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坑鎮位於廣東省東莞市中部, 地處穗、深、港經濟走廊, 公路網路完善, 北距廣州70公里, 南至深圳特區60公里, 距東莞火車站5公里, 距香港90公里。東、南、西、北分別與東莞市寮步、大朗、常平、橫瀝、茶山5鎮接壤, 屬半埔田片半丘陵地區。全鎮面積27.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8萬, 流動人口10萬多, 鎮府駐地距東莞市中心區20公里。
東坑鎮基礎設施完善,日供水8萬立方米,日供電30萬千瓦,有11萬千伏,22萬千伏變電站,現有開通10000多門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開通了INTERNET國際互連網,擁有現代化一流通訊裝置。鎮內各類專業銀行,銀行服務網點遍佈全鎮。
-
東坑鎮各村
東坑鎮於南宋孝宗年間 (1163—1187) 始置居, 現分14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
東坑村:宋末立村, 從南雄珠磯巷沙井頭井坑村遷來, 因村建在一條坑之東而得名。
寮邊頭村:本傳在宋孝宗年間, 有一姓堯人氏放鴨到此, 在水邊搭間草寮住下, 不久一批溫姓人氏在草寮北面建房住下, 宋末, 從東莞張村遷入盧姓人氏, 逐漸發展成一個村莊, 取名為寮邊頭。
長安塘村:明末由寮邊頭村民分出立村, 因村旁有座馬安嶺, 地形面臨水塘、平川, 整個村莊象坐於太師椅上, 因村莊原北門樓 ( 已拆毀 ) 雕刻“長安世居”四字而得現在的村名。
黃麻嶺村:清乾隆年間南社人遷來立村, 傳說雙崗嶺有鳳凰一對, 因名為鳳凰嶺, 後大井頭與蘇坑交界的以種黃麻為生的村民遷來定居, 而得名。
塔崗村:明初立村, 坐落於小山崗上, 因村前有一花塔 ( 己拆毀 ) 而得名。坑美村:明初立村, 據聞是“隴西”傳人, 屬末尾支流, 住地又在東坑之末, 故稱坑尾, 後人因諧音稱坑美。
井美村:明嘉靖年間立村, 因村中有眼大泉井, 井水清涼甘美而得名, 有“道長人遠須留步,井美泉甘且共嘗”之說。
新門樓村:明朝嘉靖年間立村, 取名為新門樓。
初坑村:初坑村又名丁屋新圍, 清末立村, 由丁屋分居而來, 因當時附近沒有村莊, 故名初坑。
鳳大村:由鳳鳴崗和大田膛兩村合併而成, 取兩村頭個字而成鳳大村。
丁屋村:原名琥珀坑, 明洪武五年五月五日午時立村, 始祖丁雪村, 自居此地後連生五子, 故改村名為丁屋。
彭屋村:宋朝度宗年間遷居於此, 因村向馬坑山而名馬坑村, 後彭姓多聚居於此, 以姓 東坑鎮中心圖氏命名, 得今彭屋村名。
黃屋村:南宋度宗年間立村, 因村向馬坑山而得名馬坑, 始有丁、彭、黃三姓同居於此,後三姓分居,黃姓居多,以姓氏命名為黃屋村。
角社村:宋朝置居, 據傳原為荒山野嶺, 毒蛇遍地, 初稱為“惡蛇村”, 後又因地處偏僻而改稱 “角蛇村”, 至清代, 因民間團體多稱“社”, 社與蛇近音, 故改稱“角社”。
東坑鎮位於廣東省東莞市中部, 地處穗、深、港經濟走廊, 公路網路完善, 北距廣州70公里, 南至深圳特區60公里, 距東莞火車站5公里, 距香港90公里。東、南、西、北分別與東莞市寮步、大朗、常平、橫瀝、茶山5鎮接壤, 屬半埔田片半丘陵地區。全鎮面積27.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8萬, 流動人口10萬多, 鎮府駐地距東莞市中心區20公里。
東坑鎮基礎設施完善,日供水8萬立方米,日供電30萬千瓦,有11萬千伏,22萬千伏變電站,現有開通10000多門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開通了INTERNET國際互連網,擁有現代化一流通訊裝置。鎮內各類專業銀行,銀行服務網點遍佈全鎮。
-
東坑鎮各村
東坑鎮於南宋孝宗年間 (1163—1187) 始置居, 現分14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
東坑村:宋末立村, 從南雄珠磯巷沙井頭井坑村遷來, 因村建在一條坑之東而得名。
寮邊頭村:本傳在宋孝宗年間, 有一姓堯人氏放鴨到此, 在水邊搭間草寮住下, 不久一批溫姓人氏在草寮北面建房住下, 宋末, 從東莞張村遷入盧姓人氏, 逐漸發展成一個村莊, 取名為寮邊頭。
長安塘村:明末由寮邊頭村民分出立村, 因村旁有座馬安嶺, 地形面臨水塘、平川, 整個村莊象坐於太師椅上, 因村莊原北門樓 ( 已拆毀 ) 雕刻“長安世居”四字而得現在的村名。
黃麻嶺村:清乾隆年間南社人遷來立村, 傳說雙崗嶺有鳳凰一對, 因名為鳳凰嶺, 後大井頭與蘇坑交界的以種黃麻為生的村民遷來定居, 而得名。
塔崗村:明初立村, 坐落於小山崗上, 因村前有一花塔 ( 己拆毀 ) 而得名。坑美村:明初立村, 據聞是“隴西”傳人, 屬末尾支流, 住地又在東坑之末, 故稱坑尾, 後人因諧音稱坑美。
井美村:明嘉靖年間立村, 因村中有眼大泉井, 井水清涼甘美而得名, 有“道長人遠須留步,井美泉甘且共嘗”之說。
新門樓村:明朝嘉靖年間立村, 取名為新門樓。
初坑村:初坑村又名丁屋新圍, 清末立村, 由丁屋分居而來, 因當時附近沒有村莊, 故名初坑。
鳳大村:由鳳鳴崗和大田膛兩村合併而成, 取兩村頭個字而成鳳大村。
丁屋村:原名琥珀坑, 明洪武五年五月五日午時立村, 始祖丁雪村, 自居此地後連生五子, 故改村名為丁屋。
彭屋村:宋朝度宗年間遷居於此, 因村向馬坑山而名馬坑村, 後彭姓多聚居於此, 以姓 東坑鎮中心圖氏命名, 得今彭屋村名。
黃屋村:南宋度宗年間立村, 因村向馬坑山而得名馬坑, 始有丁、彭、黃三姓同居於此,後三姓分居,黃姓居多,以姓氏命名為黃屋村。
角社村:宋朝置居, 據傳原為荒山野嶺, 毒蛇遍地, 初稱為“惡蛇村”, 後又因地處偏僻而改稱 “角蛇村”, 至清代, 因民間團體多稱“社”, 社與蛇近音, 故改稱“角社”。
井美村:明嘉靖年間立村, 因村中有眼大泉井, 井水清涼甘美而得名, 有“道長人遠須留步,井美泉甘且共嘗”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