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從最初偏安於閩越一隅的蠻荒之地,演化為後世稱頌的“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承載著“衣冠南渡”、“八姓入閩”歷史文化的遷移,長樂的先人在“農耕”時代牢牢把握住了“耕讀”機遇,使得千年吳航始終瀰漫著濃濃的人文氣息。當時,耕讀傳家的氛圍十分濃烈,“學而優則士”的觀念深入人心。自唐開元二年(714年)長樂開科登第林姓(石壁村人林 )開始到清代,先後有959名長樂學子考取進士,在號稱歷代全國10萬名進士中,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名長樂籍進士。這些佼佼士子都是當時朝代政壇上或社會上的風雲人物。宋明清三朝,科舉題名者、功業立世者的長樂人不絕於史冊,“進士之鄉”實至名歸。
長樂在科舉時代,鼎甲之盛,聲震八閩,其文苑佳話,俯拾皆是——
一村兩朝百舉人。洋嶼村(含琴江),從明洪武五年(1372)至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五百二十五年間,全村中舉100人,其中文舉64人、武舉36人。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據說,昔鄭板橋鐫一印章曰:“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並常吟之書畫中,時人十分豔羨。翻開長樂縣誌,長樂亦有3人:鄭鼎,古槐人,康熙秀才、雍正元年舉人、乾隆元年三甲進士;吳浣安,感恩人,康熙秀才、雍正四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林有道,藍田人,康熙武科秀才、雍正十三年武舉人、乾隆元年連捷武進士。
同科一元十三士。宋淳熙五年(1178),長樂13人掇巍科,姚穎正奏第一名,卓傑、卓雲、陸王介等12人登姚榜進士,長樂一時名聲大噪。
七世二元十二士。宋大觀三年(1109),姚坑人姚能舉登進士,此後從1175年—1253年,姚家一脈子孫七代相繼十一人登進士,其中姚能舉孫姚穎、七世孫姚勉狀元及第。
四世九進士。林邦俊,古槐人,宋元礻右六年(1091)進士,長子次融、次子次齡、三子次崇,分別於紹興十八年(1148)、二十一年(1151)、二十四年(1154)次第連捷中進士;次融長子惟寧、次子堯輔分別於淳熙二年(1175)和八年(1181)登進士;次齡子林鎰亦於嘉泰二年登進士;而林鎰長子林浩、次子林沆,又分別於嘉定元年(1208)及四年(1211)再連捷登進士。
三代十三釵皆嫻吟詠。明工部主事晉良女曇生,婚配固安縣令鄭善述(玉田人),生子鄭方城、鄭方坤,雍正年間皆中進士;孫鄭天錦乾隆年間亦中進士。鄭善述母、長女、次女,方城女,方坤九女——三代十三釵皆有詩文集問世,《全閩詩話》闢專節介紹。
三世三翰林。明永樂年間,江田人陳仲完,以儒士中式,召試擢第一名,官左春坊贊善兼翰林編修;從子陳登,以篆書獨步,召為翰林;侄孫陳全,以廷試第二(榜眼)擢侍講,權翰林院事。
父子兩解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邑人林賜膺鄉試榜首(解元),正統三年(1438)其子林僑亦登鄉試榜首。
父子同探花。南宋十一都邑人張羽中,嘉定四年(1211)中探花,其子張鎮亦於紹定五年(1232)中探花。
父子兩尚書。南宋東隅人趙彥,乾道五年(1169)進士,官尚書郎少保,其子趙以夫嘉定十年(1217)進士,官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明朝古槐人陳瑞,嘉靖二年(1523)進士,官兵部尚書,其子長祚,隆慶五年(1571)進士,官工部尚書。
“五桂聯芳”。 唐鹹通六年至乾符二年間(865—875)前後十年,長樂大宏村林升生五子進思、景思、普思、勤思、慎思,兄弟五人先後俱登巍科進士榜,世譽“五桂聯芳”。唐懿宗賜匾書“蘭桂同芳”。
兄弟同榜進士。宋乾道八年(1173),邑人陳百揆與弟百昌同榜進士;宋寶礻右四年(1256),東渡人楊琦與弟夢鬥、胞弟叔濟、胞侄次鄭四人同榜進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邑人劉建韶與弟建庚同榜進士。
八子五登科。明中葉,鶴上人陳德隆生八子,有五子登科,其中陳談、陳言贊為進士,陳讓為舉人,陳鑾出任霍邱知縣,陳瑾出任東昌同知。
歷代尚書、宰相(宰輔)“三鼎甲”中的長樂人。宋、明兩朝共有陳誠之、韓敬等狀元11人;唐、明、清三朝有卓雲、陳全、吳文煥榜眼3人;宋、明兩朝有黃桂、陳景著等探花5人;宋、明、清三朝有鄭丙、鄭懷德等8人尚書;宋朝有陳誠之、林攄等9人宰相。
參修《四庫全書》、《永樂大典》的長樂學者。《四庫全書》、《永樂大典》鉅著是中國傳世之作。《永樂大典》全書正文22877卷,字數共三億七千多萬字,這部鉅著長樂學者參加修撰的有姚廣孝、陳仲完、陳全、陳登、王恭、高秉等;清乾隆開館編篡《四庫全書》,長樂人林慎思、鄭丙等共達37人分別參與了子部、史部、集部、經部和儒家類、正史類等58部(類)著作的修撰。從唐朝到清朝歷代長樂人著書立說的更是不計其數。
此外,還有“一門三學士”、“叔侄七進士”、“一街兩狀元”等教育神話。
