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葉扶疏

    瓷器的新釉和老釉的區別主要的就是,新燒釉面,對光電折射非常強,看這刺眼。老瓷器的釉面很溫潤,像玉一樣。下面詳細介紹二者的區別:

    一、瓷器釉光產生的原理及自然變化現象分析

    瓷器經過燒製以後,它的釉面有二層光波,釉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釉層內部有一層密集內含的內光。一件新出窯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全新的狀態,釉面淨明新亮,受光線照射後,釉層內的礦物質顆粒年輕活躍,透過釉面反射出來的光波強烈耀眼,飄浮游離,其活力、能量、強度都處在最高狀態。隨著年代的延長,釉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接受自然界當中物理、化學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強度也逐年的減弱,釉層開始老化變舊,釉面開始逐漸的熟舊溫潤。受光照射後,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強度逐漸減弱,遊離程度逐漸降低。釉層中的內光逐漸下沉,密集度和厚度逐漸增加,亮度和飄浮度逐漸減低。以上這種變化現象,年代越久遠,變化越明顯。除了特殊情況下遭受非自然超強物理、化學作用出現失光現象以外,其年代多少與變化程度成正比關係,它和自然界當中樹木生長的“年輪”是相同的理論關係。這種變化現象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用圖象的形式準確描述,但是它是有顯示的並且也是有規律的。正是這種有顯示和有規律的光波變化現象,給我們對古瓷鑑真斷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也給古瓷藝術品造假者設定了永遠無法超越的屏障。

    二、不同歷史年代瓷器釉光變化識讀表述:

    為了便於理解,以實物為標本,從現代開始至西漢時期劃分了十二個階段。比照實物觀察,比較真實地描述出各時期的釉光變化現象。

    1、現代新燒製的瓷器:

    釉面新亮,表光放射出來的光束長度、明亮耀眼強度、遊離的程度、釉層內光鬆散飄浮程度都達到了最高極限,使人不敢用眼長久直視。

    2、民國至清末時期的瓷器:

    釉面初見熟舊,表光放射、明亮耀眼遊離等程度都微見減弱。內光初見聚集,鬆散飄浮程度微微減輕。

    3、清代中期的瓷器:

    釉面熟舊程度增加,表光仍然明亮,放射耀眼及遊離程度比清末微見減弱。內光聚集增加,飄浮程度比清末微見減弱。

    4、清初明末時期的瓷器:

    釉面已有陳舊感,出現柔和溫潤的感覺。表光明亮程度,放射耀眼遊離程度比清中期又有減弱。內光比清中期聚集增加,飄浮減弱。

    5、明代中早期的瓷器:

    釉面陳舊感增加,表光明亮度及放射耀眼遊離程度比明末都有所減弱。內光比明末更加聚集,飄浮有所減輕。

    6、元代瓷器:

    釉面有古舊厚潤的感覺,表光疏散,明亮及放射耀眼遊離程度都比明代中期有明顯的減弱。內光聚集下沉,飄浮現象比明代中期有明顯減輕。

    7、南宋瓷器:

    釉面古舊感明顯,表光比元代更加疏散,放射耀眼、遊離程度比元代明顯減弱。內光更顯下沉,飄浮現象比元代更見輕微。

    8、北宋瓷器:

    釉面古舊感加重,表光比南宋更加疏散,放射耀眼遊離程度進一步減弱。內光比南宋更顯聚集下沉,飄浮現象比較輕微。

    9、唐代晚、中期瓷器:

    釉面古舊深沉,表光稀薄,放射耀眼及遊離程度微弱。內光濃厚下沉,飄浮現象極輕微。

    10、唐代早期至隋代瓷器:

    釉面更加古舊深沉,表光微弱,放射耀眼及遊離基本消失。內光更加濃厚下沉,飄浮現象基本消失。

    11、東漢時期瓷器:

    釉面古老陳舊,表光極微弱,內光深度下沉。

    12、西漢原始瓷器:

    釉面老化嚴重,表光微見接近消失,內光深沉暗淡。

    以上釉光變化情況表述,是根據一些所藏實物觀察所得。因五代、南北朝、晉、三國時期沒有實物,因而空白沒有表述。根據年代情況分析,五代晚期瓷器釉光應與北宋接近,早期與唐代晚期相接近;南北朝與隋代接近;三國時期應與東漢相接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教師怎樣更有效的組織集體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