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鐵軍158

    諸葛亮軍事才能如何,只需看他打仗如何,他的的確確乏善可陳。諸葛亮不善於打仗,卻窮兵黷武耗盡蜀國民力民心,直至蜀國敗亡。

    諸葛亮做人如何,看他為人處事如何,他害關羽、劉封、劉備、李嚴、魏延、劉禪、廖立就可以洞如觀火了。

  • 2 # 竹史鐵驪

    三人當中,陳壽無疑是最有資格的。

    陳壽少時就以才學而出眾,作為一個在蜀國成長的小官,後又歸於晉國出任史官,他一直是那個偉大時代的親歷者,感受最直觀。

    他所著《三國志》在295或297年完成,而公元263年蜀滅,晉統一於280年,290年司馬炎已經死了。由這麼長的時間跨度來看,陳壽著述態度是十分審慎端正的。三國志列入二十四史,與晉史同,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當然陳壽的三國志也不是完美無瑕,主要詬病在三點(一)是過於簡略,遺漏未記處和語焉不詳處比較多(二)是陳壽個人品格被房玄齡等質疑(晉書陳壽傳)被認為曾索要財物方幫人寫傳入史,被認為曾和諸葛亮及後人諸葛瞻有過沖突不快(三)是立場,陳壽在蜀晉兩處為官,又是降人,不可能不受時局及權力一定左右,但以上都在可以理解範疇之內。

    (個人意見,當時之三國以孫吳歷戰爭洗劫最少,江南數大世家治學氣氛也是最濃的,包括艱深的易經研究都有很大突破,造船手工農耕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他們和魏晉都配史官,尤其魏蜀之爭,史料記載也站在更近於中立旁觀角度,具有相當的信度。)

    李靖字藥師,唐代兵部尚書,著名軍事統帥,近乎百戰百勝的一代戰爭偉人,也是受過良好文化教育的世家弟子。

    他的歷史名聲並不算太顯赫,但瞭解的人,應該會認為他有點近似唐代版孫武,他的言談對話,也被後人集結成冊,出過一本《武經》,由此可見李靖既是一位軍事實戰大師,又是有韜略的軍事理論家。

    陳壽是文人,要說從軍事的角度評價諸葛亮的話,李靖元帥的眼光肯定是有更高戰略指導意義的,因而也極具價值。

    我們現代人顯然並不像古人那樣,真切深入地瞭解冷兵器戰爭之種種,尤其他是站在一個古代超級軍事家的高度,去回顧戰爭人物戰爭史,所以可謂難得史料。而且隋唐離三國相對近,三百餘年資訊失真度也較小些。

    易中天本人並不是學史而是學文的,不能以史學家標準來看待,要求其言必信達,實際他和于丹,陳果型別差不多,透過百家講壇或影片平臺,用比較吸引人眼球的方式解讀古代著述。客觀地說,他們都對古典文化普及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幫助老百姓對歷史及文化經典產生興趣,這頗有點像傳媒時代的說書人。

    當然,如果你讀的書已經足夠多,或思維習慣嚴謹周密,就會逐漸意識到他們深度的不足及整體知識結構的匱乏。但那時,他們也已經算是起到過引導作用了,所以個人認為還是積極的。對他們給出的判斷,不妨用輕鬆的心態去欣賞,會更恰當一些。

    答自劉羽舟和蕭銘珏

  • 3 # 相公相國

    回答這個問題的前置條件是要對諸葛亮有個公認的評價及該問題所列三個人所處的歷史時代、研究方向作個瞭解。

    其次,唐朝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隋末唐初將領,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他治軍、作戰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是軍事家。由他評價歷史人物諸葛亮有其專業方面的侷限性。因而,他也不是評價諸葛亮最有資格的人選。

    最後,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是蜀漢時的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蜀降晉後,他又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他幾乎是諸葛亮同時代的人,經歷了三國戰亂到西晉建國的整個過程。因而,我認為他的經歷及文學修養、歷史學識,成為他是最有資格評價諸葛亮的人。

