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待我施為地煞變

    龍,中國的神物,呼風喚雨,上天入地下海,吐水噴火,無所不能。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個我們沒有見過的動物。至於龍哪來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組合說

    我們看龍的組成部分:牛頭、鹿角、魚鱗、虎腿、鷹爪、鯉須、鱷吻、蛇身、駝眼。也就是說龍是由很多動物精華部分,拼湊在一起的,合成了這個具有神性的東西。

    更有傳說是,上古時期黃帝部落的圖騰是條蛇。黃帝有德征伐四方,打敗了別的部落並不奴役或屠殺他們,而是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更大的部落。把他們的圖騰的一部分也加在自己的圖騰上,今天加個虎腿,明天加個鹿角。隨著黃帝一統中原,蛇圖騰也變成了龍圖騰。

    二,鱷魚說

    說在江淮流域,原來有種鱷魚,有近十米長,跟龍的樣子相似,又特別喜歡在雨後出現。所以,古人以為它是來布雨的。農業社會又對降雨特別關注,所以漸漸崇拜起這種鱷魚。慢慢地把它神話成龍。

    三,滅絕古生物說

    說龍是種真實存在的生物,比如古代有“御龍氏”(用龍駕車的人),“縢龍氏”(餵養龍的人),跟“司馬”之類的姓很像。司馬原來就是種給諸侯養馬的職業,御龍也應該有過這份工作。《左傳》中就有不少關於龍的記載。只是由於各種原因,已經滅絕了。

    我認為龍應該真實存在,人類對自然的探索還很渺小,海里的生物至少百分之九十人類還不知道,有種龍一樣的生物,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龍平時生活在海里,和電鰻一樣,有利用能量發電的能力。平時用電把水分解成氫和氧,氫氣儲存到身體裡的氣囊裡,龍就可以沒翅膀也飛起來了。而氧氣和脂肪夾雜在一起可以噴火燃燒,用來防禦或捕獵。龍喜歡水,一般只有在雨天才離開海飛出去,所以古人認為龍能行雲布雨。

    當然,這只是大膽假設,希望有一天能發現真正的龍,得到驗證。

  • 2 # 冷清先生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到底是怎麼來的。】

    【序言】:龍是中華的圖騰神獸,今天,龍的形象是秦漢以後定格的,龍《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宋人羅願為《爾雅》作補《爾雅翼》,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早期生殖崇拜和魚龍圖騰的起源】

    華夏民族的祖先在距今6萬2千年前,就遷徙並生活在亞洲大陸。惡劣的環境和稀少的人類,使得古人們渴望種族繁衍,誕生了原始的生殖崇拜。母系氏族社會的的人們,非常崇拜兩棲類動物強大繁殖能力,青蛙和蟾塗是典型的代表。夏天的時候,滿池塘的蝌蚪,都是他們的子孫。青蛙、蟾塗哇哇、呱呱的叫聲,啟發了古人類原始的生殖崇拜,他們把共同的母系祖先稱為“女媧”,古人們把自己的後代小孩稱為“娃娃”。

    後來,古人把對蛙類的生殖崇拜,擴大到很多兩棲類,甚至擴大到魚類。常見的兩棲類,就是蜥腳類動物,主要是蜥蜴、蛇類、鯢魚、鱷魚等等。魚類和人的生活分不開,魚類的繁殖能力也很強大,魚可以有很多的子孫,無論小河小溪大江大河,魚類總是取之不盡,捕撈不完。原始人類的生殖崇拜經過幾萬年的演變,逐漸的轉化為“魚龍”圖騰。

    在甘肅天水的大地灣遺址、陝西半坡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大量出土的彩陶上,出現最多的就是“魚紋”、蛙紋、鯢魚紋。大地灣、半坡的魚紋,從簡單寫實,清晰的走向抽象化。大地灣、半坡的蛙紋,簡單而樸實,稍晚的馬家窯文化,蛙紋則走向了抽象化。大地灣的鯢魚紋從簡單寫實,逐漸走向抽象化,這是其他考古遺址所沒有的,大地灣遺址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伏羲人面蛇身尾交首上,七千年前“大鯢”是龍的前身。】

    天水大地灣遺址,出土一件七千年前的彩陶瓶,上面的鯢魚紋非常清晰。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圖案,何新先生稱之為“伏羲”的化身,這是中國最早的龍的圖案。這個鯢魚紋彩陶瓶圖案,有人認為是“大鯢”,也有人認為是蜥蜴,你也可以把他想象成鱷魚。“大鯢”俗稱娃娃魚,是秦嶺溪流中特殊的兩棲動物,至今在秦嶺深處依然存活著,不過已經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當然鱷魚早已經在北方看不見了。

