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誰暖冬季影紫茶色

    (1612年-1650年)大清軍事統帥,攝政王,奴爾哈赤的第14子。身經百戰,統領八旗兵多次擊敗明朝軍隊。招降蒙古國大汗,繳獲蒙古國傳國玉璽。1636年,入寇北京,擊敗大明名將盧象升。繼而攻破濟南,所戰20次,每戰皆捷。克城40座,掠奪人口25萬。參加松錦之戰,兩次圍攻錦州。在松山決戰中,大敗明軍洪承疇等8總兵13萬,並生擒明朝統帥洪承疇,迫使祖大壽投降。誘降吳三桂,在山海關大破李自成10萬大軍,佔領北京。後來繼續追擊剿滅了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大西政權。多爾袞一生征戰無數,戰無不勝,數不勝數。年僅39歲死於河北承德。

    (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人。崇禎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洪承疇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為明末重臣。崇禎十三年,清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因兵部尚書陳新甲、張若麟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佈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樸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因叛徒出賣,洪承疇被俘。洪承疇被送到盛京,“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洪承疇成為清朝建國的功臣。

    (1686-1754年)字東美,四川成都人,據說是岳飛之後。文官改武職後,在歷次征戰中,以謀略見長,慣於以少勝多。歷經三朝,先後參與平定西藏、青海等地的叛亂;他將孫子、吳起兵法靈活運用於戰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如:大軍速戰(烏蘭木呼兒);以迂為直(果密番部)。又如,雍正2年,他率兵5000人,深入敵境,5月以火燒郭隆寺,大破羅卜藏丹津萬餘叛黨,在黎明突襲敵營,最後平定青海。另外他在乾隆時平定了金川叛亂。“自松潘至西寧,五千餘里,烽煙肅清,青海為之奪氣。”(《小倉山文集。威信公嶽大將軍傳》)

    (1679—1726)清朝名將,字亮工,漢軍鑲黃旗人。多次參與平定少數民族武裝叛亂。平定西藏叛亂,1723年青海叛亂,他官拜撫遠大將軍,領兵征剿,只用一個冬天,迫使叛軍10萬人投降,羅卜藏丹津逃往柴達木。以功高加太保,封公爵。後來因為居功自傲,被雍正帝猜忌,最後以92條罪狀勒令自盡。其一子被處斬。著有《年將軍兵法》和《治平勝算全書》。年大將軍一生轟轟烈烈的,凡是談清代領兵、打仗的,無不談到年羹堯。

    太平天國翼王,太平天國諸王中最具有軍事才華的指揮員。也是天國初期,清軍最畏懼的人。他成功地指揮了奪取武昌和天京,在西征中他指揮的蕃陽湖戰役更是兵家經典。逼得曾文正幾乎投水自殺。令人可惜的是因為天京事變後洪繡全的猜忌,石達開領兵負氣出走,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下,企圖奪取四川以為立國之本,另建天朝。一路轉戰連連碰壁,他率領的20萬大軍離開他返回了天朝。兵力被嚴重削弱的石達開開始走向覆滅,前進到大渡河邊時終於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在這裡,被優勢的敵軍合圍,進退無路,石達開就此終結了他傳奇的神話。

    湖南湘鄉人,大清名臣,是理學經世派、洋務派代表,第一個發展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主張“西體中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曾國藩在湖南組織團練,後改編為湘軍對太平軍作戰。湘軍是清兵中最能打的部隊,在鎮壓太平天國中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所謂“無湘不成軍”即由此而來。曾文正作為湘軍的教父,治軍以程朱理學和申韓之術,特別重視軍魂的塑造,提出了“誠便是忠信”的觀點。曾國藩長於治兵,而短於用兵。曾文正攻破天京的一整套完美的計劃足可以說明他是一個很冷靜、狠辣的軍事謀略家(曾剃頭嘛)。在曾國藩等人的籌劃下,清軍長期以江北、江南大營掐住天國的命脈咽喉,屢敗屢戰。採取分化瓦解等手段收買招降天國叛徒,奪取了戰略要塞九江、安慶等地,重兵圍攻天京等環環相扣的煞手,使太平天國全無還手之力,一直被動防禦,最終走上了覆滅的道路。曾國藩在鎮壓捻軍採取河防圈制,以靜制動,以主制客卻慘遭失敗。曾國藩的兵法雖然有一點落後,但曾文正在軍事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堪比三國的司馬懿。曾國藩仍然以儒將資格躋身名將行列,雖然他這個儒將形象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儒將形象不太吻合。