  • 4 # 老閒同志

    謝邀!易中天是檢視史料結合自己想法,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評價諸葛亮;陳壽的先人本是蜀國官宦,親身感悟最接近那個年代,而也是正直的史學家,著有三國志流傳至今;唐朝李靖卻有很多呯風喚雨神話傳說,又和三國時代相去甚遠;因此,是陳壽最有資格評價諸葛亮;拙見。

  • 5 # 時光擺渡人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如何做到準確、客觀,至少應該從“史實、史才、史德、史識”這四個維度去判斷。而如果以此為座標系,那麼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給出一個結論——

    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最有價值;

    李靖對諸葛亮的評價最不可信;

    易中天對諸葛亮的評價最客觀。

    下面分別具體來看。

    一、陳壽:他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諸葛亮,卻也引發了千年爭議

    陳壽(公元233年-297年),四川南充人。三國、西晉時代著名歷史學家。曾在蜀國任衛將軍主簿、觀閣令史、黃門侍郎等職。三國歸晉後,歷任著作郎、太子中庶子等職。陳壽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寫下“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

    在《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總體是非常高的。

    他形容諸葛亮的儀表,絕對是個超級“大帥哥”。

    “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

    他對諸葛亮作為一國丞相的政治才華與治國成就也給與了極高的讚賞,認為諸葛亮愛民如子,公道正直;心胸豁達,賞罰分明;實事求是,不慕虛名;情理並重,公而忘私。所以,人民既畏懼他的威嚴,同時又非常愛戴他,即使刑罰非常嚴格,但是也沒有任何怨言。其治國之才,不亞於古代的名臣管仲、蕭何。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但是,陳壽對諸葛亮的另一個評價卻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這個爭議延續千年,直到今天也莫衷於是——那就是他認為諸葛亮的政治才華遠遠大於軍事才能。

    “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而這和通常人們耳熟能詳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軍師”形象實在是相去甚遠。

    後世大多數人都認為,陳壽的這個評價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但是也有人說,這是因為陳壽有“私怨”,因為《晉書》中記載,陳壽的父親曾與馬謖同事,失街亭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他的父親也受牽連被處以“髡刑”,也就是剃掉頭髮。在今天看來,這也許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代,這是非常具有羞辱性的懲罰,而陳壽就因為這個對諸葛亮有所不滿,所以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有所“貶抑”。

    不過,雖然有一定的爭議,但主流史學界整體上還是公認陳壽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而他的《三國志》是一部“信史與”“良史”。

    雖然從年齡上將,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公元234年,陳壽才2歲。但是畢竟二者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也都曾在蜀國為官,二人“時空”上最為接近,陳壽所能掌握的“史實”“史料”非常豐富而且真實性很高,加之陳壽“史才”橫溢,所以,他對諸葛亮的評價整體上是可信可靠的,也正是因為有他,今天的我們才能認識一個“真實”的諸葛亮,這是陳壽作為一個著史者千古不朽的價值所在。

    二、李靖:一代名將陷於一部疑似“偽書”的真假難辨之間

    李靖(公元571年-649年),隋唐之際著名軍事家及政治家,在唐朝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南征北戰,戰功卓著,有“大唐戰神”美譽。後封衛國公,位列唐太宗李世民所提名的大唐開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八位。

    關於李靖對於諸葛亮的評價,主要來自於一部叫做《李衛公問對》的著作。相傳,這部書是李靖和唐太宗李世民深入討論軍事及戰爭問題的精華合輯,也被很多人認為是李靖軍事思想的重要整合。在這部只有一萬多字的書中,李靖曾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給與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諸葛亮是秦代白起一般的“百戰不敗”的人物,而且還說,自己已經掌握了諸葛亮的“八陣圖”(八卦陣)等等……

    靖曰:“臣前所進黃帝、太公二陣圖,並《司馬法》、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歷代名將,用其一二,成功者亦眾矣。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臣敢不奉詔,當纂述以聞。”  太宗曰:“兵法孰為最深?”   靖曰:“……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察天時地利,安能爾乎?”