    七八千年前,大鯢就是龍的原型,它的叫聲符合蛙類生殖崇拜,而它的珍希性又符合神秘性,它被賦予了崇高的地位,把它和華夏的祖先伏羲聯絡在一起。《山海經•海外西經》:“軒轅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就在天水,軒轅之國就是黃帝母族有嶠氏,考古證據和神話傳說相互印證,大地灣鯢魚瓶就是伏羲,也就是最早的龍。

    有一篇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文《中華第一龍》:“在河南省濮陽市博物館裡,陳列著一條用貝殼砌成的龍。別看它造型粗獷,樣子像是蜥蜴,也沒有豔麗的色彩,然而卻是一件極其珍貴的文物。它是從當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會的墓葬中發掘出來的,考古學家稱它為“中華第一龍”。”這條龍稱“第一”有點過了,但是它的大小已經具備了鱷魚的形象,龍從大鯢開始轉化到鱷魚。

     

    【夏朝的時候,龍就是鱷魚。】

    4300年前的“象朝”,古人們把鱷魚稱之為龍,並且還養殖鱷魚,養殖鱷魚的人稱為豢龍氏,豢龍氏的地位很高,都是伯爵以上。《左傳》記載:“顓頊後裔董父善擾龍,帝舜用之封豢龍氏,封地鬷(zong)川”。夏朝繼承了這個風俗,龍在祭祀等很多重大儀式中,是不可或缺的神物,夏朝的很多城市都養殖鱷魚,豢龍氏在當時是一種尊貴的職業,只有少數的貴族才能學習豢龍,也就是養殖訓練鱷魚。

    夏朝孔甲帝的時候,帝堯的後裔劉累,跟隨董氏學習擾龍之術,後來成為夏宮的豢龍氏。後世的人們有誤解,以為孔甲養殖鱷魚是玩物喪志,孔甲也不是一個好的帝王。其實,夏朝是把鱷魚當做龍,作為一種神物來養殖的,用於各種重大祭祀儀式的表演。還有些人去東南亞看了鱷魚表演,誤以為豢龍氏(鱷魚師)是一種低賤的職業,其實,豢龍氏都是貴族出生,他們的封號都在伯爵以上。

    陝西石茆遺址,出土了一些奇怪的骨頭,經過專家鑑定之後,發現他們都是揚子鱷的骨頭。而且,還在石茆遺址發現了“鱷魚池”,這從考古學上證實了,夏代的時候龍就是鱷魚。想想看,4000多年前的古人,千辛萬苦的從長江流域,捕捉運輸揚子鱷到陝北高原,還鄭重的修建了“鱷魚池”,說明,夏朝人就是把鱷魚當做龍來養殖訓練的。

    【周朝把龍圖騰發展昇華了,秦漢之後龍就定格為今天的樣子。】

    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龍鳳圖騰昇華為“龍鳳文化”。龍鳳從現實的動物向神化的動物演化,並且不斷地昇華。龍脫離了現實的動物鱷魚,逐漸吸收各種動物的要素,昇華為神秘的天龍,這是政治文化的需要。設想一下,龍假如一直停留在“大鯢”、“鱷魚”階段,現實中存在的動物,多多少少的沒有神秘感,就是失去重大儀式的莊重嚴肅性,而“神龍見首不見尾”就神秘多了。

    《周易》裡的龍,保留有鱷魚的成分,龍的概念也昇華了。初九,潛龍勿用。龍(鱷魚)潛入水中隱藏,危險不可用;九二,見龍在田。龍(鱷魚)在淺灘曬太陽;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裡,龍已經不是鱷魚了,飛昇在天而成神物;上九,亢龍有悔。龍離水則乾旱應回頭悔悟;用九,見群龍無首。大家都是領導,等於沒有領導了。

    《詩經》關於龍的記載很多,雖然沒有具體介紹龍的樣子,《大雅·常武》:“赫赫業業,有嚴天子……如雷如霆,徐方震驚。”就已經把龍和天子的威嚴聯絡起來。從詩經裡看,商周時期,龍已經出現在旗幟上了。《周頌·載見》:“載見闢王,曰求厥章。龍旂陽陽,和鈴央央。”《商頌·玄鳥》:“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魯頌·閟宮》:“龍旂承祀。六轡耳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牆如何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