬥機可在超視距情況下對地面裝甲目標實施毀滅一式突襲,瞬間消滅一支龐大的坦克裝甲叢集。

    二是保障資訊權,抗電子幹抗。通訊面對強電磁干擾,坦克叢集就會失去指揮,形如一盤散沙,減弱戰鬥力,失去防護力,最終面臨各個擊破、全軍覆沒的危險。

    三是配置要合理,戰術要得當。坦克叢集開進途中,破障破雷裝甲行進時安全保障,行動式舟橋裝甲行進位置,油彈供給車隊佇列位置,維護搶修裝甲方車位置,擔任側翼防禦坦克行進位置,左右兩翼展開距離,指揮裝甲行進位置,前後佇列行進長度等等,都需要考慮。配置決定戰略,數量決定戰術。

    縱觀,坦克叢集作戰在高技術資訊時代背景下,面對未來戰爭仍大有作為。但,需要把控和提升坦克的:一是裝甲防禦能力;二是機動續航能力;三是部件抗損能力;四是偵察預警能力;五是隱藏避險能力;六是通訊抗擾能力;七是保障維修能力。

  • 2 # 東斯坦因

    在現代高科技戰爭中,坦克叢集戰術還是有效的。不過現代戰爭是體系的對抗,任何戰術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坦克叢集也是一樣,它只是戰爭的一部分,而不是戰爭的全部。就拿坦克叢集戰術的巔峰之作蘇聯“鋼鐵洪流”來說,其實也不是單純的坦克突擊戰術,而是一種綜合的作戰體系。

    蘇聯的“鋼鐵洪流”,講究先以大規模的猛烈炮火開路;之後無數坦克隆隆的碾壓過來;後邊是望不到邊跟進的步兵;天空中,空軍的戰機成群結隊呼嘯而至,奪取制空權,掩護地面部隊突擊,如下雨一般的導彈從天而降,摧毀敵人縱深目標。這所有的這一切,綜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不可阻擋的“鋼鐵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勢碾壓一切當面之敵。

    坦克叢集既然只是作戰體系的一部分,那想要把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就需要整體作戰體系來支撐。只讓坦克叢集一個去單打獨鬥是不行的。

    舉個例子,就拿海灣戰爭來說,美國完虐伊拉克,將伊拉克模仿自蘇聯的龐大裝甲部隊打的抱頭鼠竄。伊拉克軍隊之所以敗的這麼慘,並不是蘇聯的“鋼鐵洪流”戰術有問題。要知道就連美國都承認,蘇聯有能力一個星期就攻佔整個歐洲。造成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慘敗的根本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伊拉克整體實力太差了。

    首先,蘇聯航空兵和裝甲兵的素質遠超伊拉克軍隊;

    其次,蘇聯強大的情報收集能力和戰場偵察能力不是伊拉克軍隊能比的(蘇聯也有不遜於美國的間諜偵察衛星網);

    其三,蘇聯軍隊裝備的都是原版的“人版”武器,不是出口的簡化版“猴版”;

    其四,蘇聯的指揮、通訊系統非常完備,不是幾架F-117炸個大樓,就能癱瘓的了得(海灣戰爭,美國炸了伊拉克電信大樓,就癱瘓了整個伊拉克軍隊的通訊);

    。。。。。。。。。。

    伊拉克與蘇聯的差距實在是太多了。這也造成了,使用同樣的戰術,效果確實大相徑庭。蘇聯能虎視西歐,讓西方世界在鐵幕的陰影下瑟瑟發抖;而伊拉克卻被人當成麵糰揉來揉去。

    冷戰結束後,隨著蘇聯陸軍的分崩離析,美國陸軍登上了世界第一陸軍的寶座。不過好景不長,冷戰後的幾場區域性戰爭使得美國海空軍光芒越來越耀眼。於是美國陸軍在21世紀前後開始了轉型。經過細心研究,美國陸軍認為,地區性衝突和低強度戰爭將為21世紀主要作戰樣式。經過多年努力,美國陸軍變成了一支適應小規模、低烈度、多熱點的特點、快速靈活部署的陸軍。

