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80後的我們,小時候的春節假期始於寒假前最後一陣鈴聲的響起,結束了一學期的課業,終於迎來了寒假時光,那時,孩子們的笑容是那麼的美好!““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這首童謠真是形象的說出了過年帶給我們80後的驚喜與忙碌。
小時候,最喜歡趕年集,這是因為,一來,那個年代,農村各村裡沒有市場,只有鎮上每逢二、七才有大集,住在各村的人們,都會蜂擁而至,到鎮子裡買生活物品,大集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二來,平時,孩子們上學很少有機會趕集,只有學校放了寒假,又趕上過新年,大人就獲准我們到鎮上玩耍,而且還會給幾毛錢盤纏。在那個環境閉塞、沒甚娛樂的年代,十幾裡外的集鎮,無疑是我們心目中繁華的遠方,亦是我們值得期盼且非常快樂的事了。
趕年集
那個年代的煙花,品種單一,不過是鞭炮、麻雷子、二踢腳之類,麻雷子我是不敢放的,二踢腳要留到大年三十晚上才能放,鞭炮才是我的最愛;不捨得一盤一起燃放,就一個一個拆解開了,每次裝在兜裡幾個拿到戶外跟小夥伴們一起比較誰買的鞭炮更響亮;為了顯擺膽子大,還要用手拿著點燃鞭炮,臨近導火線燃燒完時再扔到天空,不免有扔不及的,讓鞭炮震的耳朵嗡嗡響。
放鞭炮
那時的火柴槍雖然很簡陋,和現在的孩子玩的精緻的玩具沒有可比性,但它給我們童年帶來的樂趣是無法形容的。自己找到廢棄的車鏈子,一扣扣的拆下來,槍口的位置用腳踏車的輻條冒穿過固定住兩扣,用火柴頭來填充作為火藥(火柴頭或者爆竹藥),再用鐵條折出架子,然後用皮筋固定好,由於橡皮筋的拉力不大,我們就把腳踏車胎(內胎),剪成一釐米左右寬來代替皮筋,這樣拉力增大後,聲音更響亮。有時撿到未爆炸的爆竹就拆開來把火藥裝進火柴槍,火藥威力大就會把皮筋炸斷。
火柴槍
每到臘月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總把新桃換舊符。爸爸媽媽忙著包餃子,貼春聯的事情就是我的了;慢慢用面幫我打一碗糊糊,爸爸再給我找一個用過的掃帚頭當刷子,先把往年的春聯去除,再在門框抹上面糊糊,然後,把春聯貼上,看看春聯是正正的,就用手輕輕糊好,最後,再用小笤帚掃一下,讓春聯沾得更結實。
貼春聯
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除夕夜守歲
在我的後眼裡,小時候在農村過年就是“磕頭”。大年初一,早早就要起床,老人說起得早是福氣,新媳婦更不能睡懶覺,不然會被說成是懶媳婦。
簡單洗漱後,就要磕頭。首先家庭內部磕頭拜年,先高輩後低輩,先長後次,先男後女,先喊稱呼再磕頭。誰磕得響,就表示誰心誠。磕完頭,一家人開始吃水餃。水餃中,有一個包有硬幣,誰吃到了就預示在新的一年中運氣好。吃過水餃,就是出門磕頭拜年。晚輩給長輩磕頭,長輩給晚輩中未婚男女壓歲錢。先本家再本族后街坊鄰居中的長輩。
磕頭拜年是山東農村過年的一大熱鬧,趕上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到村裡的長輩家裡拜年時尤其熱鬧,幾十號人,嗚嗚泱泱跟去打狼一樣,領頭人先拜,其他人後拜。
磕頭拜年
逛廟會,是大多數華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小時候在農村過春節,每年都有廟會,這是一年裡最熱鬧的地方了,廟會期間,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還有搭戲臺唱大戲的,不過我小時候肯定是聽不懂,但每天也往戲臺跑,就為熱鬧的氣氛。
唱大戲