    原名以文,後稱李壽成,又改為李秀成,1823年出生在廣西梧州府藤縣。太平天國忠王,太平天國後期的擎天白玉柱。李秀成奠定他在軍事名將地位的經典之戰就是擊破江南大營。1860年3月19日,他精兵奇襲攻破杭州。引誘敵軍分兵馳援,乘敵兵力分散,突然回師。5月初,李秀成組織太平軍兵分數路,裡外夾擊,大破江南大營,殲敵數萬,摧毀軍營50多座,解除了清軍對天京的威脅。李秀成後來率軍西征,所向披靡,佔領江西。進入湖北,但後聽信英國領事的話,沒有攻克武昌。至使天國援救安慶的軍事行動失敗。他回來退守天京,天京陷落後,被清朝擒殺。李秀成那種“取勢於千里之外”的作戰理念和指揮藝術,其對手望塵莫及。忠王李秀成屢敗敵頑,獨撐天國危局,無愧於一代名將的稱號。

    (1812-1885年)大清名將,他的軍事活動極大地影響了晚清的軍事將領和政局。初出茅廬的左宗棠與林則徐與一面之緣,林“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1860年,他在曾國藩、胡林翼的薦舉,被授四品卿銜,開始長沙金盆嶺募練5000楚軍,以勇代兵,提出了精兵思想。左宗棠治軍嚴謹,賞罰分明,在江浙一帶對太平軍作戰。在曾國藩對付捻軍失敗後,左宗棠透過採取卡住渡口,封鎖渭河,把西捻軍圍困在四河之間的策略,最終剿滅了捻軍。1869年,左宗棠平定了回民馬化龍起義。在平定新疆的戰役中,左宗棠抬棺臨敵,首次提出了縱深梯次配備軍隊的方案,具有現代戰爭的特徵。左宗棠挫敗了沙俄的陰謀,擊敗浩罕國的阿古柏,因為收復新疆,左宗棠被因此稱為“塞防之星”。他是清以來第一個重視軍隊後勤補給的將領。1885年9月,左宗棠病逝於福州。

    此丁日昌非甲午海戰那個丁汝昌也。(1823——1882年)廣東豐順人,字禹生,又作雨生,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代表。他的軍事活動集中19世紀60年代,曾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是洋務運動中的重要人物。1869年開始丁日昌第一個編練新軍,為清末新軍的正規部隊和地方部隊最終分立準備了理論前提。丁日昌在改革陸軍的同時,提出了建立近代海軍的主張和設想。後來許多名將都出自由丁日昌力主創辦的軍事學堂,他頂著巨大壓力促成了首批留美學生,其中就有後來著名的嚴復、劉步蟾。1875年繼沈葆楨之後主持福州船政局。1880年,會辦南洋海防,節度水師,旋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丁日昌提出了許多的軍事思想和理論,對晚清軍事近代化以及後來新軍的設立作出的貢獻不可低估。丁日昌的功績可謂當世之顛峰。

    (1837年-1917年)清朝名將,字淵亭,廣東欽州人。早年當過水手。1857年,先後參加鄭三、吳亞忠領導的反清起義軍,以七星黑旗為軍旗,稱黑旗軍。在清朝的征剿下,他餘部三百餘人進駐保勝(今越南老街),屯墾安民。隊伍很快發展到兩千餘人。法國侵略軍進攻越南河內等地,他應越方要求,率黑旗軍與越軍聯合作戰,在河內西郊大敗法軍,斬法軍首領安鄴上尉等數百人,乘勝收復河內。在河內城西紙橋一帶同法軍激戰,斃法軍司令李維業以下數百人。清廷被迫向法國宣戰,授予劉永福記名提督的官銜。他率黑旗軍同清軍聯合向法軍進攻,包圍宣光,伏擊法國援軍,接著又在臨洮大敗法軍,收復廣威。甲午戰爭爆發。他奉命率黑旗軍兩個營赴臺灣,幫辦臺灣防務。他在臺灣同日軍血戰近五個月,拒絕日軍勸降。但因清廷斷絕援臺,義軍逐步退至臺南,其的部下大都戰死。臺南失陷。劉永福潛回大陸。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將近80歲高齡的劉永福義憤填膺,要求重上戰場。1917年1月,病卒。

    ===================================================================

    (限於名額數量和分佈比重,我在選擇中忍痛放棄掉了2位名將,第一個是陳玉城,另一個是賴文光。)

