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94023508727

    作者: 去宥① 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已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凡聽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雖奮於取少主,何損?所言不善,雖不奮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為之愨,而徒以取少主為之悖,惠王失所以為聽矣。用志若是,見客雖勞,耳目雖弊,猶不得所謂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與智皆衰邪? 荊威王②學書於沈尹華,昭嫠惡之。威王好制,有中謝③佐制者,為昭嫠謂威王曰:“華人皆曰: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王不說,因疏沈尹華。中謝,細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文學之士④不得進,令昭嫠得行其私。故細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數怒人主,以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惡壅卻,豈不難哉?夫激矢則遠,激水則旱⑤,激主則悖,悖則無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宥之為敗亦大矣。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別宥然後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 (節選自《呂氏春秋(卷十六)·先識覽第四》) [注]①宥:通“囿”,侷限。“去宥”:去掉人的侷限,去掉人認識事物的障礙,去掉人的主觀偏見。②荊威王,即楚威王。古時楚地亦稱“荊”。③中謝:官名,亦作“中射”,古時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學之士:精通古代文獻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謝,細人也 細:仔細 B.將奮於說 奮:用力,盡力 C.以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D.殊不見人 殊:極,根本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王因藏怒以待之 以其無禮於晉 B.文學之士不得進 吾得兄事之 C.人皆在焉 善莫大焉 D.其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於此乎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屬於“所宥”表現的一組是(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說,因疏沈尹華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 ⑤鄰者若比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 ⑥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唐姑果擔心秦惠王親近謝子,認為他比自己賢能,於是就在惠王面前詆譭謝子,說謝子只是東方善於辯論的人,是來取悅秦惠王的。 B.那個中謝一句話就讓楚威王疏遠了沈尹華,讓楚威王這不到先王治理國家的方法,使有學問的人不能得到晉升,讓昭嫠能夠實行自己的陰謀。 C.齊人走到賣金子的人那裡,見別人手裡拿著金子,上前就去搶奪。真可謂“利令智昏”,這也從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鄰人、齊人都是認識有侷限的人,因他們內心產生了主觀偏見,認知閉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為。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用志若是,見客雖勞,耳目雖弊,猶不得所謂也。(4分) (2)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3分)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3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處在哪個行業,你身邊的資料造假的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