    但2014年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以及之後2015年俄羅斯出兵敘利亞,使情況又發生了變化。美國陸軍作戰任務不再究竟是反恐維穩等非傳統作戰任務;還要能阻止、擊破敵方裝甲部隊的衝擊這樣的傳統作戰任務。

    可是美國陸軍卻尷尬的發現。在無法奪取制空權的情況下,只會“剿匪”的美國陸軍在面對裝備了包括T-14坦克、T-15重型步兵戰車、迴旋鏢裝甲運兵車以及大量蘇聯時期重灌備的俄軍時,正面對決的硬實力明顯不足。美軍軍車上飄揚的星條旗,反而比美國陸軍更具威懾力。

    烏克蘭戰場和敘利亞戰場(俄羅斯向敘利亞政府軍提供了包括T-90主戰坦克在內的很多重武器),美國的失敗也昭示了這一點。面對裝甲洪流的重新崛起,美國陸軍一時間有些慌了神。以至於有美國陸軍將領聲稱,現在年輕的一代美國陸軍軍官,已經忘記了大規模作戰的基本技能,只知道怎麼對付恐怖分子和游擊隊員。美國陸軍為了應對,不得不繼續對M1A2主戰坦克進行改進,時期能服役更長的時間。

    而俄羅斯在總結戰爭經驗並結合自身特點後,開始了不斷的加強其裝甲部隊;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俄羅斯陸軍已經新建了6個師。如今俄羅斯精銳的第一近衛紅旗坦克集團軍的規模,已經與整個西歐11國的陸軍裝甲部隊相當。(當然這樣的情況也與西歐國家大量裁軍有關,西歐各國總共才有1000餘輛坦克)

    由此可見,在現代高科技戰爭中,坦克叢集還是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3 # 吐槽能

    若有資訊化優勢和制空權,則依舊有效!兩者缺一不可……缺任何一個都無效……並且,每公里正面上的數量,與二戰時不同。應有所下降……具體,還要看地形……並儘量按標準陣形推進,不要突擊……

  • 4 # 水井土城

    在21世紀資訊化戰爭條件下,坦克的叢集作戰仍然有可能出現,但規模不會像冷戰時期那樣龐大,動輒就組織起成成千上萬輛坦克實施進攻。

    為什麼要組織起坦克叢集作戰

    在面對面的戰鬥中,如果只有一輛坦克出現在戰場肯定會遭到守軍火力的集中“照顧”而被擊毀,而當十輛坦克同時出現時,每輛坦克只會平攤到原來十分之一的火力,即使有了損失也不妨礙繼續作戰,而如果把坦克以成百上千的數量組織起來發起進攻的話,守軍要麼因火力分配顧此失彼而被突破陣地,要麼因壓力過大而精神崩潰放棄防守。可以說,坦克叢集作戰是突破戰場陣地防禦(非城市戰)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作戰減小損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戰時期,古德里安率先將坦克集中起來使用,取得了巨大勝利。自此之後,組織起以坦克為主的裝甲叢集實施戰役/戰術突破成了地面戰爭中固定的作戰方式。

    使用坦克叢集作戰,既能掩護步兵分隊,又能有效分散火力,為突破創造條件。

    坦克叢集戰術的巔峰是在冷戰時的歐洲地區,當年的蘇聯在大縱深理論的指導下組建了超大規模坦克的叢集同北約對抗。在1981年組織的西方-81演習中,蘇聯動用30萬人和數千輛坦克實施了一次大縱深戰役突破演練。根據這次演習成果顯示,一旦戰爭打響,蘇聯的裝甲叢集將迅速擊穿北約防線,在兩個星期內徹底佔領整個歐洲大陸,而北約除了使用戰術核武器外沒有任何辦法阻擋坦克前進的步伐。

    冷戰時期的蘇軍裝甲叢集一直懸在西方國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進入新世紀後的坦克作戰

    搞清楚了坦克叢集作戰的優勢我們就知道,只要坦克還沒有被其他兵器取代,那麼在正面戰場上坦克叢集就仍會發揮作用。

    不過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付大規模裝甲叢集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多,除了武裝直升機,精確制導彈藥,航空布撒器等,到20世紀末還出現了專門對付大規模坦克叢集的末敏彈,這對坦克部隊的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應對這種挑戰,進入21世紀後坦克作戰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末敏彈是對付裝甲叢集的最好方法

