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是阿維啊
-
2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早年最寵信的太監。安德海由慈禧太后派出下江南買衣裳,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抓捕。兩宮皇太后之一的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為了打擊慈禧太后,撇開慈禧,直接下旨把安德海就地正法。安德海死後,慈禧太后敢怒不敢言,內心的權力慾極度膨脹,不當老大不行啊,釀成了清朝末年的太后擅權。
1,安德海事件的前奏鑑於明朝魏忠賢等太監擅權的教訓,清朝對太監的管制非常嚴厲。
從清朝入關開始,清朝對太監就非常警惕,太監的品級都很低,安德海也只是六品。沒有正式的公文,有品級的太監不允許隨便出門辦事。
慈安太后對慈禧太后的不滿。因為同治時期,有兩個皇太后,雖然慈安太后的權力更大,但也因為慈禧權力很大,經常發生衝突。
慈安太后有咸豐的御賞璽,咸豐還給了同治一個同道堂璽。
垂簾聽政期間,要這兩個璽一起蓋章才有效。
慈安太后早就對目中無人的安德海不滿了,一直琢磨怎麼透過收拾安德海來敲打一下慈禧。
恭親王奕訢與慈禧太后的矛盾。
奕訢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是咸豐的弟弟。
搞掉顧命八大臣後,奕訢一直在軍機處等權力中樞,勢力越來越大。
慈禧想削弱奕訢的權力,在同治四年,抓住奕訢的小辮子,免去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
奕訢當然對慈禧恨得牙癢癢。
同治對安德海也不滿,因為安德海經常對慈禧太后調撥是非。
2,安德海事件的經過同治八年,安德海為了撈銀子,藉口採辦同治大婚的衣物,讓慈禧太后批准他下江南。
因為有慈禧太后的大靠山,安德海太大意了,一件公文也不帶,自命慈禧的欽差大臣,一路好不威風。
安德海這個青頭愣,恰恰碰到了一柄大錘!
這就是山東巡撫丁寶楨,號稱當時清朝最廉潔剛正的實錘,他還發明瞭宮保雞丁。
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看丁寶楨太廉潔了,就送了他一萬兩銀子。李鴻章從此自誇,無論清官貪官,都能把禮送出去。
丁寶楨立即發密摺給軍機處,要求抓捕安德海。
與慈禧有矛盾的同治、慈安、奕訢,撇開慈禧,由軍機處擬旨,同治、慈安蓋章,讓丁寶楨把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寶楨立馬操作,從抓捕到處死安德海只用了5天。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傳》:
“同治八年,內監安得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太后立命誅之。”
3,安德海事件的後果安德海被殺後,慈禧太后雖然對慈安太后不滿,但也沒辦法。因為慈安太后是正宮太后,是第一把手太后。慈禧是因為兒子同治當了皇帝才成為太后的。
這件事讓慈禧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不當權力老大,隨時被削啊。
慈禧太后的權力慾如同野草般日夜生長。
同治皇帝因為天花,親政沒多長時間就死了。這下就給慈禧太后留下了機會,所以她又安排了自己親妹妹的兒子光緒當兒皇帝。
光緒七年,慈安太后死了。
慈禧太后一個人垂簾聽政,把權力抓得牢牢的,一直到死的前一天,還秘密派人用砒霜毒死了光緒,防止光緒翻盤。
禍國殃民,用心之歹毒,清朝之慈禧太后也!
回覆列表
同治八年,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到江南採辦服飾,在山東境內被巡撫丁寶楨抓捕,並秘密押往濟南處決,史稱“安德海事件”,安德海的死讓清廷的政治鬥爭更加頻繁。
安德海的所作所為早就已經讓軍機大臣,各地督撫心懷不滿。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安德海培植黨羽,結交外臣,權勢之大,名聲之熾,一時無兩,其實他的這些舉措已經犯了眾怒,清朝祖制:“太監不得干政”,若非慈禧庇護,安德海早就被“凌遲處死”了。
安德海之死最直接的觸因還是“太過張狂”。安德海的罪狀中真正實質性的犯罪行為並沒有,但卻犯了最“虛無縹緲”的一條“僭越”。所謂“僭越”,罪證寫的明明白白:“七月間又太監安姓···船上有日形三足烏旗一面,船旁有龍鳳旗幟···中設龍衣,男女羅拜···”。安德海的種種舉措無異於是授人以柄,那些久在官場混的老油條無疑都將這看做是機會,於是立刻逮捕安德海,並促成其“速死”。
安德海的死,受益最大的是恭親王。其一樹立了自己“為國盡忠”的人設,其二大大打擊了慈禧的氣焰,其三促進洋務運動。另一方面,安德海的死也讓清廷的內鬥更加激烈,兩宮的爭鬥,叔嫂的爭鬥,中央地方的爭鬥都在此被推上了高潮。安德海的死,是暴風雨來臨前,平靜湖面上投下的一顆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