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皮卡丘籱殯
-
2 # 小金殑無敵奤䧪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今四川省彭山縣)。他的一個名字叫虔。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戀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裡未曾脫衣。為祖母端飯菜、端湯藥,他總要嘗過後才讓祖母用。有空閒的時候就講學忘記疲勞,並且像對待老師一樣侍奉拜譙周。,被譙周的學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並列(認為是很有才華的人)。
他年少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讚他。蜀漢平定後,泰始初年,晉武帝委任他為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高,無人奉養,沒有接受官職。
皇帝看了以後說:“(這個)讀書人高雅的名聲,不是圖有虛名啊。”於是就停止徵召(他)。後來(他的祖母)劉去世了,(他)服完喪,又以洗馬的身份被徵召到洛陽。當時(有個叫)張華的司空問他說:“(你認為)安樂公這個人怎麼樣?”李密說:“可以與齊桓公相併列。”張華問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的輔助)而稱霸,任用豎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屍蟲流出戶外。安樂公得到諸葛亮的幫助而能抵抗魏國,任用黃皓而亡國,從這可知成敗的原因是一樣的。”又問“孔明的規勸提醒的話為什麼那麼瑣碎?”李密說:“過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談話,所以能夠簡潔高雅;《大誥》是說給普通人聽的,應該具體瑣碎一點。孔明和對話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論教導因此具體瑣碎。”張華認為他的道理很好。
(後來)到外地做溫縣的縣令,很討厭下屬官吏,曾經給人寫信說:“慶父這種人不死,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下屬官吏把他的信上報給司隸,他的下屬把信的內容稟告了司隸,司隸因為李密在縣城的名聲清廉謹慎,沒有彈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轉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無人作後盾,於是被調到漢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為不如意而心懷怨恨。等到皇帝在東堂賞賜酒席,讓李密作詩時,他在詩的末尾說:“我這人也有心裡話,說來話長。做官卻朝中無人,不如回家種田。聖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這番話哪會正確啊!”武帝對此很生氣,(識相的)都官從事馬上奏請罷免李密的官職。
賀循,字彥先,是會稽郡山陰縣人。宗族裡高祖賀純,學識淵博,德高望重,漢安帝的時候擔任侍中,(因為)要避開漢安帝父親的名諱,於是改姓賀氏。賀循從小蒙受家庭大難,被流放到海邊,吳國被平定,才回到家鄉。賀循操行崇尚高潔嚴肅,小孩子都不敢和他聚在一起,言行舉止,一定按照禮儀謙讓,國相丁乂召請賀循擔任五官掾。刺史嵇喜推舉他為秀才,授官陽羨縣令,他把寬恕恩惠當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後來擔任武康縣令,當地民俗大多喜歡厚葬,還有拘束于禁忌,迴避年月,因而停辦喪事不埋葬死者的,賀循都嚴加禁止這樣的事情。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鄰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但是,賀循在朝廷沒有後臺,長久不能加官進爵。
趙王司馬倫篡奪皇位,賀循轉任侍御史,假託有病離開了官職。後來被授官南中郎長史,沒有去就任。恰逢叛賊李辰在江夏起兵,朝中的大將軍都不能征討,個個都望風而逃。李辰的另一個統帥石冰侵佔揚州,趕走了會稽相張景,用以前的寧遠護軍程超代替了張景,用張景的長史宰與領受了山陰縣令之職。石冰的大將抗寵擁有軍隊幾千人,駐紮在州郡的講堂裡。賀循將檄文轉交給抗寵,向他陳說了叛逆歸順的利弊,抗寵於是逃走,程超、宰與都投了降,整個州郡完全平息。賀循迎接張景回到會稽郡,賀循當即感謝打發了兵士,閉門不出,論功報賞的事,他一概不參與。
等到陳敏作亂,詐稱有皇帝詔書,讓賀循擔任丹陽內史。賀循以腳有病為由推辭,他手不能控制筆,又口服寒食散,披散頭髮袒露身子,以表示不能再被任用,陳敏最終不敢苦苦相逼。這時州內豪傑都被捆綁起來,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級和俸祿,只有賀循和吳郡的朱誕不參與這件事。等到陳敏被打敗,徵東將軍周馥上奏任命賀循領受會稽相,不久又任命為吳國內史,官府徵召他為賢良,他都不就任。
廷尉張闓住在小城裡,想要奪取臨近的住宅來擴大自己的居所,於是私自建造了一個大門,早晨關閉晚上開啟,人們都很擔憂這件事,上報到州府裡,(這件事)都沒有被過問。正趕上賀循外出,到了破岡,於是人們一塊拜訪賀循去質問這件事。賀循說:“我見了張廷尉,一定會為你們說到這件事。”張闓聽說後趕緊拆毀了自己的大門,到賀循府上去謝罪。他被世人敬佩折服就是像這樣的。
陸機向皇上上奏章,推薦“賀徇可以擔任尚書郎”,但是賀徇不去任職。