    減小數量,增加規模

    在冷戰時期,坦克通常以師為單位投入戰鬥,一個師就擁有200-300輛左右不等的坦克,動輒就是數百輛坦克出現在戰場上,規模和數量堪稱龐大,但是大規模坦克叢集的目標大,易暴露很容易招致反裝甲武器的集火攻擊。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機械化部隊就遭到過航空火力的集中打擊,損失慘重。

    為應對這種變化各軍事強國取消了師級編制,組建了新的戰役單位—合成旅。合成旅內下轄多個合成營,合成營內裝備有坦克、步戰車、自行火炮等,具備獨立的作戰能力,其中坦克數量僅有30輛左右(各國均有不同),作戰時以合成營為戰術單位投入使用。這種新軍事變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師改旅”。透過師改旅,原有部隊中的坦克數量固然減少,但可投入的作戰單位增多,實際上整體戰鬥力並沒有發生下降。

    多路行進、配合作戰

    2014年爆發的烏克蘭內戰中,烏克蘭裝甲部隊在行進途中被俄軍發現,隨後就被引導而來的炮火直接擊潰。為了避免這種無謂的損失,合成營會將下轄的坦克、步戰車編成多個連排一級的單位,行軍時各單位分開避免因目標過大暴露,作戰時利用先進的通訊系統將各單位整合起來同時投入戰鬥,戰鬥結束後再迅速分開撤離,避免遭到反坦克火力襲擊。這種忽聚忽散的作戰方式,被稱作小群多路,並肩攻擊。

    這類作戰方式其實就是透過利用廣闊的戰場,將坦克裝甲叢集進行分散部署,只在作戰時才短時間內集中起來,減少了被反裝甲火力“一鍋端”的機率。

    演習中的坦克部隊

    從目前來看,未來坦克仍會在戰爭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現在仍沒有放棄對未來坦克作戰的研究。在不少演習中,坦克仍被集中起來實施地面突擊,雖然規模比冷戰時期小了很多,但也說明了在高科技戰爭下,各國仍沒有放棄坦克叢集作戰的戰術。

    演習中,多輛豹2A6坦克組織起的地面突擊

  • 5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實現在蘇聯時期那套裝甲叢集戰術放到今天來對付歐洲也同樣不過時,但前提是在蘇聯的作戰體系中才得。因為對坦克威脅最大的是來自空中,所以裝甲叢集化作戰最關鍵的是奪取制空權,只要奪取了制空權那接下來就是看坦克自己的表現了。像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坦克用的就是叢集突擊戰術,只不過是美華人掌握了制空權。

    其實很多作戰理念都沒有過時,只不過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上不斷變化的科技,進行不斷的完善而已,就比如所說的裝甲叢集作戰最早是德華人現在二戰時期用的,而蘇聯則將它發揚光大。而空地一體化聯合作戰也是德華人在二戰先用的,它也是閃電戰的核心,而後來美國將它方揚光大。像空降作戰最初也是德華人在二戰中用來對付西歐國家的,而後來美國和蘇聯則在德軍空降戰術的基礎上分別改進,演化除了美軍用直身機作為運輸平臺的戰術作戰的飛行陸軍,而蘇聯在德國傘降戰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衍生為用作戰略打擊的過載空降兵。

    而步兵從最初的騾馬化到後來的摩托化,再到現在機械化、資訊化,戰術演變都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就算是最新型的戰術其實都保留了此前一些戰術的一些特徵,其中裝甲叢集化就是這樣,戰術之所以不斷演變就是因為受到現代科技發展的威脅越來越大,所以坦克不得不從原先大兵團分成小部分。就以近年來搞的裝甲合成旅一樣,坦克、步戰車、野戰防空導彈、野戰伴隨防空系統、自行火炮、陸航突擊隊等等,幾乎把陸軍所有的裝備都濃縮排一個旅級單位了。所以想要突出坦克的作用,其他的作戰模組就得為它提供支援,所以走了這些武器模組的幫助,坦克叢集化作戰也不是啥落伍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線和零線怎麼區分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