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吃貨英子

    樂亭傳統美食“餎餷”——餎餷的由來及製作“餎餷”是樂亭傳統美食,在遷安、遵化等地方也廣為大眾喜愛,可惜人們只知道食其美味,傳其名聲,很少有人知道“ge-zha”這兩個字的寫法。“各扎”是樂亭多數飯店裡的寫法,在一本烹飪雜誌上看到寫做“咯餷”,翻開現代漢語詞典,裡面就有“餎餷”這個詞,是這樣解釋的:“一種麵食,用豆麵做成餅形,切成塊炸著吃或者炒著吃。”“餎餷”這兩個字電腦上打出來還挺費勁,原來電腦沒有“ge”這個讀音,只收錄了“le”這個讀音,就是“餄餎(he-le)”的“餎”字。究竟哪種寫法正確似乎無追究的必要,餎餷在樂亭人心中遠遠不止是一種食品,更是一種習俗,一種文化,一片鄉情。餎餷,好吃不貴,街頭巷尾總少不了叫賣的,樂亭縣,無論是星級飯店還是小吃部都會有“餎餷”這道菜,家家戶戶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逢年過節都忘不了炒上一盤。出門在外,有時會開玩笑地讓飯店裡的服務員上“餎餷”,看著服務員尷尬地樣子就會自豪地說:“不知道吧,這是我們樂亭特產!”久在外地的人們回家,吃飯總要先來上一大碗醋溜餎餷,津津有味的吃著,邊吃邊說:“好久沒吃到了,真好吃!”跟豆腐、涼粉不同,餎餷為何有這麼個奇怪的名字?相傳清代後期,在遵化修建清東陵,有官員將風味獨特的餎餷帶進玉膳房。玉膳房為給慈禧太后換換口味,做了一盤醋溜餎餷。慈禧太后嚐了一口,覺得味道不錯,便問是什麼?太監以為太后不喜歡,戰戰兢兢說還沒起菜名,忙著往下端。慈禧還想再吃,便說“擱這兒吧”,太監以為太后為菜賜名,便傳呼下去,這道菜就叫“餎餷”。這個傳說顯然有些牽強附會,但清代玉膳房確有“餎餷”的菜譜,至於餎餷的由來還待進一步考證。餎餷的傳統做法用料講究,製作過程精細,也是一項手藝活。首先選優質綠豆,用水浸泡,漂去豆皮;然後連豆瓣帶水上磨碾壓,磨成豆乳汁後,再放入適量的薑黃粉(起調色作用)調勻,用特製的平底煎鍋攤製成煎餅狀。這樣做好的餎餷色澤嫩黃鮮亮,質地鬆軟適口,散發著一種綠豆特有的清香。綠豆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暑止渴等功效。以綠豆為主料的餎餷常食能降血壓、血脂,有效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肥胖除了會影響自己的外形,還會帶來哪些壞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