    然而,這部曾在宋代被列入“武經七 書”的“經典兵書”,其實來路卻十分可疑。

    首先,如果此書真為李靖與唐太宗君臣之間的“對話心得”,那在當時必然有所記載,但是,無論是劉昫、張昭遠所著的《舊唐書》,還是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對此事皆無記載。

    其次,北宋大學者陳師道曾經過認真考證,認為此書是曾任杭州知府的北宋學者、音樂家阮逸託李靖之名而偽作。

    再次,後來還有人經過文字考據,認為這部書的文字淺陋粗鄙,觀點也不夠獨到深刻,絕對不可能是一代名將李靖的所寫,甚至不可能是擅長詩文的阮逸所作,而應該是唐末宋初江湖派的“軍事發燒友”胡編亂造的。

    所以,從這些史料來看,所謂“李靖高度評價諸葛亮”一事,或可存疑,自然,他的這個“評價”也就意義不大了。

    三、易中天:千萬不要把諸葛亮當成“神”

    作為今天最“爆紅”的文化學者,易中天先生的很多見解都成為熱議的物件。

    而易中天先生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雖然也是一家之言,但是可以說代表今天學術界對於諸葛亮的主流評價,而這種評價是具有“時代性”的,也可以說是迄今為止,較為“客觀”的評價。

    首先,易中天認為,從晉代開始,人們就開始“神化”諸葛亮。比如和陳壽同時代的郭衝,就是諸葛亮的“腦殘粉兒”,他把很多神乎其神的傳說故事附會在諸葛亮的身上,比如後來我們熟知的“火燒新野””“空城計”“草船借箭”“借東風”等等,都屬於杜撰出來的,既無歷史依據,更違背科學常識。而南朝裴松之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就對這些傳說給予了駁斥。

    其次,他認為經過歷代的口口相傳,直到明代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神化”達到頂峰。此時,諸葛亮開始成為中華文化中“智慧”的化身,已經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形象了,這當然不符合歷史事實,就如同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批評的,《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誇張描寫“多智而近妖”。而因為《三國演義》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的地位,對社會的影響力極大,所以,普通老百姓就把諸葛亮當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最後,易中天認為,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確實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戰略家與政治家,但是他未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諸葛亮為劉備定下的“三分天下”以及“聯吳抗曹”等政治策略體現了他深遠卓著的政治洞察力,同時,他苦心經營治理蜀國幾十年,鞠躬盡瘁,也體現了卓越的行政能力。但是,他的軍事能力卻是值得懷疑的,在軍事上,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他都並不高明,絕沒有達到什麼“算無遺策百戰百勝”地步。而且不顧國力弱小,窮兵黷武,不斷“北伐”的策略也很值得探討。清代人趙藩寫在成都武侯祠的一幅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其實也是對諸葛亮委婉的表達著這種批評。

    易中天作為一個現代學者,他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有兩大優勢是前輩所不能比擬的——

    一、他所掌握的史料是在無數前輩積累起來的,一代代發現新的史料,一代代考證真偽,這讓他的史學研究有了“後發優勢”他所掌握的史料雖然不都是第一手的,但是肯定是最豐富、最充分、最立體的。

    二、他是具有現代意識的史學家,經受過嚴格的現代意義上的學術訓練,可以不受歷史成見的束縛,既沒有什麼“漢賊不兩立”的“正統思想”的羈絆,也不會被任何外在的“政治壓力”所左右。所以,他能夠以更為從容、客觀、理性的態度,和更長遠的歷史視角,更先進的時代觀念,去分析點評諸葛亮這樣的歷史人物,這也是他的價值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山嶺巨人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