長樂從最初偏安於閩越一隅的蠻荒之地,演化為後世稱頌的“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承載著“衣冠南渡”、“八姓入閩”歷史文化的遷移,長樂的先人在“農耕”時代牢牢把握住了“耕讀”機遇,使得千年吳航始終瀰漫著濃濃的人文氣息。當時,耕讀傳家的氛圍十分濃烈,“學而優則士”的觀念深入人心。自唐開元二年(714年)長樂開科登第林姓(石壁村人林 )開始到清代,先後有959名長樂學子考取進士,在號稱歷代全國10萬名進士中,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名長樂籍進士。這些佼佼士子都是當時朝代政壇上或社會上的風雲人物。宋明清三朝,科舉題名者、功業立世者的長樂人不絕於史冊,“進士之鄉”實至名歸。
長樂在科舉時代,鼎甲之盛,聲震八閩,其文苑佳話,俯拾皆是——
一村兩朝百舉人。洋嶼村(含琴江),從明洪武五年(1372)至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五百二十五年間,全村中舉100人,其中文舉64人、武舉36人。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據說,昔鄭板橋鐫一印章曰:“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並常吟之書畫中,時人十分豔羨。翻開長樂縣誌,長樂亦有3人:鄭鼎,古槐人,康熙秀才、雍正元年舉人、乾隆元年三甲進士;吳浣安,感恩人,康熙秀才、雍正四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林有道,藍田人,康熙武科秀才、雍正十三年武舉人、乾隆元年連捷武進士。
同科一元十三士。宋淳熙五年(1178),長樂13人掇巍科,姚穎正奏第一名,卓傑、卓雲、陸王介等12人登姚榜進士,長樂一時名聲大噪。
七世二元十二士。宋大觀三年(1109),姚坑人姚能舉登進士,此後從1175年—1253年,姚家一脈子孫七代相繼十一人登進士,其中姚能舉孫姚穎、七世孫姚勉狀元及第。
四世九進士。林邦俊,古槐人,宋元礻右六年(1091)進士,長子次融、次子次齡、三子次崇,分別於紹興十八年(1148)、二十一年(1151)、二十四年(1154)次第連捷中進士;次融長子惟寧、次子堯輔分別於淳熙二年(1175)和八年(1181)登進士;次齡子林鎰亦於嘉泰二年登進士;而林鎰長子林浩、次子林沆,又分別於嘉定元年(1208)及四年(1211)再連捷登進士。
三代十三釵皆嫻吟詠。明工部主事晉良女曇生,婚配固安縣令鄭善述(玉田人),生子鄭方城、鄭方坤,雍正年間皆中進士;孫鄭天錦乾隆年間亦中進士。鄭善述母、長女、次女,方城女,方坤九女——三代十三釵皆有詩文集問世,《全閩詩話》闢專節介紹。
三世三翰林。明永樂年間,江田人陳仲完,以儒士中式,召試擢第一名,官左春坊贊善兼翰林編修;從子陳登,以篆書獨步,召為翰林;侄孫陳全,以廷試第二(榜眼)擢侍講,權翰林院事。
父子兩解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邑人林賜膺鄉試榜首(解元),正統三年(1438)其子林僑亦登鄉試榜首。
父子同探花。南宋十一都邑人張羽中,嘉定四年(1211)中探花,其子張鎮亦於紹定五年(1232)中探花。
父子兩尚書。南宋東隅人趙彥,乾道五年(1169)進士,官尚書郎少保,其子趙以夫嘉定十年(1217)進士,官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明朝古槐人陳瑞,嘉靖二年(1523)進士,官兵部尚書,其子長祚,隆慶五年(1571)進士,官工部尚書。
“五桂聯芳”。 唐鹹通六年至乾符二年間(865—875)前後十年,長樂大宏村林升生五子進思、景思、普思、勤思、慎思,兄弟五人先後俱登巍科進士榜,世譽“五桂聯芳”。唐懿宗賜匾書“蘭桂同芳”。
兄弟同榜進士。宋乾道八年(1173),邑人陳百揆與弟百昌同榜進士;宋寶礻右四年(1256),東渡人楊琦與弟夢鬥、胞弟叔濟、胞侄次鄭四人同榜進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邑人劉建韶與弟建庚同榜進士。
八子五登科。明中葉,鶴上人陳德隆生八子,有五子登科,其中陳談、陳言贊為進士,陳讓為舉人,陳鑾出任霍邱知縣,陳瑾出任東昌同知。
歷代尚書、宰相(宰輔)“三鼎甲”中的長樂人。宋、明兩朝共有陳誠之、韓敬等狀元11人;唐、明、清三朝有卓雲、陳全、吳文煥榜眼3人;宋、明兩朝有黃桂、陳景著等探花5人;宋、明、清三朝有鄭丙、鄭懷德等8人尚書;宋朝有陳誠之、林攄等9人宰相。
參修《四庫全書》、《永樂大典》的長樂學者。《四庫全書》、《永樂大典》鉅著是中國傳世之作。《永樂大典》全書正文22877卷,字數共三億七千多萬字,這部鉅著長樂學者參加修撰的有姚廣孝、陳仲完、陳全、陳登、王恭、高秉等;清乾隆開館編篡《四庫全書》,長樂人林慎思、鄭丙等共達37人分別參與了子部、史部、集部、經部和儒家類、正史類等58部(類)著作的修撰。從唐朝到清朝歷代長樂人著書立說的更是不計其數。
此外,還有“一門三學士”、“叔侄七進士”、“一街兩狀元”等教育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