回覆列表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今四川省彭山縣)。他的一個名字叫虔。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戀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裡未曾脫衣。為祖母端飯菜、端湯藥,他總要嘗過後才讓祖母用。有空閒的時候就講學忘記疲勞,並且像對待老師一樣侍奉拜譙周。,被譙周的學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並列(認為是很有才華的人)。
他年少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讚他。蜀漢平定後,泰始初年,晉武帝委任他為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高,無人奉養,沒有接受官職。
皇帝看了以後說:“(這個)讀書人高雅的名聲,不是圖有虛名啊。”於是就停止徵召(他)。後來(他的祖母)劉去世了,(他)服完喪,又以洗馬的身份被徵召到洛陽。當時(有個叫)張華的司空問他說:“(你認為)安樂公這個人怎麼樣?”李密說:“可以與齊桓公相併列。”張華問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的輔助)而稱霸,任用豎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屍蟲流出戶外。安樂公得到諸葛亮的幫助而能抵抗魏國,任用黃皓而亡國,從這可知成敗的原因是一樣的。”又問“孔明的規勸提醒的話為什麼那麼瑣碎?”李密說:“過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談話,所以能夠簡潔高雅;《大誥》是說給普通人聽的,應該具體瑣碎一點。孔明和對話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論教導因此具體瑣碎。”張華認為他的道理很好。
(後來)到外地做溫縣的縣令,很討厭下屬官吏,曾經給人寫信說:“慶父這種人不死,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下屬官吏把他的信上報給司隸,他的下屬把信的內容稟告了司隸,司隸因為李密在縣城的名聲清廉謹慎,沒有彈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轉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無人作後盾,於是被調到漢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為不如意而心懷怨恨。等到皇帝在東堂賞賜酒席,讓李密作詩時,他在詩的末尾說:“我這人也有心裡話,說來話長。做官卻朝中無人,不如回家種田。聖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這番話哪會正確啊!”武帝對此很生氣,(識相的)都官從事馬上奏請罷免李密的官職。
賀循,字彥先,是會稽郡山陰縣人。宗族裡高祖賀純,學識淵博,德高望重,漢安帝的時候擔任侍中,(因為)要避開漢安帝父親的名諱,於是改姓賀氏。賀循從小蒙受家庭大難,被流放到海邊,吳國被平定,才回到家鄉。賀循操行崇尚高潔嚴肅,小孩子都不敢和他聚在一起,言行舉止,一定按照禮儀謙讓,國相丁乂召請賀循擔任五官掾。刺史嵇喜推舉他為秀才,授官陽羨縣令,他把寬恕恩惠當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後來擔任武康縣令,當地民俗大多喜歡厚葬,還有拘束于禁忌,迴避年月,因而停辦喪事不埋葬死者的,賀循都嚴加禁止這樣的事情。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鄰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但是,賀循在朝廷沒有後臺,長久不能加官進爵。
趙王司馬倫篡奪皇位,賀循轉任侍御史,假託有病離開了官職。後來被授官南中郎長史,沒有去就任。恰逢叛賊李辰在江夏起兵,朝中的大將軍都不能征討,個個都望風而逃。李辰的另一個統帥石冰侵佔揚州,趕走了會稽相張景,用以前的寧遠護軍程超代替了張景,用張景的長史宰與領受了山陰縣令之職。石冰的大將抗寵擁有軍隊幾千人,駐紮在州郡的講堂裡。賀循將檄文轉交給抗寵,向他陳說了叛逆歸順的利弊,抗寵於是逃走,程超、宰與都投了降,整個州郡完全平息。賀循迎接張景回到會稽郡,賀循當即感謝打發了兵士,閉門不出,論功報賞的事,他一概不參與。
等到陳敏作亂,詐稱有皇帝詔書,讓賀循擔任丹陽內史。賀循以腳有病為由推辭,他手不能控制筆,又口服寒食散,披散頭髮袒露身子,以表示不能再被任用,陳敏最終不敢苦苦相逼。這時州內豪傑都被捆綁起來,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級和俸祿,只有賀循和吳郡的朱誕不參與這件事。等到陳敏被打敗,徵東將軍周馥上奏任命賀循領受會稽相,不久又任命為吳國內史,官府徵召他為賢良,他都不就任。
廷尉張闓住在小城裡,想要奪取臨近的住宅來擴大自己的居所,於是私自建造了一個大門,早晨關閉晚上開啟,人們都很擔憂這件事,上報到州府裡,(這件事)都沒有被過問。正趕上賀循外出,到了破岡,於是人們一塊拜訪賀循去質問這件事。賀循說:“我見了張廷尉,一定會為你們說到這件事。”張闓聽說後趕緊拆毀了自己的大門,到賀循府上去謝罪。他被世人敬佩折服就是像這樣的。
陸機向皇上上奏章,推薦“賀徇可以擔任尚書郎”,但是賀徇不去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