隨著城市化的進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傳統的記憶中過年的味道,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作為80後的我們,小時候的春節假期始於寒假前最後一陣鈴聲的響起,結束了一學期的課業,終於迎來了寒假時光,那時,孩子們的笑容是那麼的美好!““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這首童謠真是形象的說出了過年帶給我們80後的驚喜與忙碌。
趕年集小時候,最喜歡趕年集,這是因為,一來,那個年代,農村各村裡沒有市場,只有鎮上每逢二、七才有大集,住在各村的人們,都會蜂擁而至,到鎮子裡買生活物品,大集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二來,平時,孩子們上學很少有機會趕集,只有學校放了寒假,又趕上過新年,大人就獲准我們到鎮上玩耍,而且還會給幾毛錢盤纏。在那個環境閉塞、沒甚娛樂的年代,十幾裡外的集鎮,無疑是我們心目中繁華的遠方,亦是我們值得期盼且非常快樂的事了。
趕年集
放鞭炮那個年代的煙花,品種單一,不過是鞭炮、麻雷子、二踢腳之類,麻雷子我是不敢放的,二踢腳要留到大年三十晚上才能放,鞭炮才是我的最愛;不捨得一盤一起燃放,就一個一個拆解開了,每次裝在兜裡幾個拿到戶外跟小夥伴們一起比較誰買的鞭炮更響亮;為了顯擺膽子大,還要用手拿著點燃鞭炮,臨近導火線燃燒完時再扔到天空,不免有扔不及的,讓鞭炮震的耳朵嗡嗡響。
放鞭炮
火柴槍那時的火柴槍雖然很簡陋,和現在的孩子玩的精緻的玩具沒有可比性,但它給我們童年帶來的樂趣是無法形容的。自己找到廢棄的車鏈子,一扣扣的拆下來,槍口的位置用腳踏車的輻條冒穿過固定住兩扣,用火柴頭來填充作為火藥(火柴頭或者爆竹藥),再用鐵條折出架子,然後用皮筋固定好,由於橡皮筋的拉力不大,我們就把腳踏車胎(內胎),剪成一釐米左右寬來代替皮筋,這樣拉力增大後,聲音更響亮。有時撿到未爆炸的爆竹就拆開來把火藥裝進火柴槍,火藥威力大就會把皮筋炸斷。
火柴槍
貼春聯每到臘月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總把新桃換舊符。爸爸媽媽忙著包餃子,貼春聯的事情就是我的了;慢慢用面幫我打一碗糊糊,爸爸再給我找一個用過的掃帚頭當刷子,先把往年的春聯去除,再在門框抹上面糊糊,然後,把春聯貼上,看看春聯是正正的,就用手輕輕糊好,最後,再用小笤帚掃一下,讓春聯沾得更結實。
貼春聯
除夕夜守歲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除夕夜守歲
磕頭拜年在我的後眼裡,小時候在農村過年就是“磕頭”。大年初一,早早就要起床,老人說起得早是福氣,新媳婦更不能睡懶覺,不然會被說成是懶媳婦。
簡單洗漱後,就要磕頭。首先家庭內部磕頭拜年,先高輩後低輩,先長後次,先男後女,先喊稱呼再磕頭。誰磕得響,就表示誰心誠。磕完頭,一家人開始吃水餃。水餃中,有一個包有硬幣,誰吃到了就預示在新的一年中運氣好。吃過水餃,就是出門磕頭拜年。晚輩給長輩磕頭,長輩給晚輩中未婚男女壓歲錢。先本家再本族后街坊鄰居中的長輩。
磕頭拜年是山東農村過年的一大熱鬧,趕上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到村裡的長輩家裡拜年時尤其熱鬧,幾十號人,嗚嗚泱泱跟去打狼一樣,領頭人先拜,其他人後拜。
磕頭拜年
逛廟會,聽大戲逛廟會,是大多數華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小時候在農村過春節,每年都有廟會,這是一年裡最熱鬧的地方了,廟會期間,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還有搭戲臺唱大戲的,不過我小時候肯定是聽不懂,但每天也往戲臺跑,就為熱鬧的氣氛。
唱大戲
隨著城市化的進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傳統的記憶中過年的味道,如今再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