    ■陳玉成:太平天國英王,綽號“四眼狗”,但實際上陳玉成是位帥哥。陳玉成是清軍最畏懼的一位太平天國的將領,許多的清朝名將都曾是他手下敗將。他14歲就加入了太平軍,參加金田起義,在戰鬥中累立戰功,很快地成長為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其實早在天平天國初期,陳玉成已經是位不可多得的驍將。攻破武昌,打下天京等戰役他都戰功赫赫;他在三河大捷中大破湘軍名將李續賓部,而聞名全國。參與配合打破江南、江北大營的戰鬥。並主持策劃了著名的慘烈的援救安慶戰役,可惜功敗垂成,此非戰之罪也。安慶戰役後,因為叛徒出賣而被清朝擒獲,他就義前留下了“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須繞舌耳!”的名言。勇將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全期的擎天白玉柱。但其帥才稍嫌不足。

    ■張之洞:(1837-1909)直隸南皮人,清末洋務派重要代表,一生忙於軍政,追求軍事改革,主張軍事自強。第1階段,強調“西體中用”;第2階段“體用觀”,並編練了“自強軍”,成為新式陸軍的創始人之一。後來張之洞建立的這支“自強軍”改編成湖北新軍,稱為“天下勁旅”,成為了武昌起義的骨幹力量,清朝政府的掘墓人。鑑於張之洞並沒有真正在戰場上搏殺過,所以不予選入。

    ■僧格林沁:滿清親王,執掌清朝最精銳的王牌軍蒙古兵兵權。他曾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的戰鬥,取得勝利。還曾鎮壓捻軍。但總結其軍事經歷發現他在第2次鴉片戰爭中,在本來可以講和的情況下,恃勇鬥狠,使和談破裂,並在關係北京安危的八里橋戰役中大敗,雖然其中有武器裝備差距的原因,但他錯誤的指揮也脫不了干係。最後他在鎮壓捻軍時屢敗於賴文光;高寨樓中計,更顯示出他的匹夫之勇,他也因此丟了命,所以曾格林沁不夠格選入。

    ■施琅:原鄭成功的部將,擅長水戰,他整船練兵,經過一年的準備,於康熙22年,出其不意,攻取臺灣,仔細探究施琅成功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攻其不備,施琅2萬大軍,300艘戰船突然襲擊,鄭將劉國軒倉促迎戰,再加上中施琅的“惑敵之計“,又逢風浪相助,用火箭一次搞掂劉國軒12000人,劉國軒逃回臺灣。然後鄭氏就投降了。僅僅憑一次戰役不足以位列歷代名將之林。

    ■馮子材:字南幹,號萃亭,晚清抗法名將。在鎮南關戰役中馮子材持矛大呼,領兵躍入敵陣肉搏,酣戰半日,殺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旋揮師猛追,採用夜戰抄襲戰法,連克越南文淵、諒山,重傷了法軍第2旅指揮官尼格里。馮子材雖然參與鎮壓過太平軍,但在征伐太平天國的戰史上他的默寂無聞,說明他起的作用實在有限。直到60多歲才出彩,有了鎮南關一戰的勝利。他和施琅一樣屬於曇花一現的人物,其他看不出他有什麼太多的韜略。

    ■聶士成: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也許他很有才華,但是作為名將如果沒有成功的戰績作為支撐是沒有說服力。僅憑抗法取勝升為總兵還不夠。聶士成,他沒有成為名將的土壤,那是他生不逢時,抗日、抗八國聯軍他好象沒有太多可以令人信服的戰績,只是不怕死,愛國沒有用。只有用勝利來證明他的軍事才華才行。

    ■鄧世昌:他位卑職輕,戰略意義有限,稱之抗日愛國名將,或者民族英雄即可。站在純軍事角度,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的表現,實際上起的塑造了一箇中國軍人的軍魂作用。硬要說他顯示了什麼很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華和指揮藝術,確實沒看出來。他開著軍艦去撞擊敵艦途中被魚雷擊沉,至少可以看出他還是不夠冷靜。

    ■劉銘傳:(1836—1895年)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淮軍將領。參與鎮壓天平天國和捻軍,但主要扮演馬前卒的角色,衝鋒陷陣。1884年,中法戰爭起,以巡撫銜督防颱灣。8月,法軍侵犯基隆,攻陷炮臺,他發揮官兵陸戰優勢,將敵擊退。後法軍再陷基隆,他指揮清軍守滬尾,衛臺北,與敵肉搏激戰,相持八個月。戰後臺灣建省,為第一任巡撫,任內增設州縣,修築炮臺、電線,並興建鐵路溝通南北,加強臺灣防務。

    可見劉銘傳並沒有取得什麼決定性的勝利,只是沒有敗,也沒有勝,而當時他守的臺灣並不是敵人的主攻方向,受到壓力也是有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暗治癒系小說《文學少女系列作品》有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