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AYYM

    年味,其實是我們小時候所記憶的樣子,那時候無憂無慮,家裡人都閒了下來,一起在家熱鬧,這種記憶是我們所回味的,而今都以長大,以前的年味可能找不回來了,所能做的就是給下一代的小朋友創造一個讓他們以後能回味的年味,現在去問小孩子,過年還是有意思的,所處人生階段不同,感悟也不同,小時候夢寐以求的,現在雖能擁有,但也不是那個味道了

  • 2 # 聯想洗育

    找年味就是找心情,每個公民心情好壞都是建立在整個社會發展,生活的質量好壞來決定的,就當前疫情的防控和物價飛漲來說,要想把失去的年味找回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只有自己在家過自己的年,只有少吃點,少買點,搞好個人的計劃經濟。

  • 3 # 張雪昌

    如果這場疫情不存在,如果禁放煙花爆竹規定去消,我們能把年味找回來。過年啦!大家喜氣洋洋,家家戶戶忙著過年的氣氛,真是熱鬧極了,準備著辭舊歲,迎接新年的到來,各家各戶張貼門對,門口宰豬殺雞殺鴨備作年貨,孩童準備著收壓歲錢,穿上新裝等著守歲的一刻。看集市商場一片繁忙景象,年貨充足,人頭攢動,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左手拎雞鴨魚肉,右手還抱著胖娃娃回孃家,不知有多樂。聽商店己放鞭炮聲聲,村村音樂喜氣唱響,今年又是好日子,喜悅的心情臉上掛,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民安,年味就在人們喜慶中走來,激盪著村村寨寨,萬家燈火輝煌,萬家團圓、其樂融融喜笑顏開歡聚在一旁,收看著春晚正迎接著新年鐘聲的敲響,當鐘聲響起的剎那,萬炮齊聲響響,萬花燦燦照明,舉國上下百姓的笑聲、歡呼聲響徹雲霄,今宵難忘的歌聲家家戶戶響起,這就是我找回的年味,也是我們這代人過的有年味的人。總想每年過年過得有滋有味,然後在我們進入西陽黃昏時,過年缺不是個滋味了,這場疫情籠罩著大地,燃放煙花爆竹也淡出了過節的氛圍,今年的過年啊!又是個冷冷清清的一年,心裡增添了一塊心病,團圓不能聚,過年不能慶,心情增加了鬱悶,心想啊!過年的回味是老祖宗留下的規距,從古代唐朝時最盛世的年代,把過年看得最重而最有年味的時代,中國從解放後走進社會主義時代起,70至80年代,我們百姓都自力更生、豐衣足食,談不上富裕,照樣每年過年過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年夜飯雞鴨魚肉上了桌,大口大喝老白酒,外面喜氣洋洋迎新年鞭炮聲響,孩童在歡笑,雞鳴犬吠,也真有年味。

    現在、往後,恢復不到從前,一年一年正在失去年味,要使問起後一代人,過年有年味嗎?,回答啥叫過年有味道啊?愣了!不堪回想!

    我己經把年味找回來不容易,己留在我的心裡,今後成了我的記憶……

  • 4 # 青銅花臉

    過去的春節為什麼過得有年味?除了吃喝、放鞭炮、拜年外,最重要的還是踩街文藝活動。

    過去的春節,初一到初四都有踩街文藝活動,就是一大早參加文藝活動的各單位文藝團體都到廣場集合,然後再沿著預定路線巡演,踩街隊伍有鑼鼓隊、花鼓隊、舞獅隊、舞龍隊、舞鳥隊、豬八戒背媳婦、踩高蹺……還有花車隊,行走的花車上戲劇演員正在演著戲劇橋段。踩街隊伍所到之處人群湧動,特別是小孩,都跟著舞獅、舞龍和豬八戒跑。

    那時的人沒有現在的人多,平時大街小巷行走的人也沒現在多,到了中午基本可以在門口籮麻雀。可是到了春節,街上立刻熱鬧了起來。小孩穿著新衣,口袋裡裝著鞭炮,一路走一路放鞭炮。大人忙著置辦年貨,一片喜氣洋洋。

    到了晚上,踩街的舞獅、舞龍隊,就大顯身手,在街上舞起獅龍來,哪家樓上視窗掛禮物,就在哪家的門前舞獅、舞龍,鑼鼓喧天處人群裡三層外三層。

    現在的年過得很平淡,除了吃喝拜年外,基本跟平時沒有兩樣。

    說到這,大家該知到怎麼找回年味吧。

  • 5 # 溫永春1971

    年味只有在認祖歸宗,重回孝道,迴歸傳統,步入華夏自己文明的聖殿裡找到。認祖歸宗,把仁義禮智信古老文明之火炬點燃,重回孝道,尊師重道,尊老愛幼,孝悌雙親,把家庭倫理之聖愛彰顯。迴歸傳統,把君臣相親,禮尚往來,沿襲文明,傳揚文化,在中華的精髓中把愛心傳遞!只有大環境,大範疇迴歸,小家的年味才能找回來!

  • 6 # 學民4015

    何為年味?年味就是平常體會不到的一種氛圍,記得小時候物資匱乏,除了年三十放幾個大一點的沖天炮,我們玩的都是小鞭炮,那時候小鞭炮拆開賣,我記得是一分錢七八個,年三十晚上父母給的幾分壓歲錢都是這樣子花掉的。正月初一就有貨郎撥著撥浪鼓來收小孩手上的壓歲錢,小男孩買小鞭炮,三五個一群手上拎著小火盆不用火柴,紙焾點著迅速塞進雪堆“啪”得一聲雪花飛濺童音大笑年味濃濃。

    那年代的農村有好一點東西就要放過年吃。每年生產隊有一點花生分,除了走親戚用報紙包成糕點的模樣送禮外,剩餘的就炒熟幾個兄弟姐妹按人頭平均分。那時候的花生算得上是最高階的零食,我兄弟三個我最小嘴也饞,花生分了母親用三個小酒罈裝著,我自己的捨不得吃,今天大哥那裡偷幾顆明天二哥那裡偷幾顆,每次不多偷怕哥哥們發現。

    過年了各家各戶大門上都要貼對聯,父親讀過私塾,那時候農村裡會寫毛筆字的人很少,村莊上寫對聯的事就落在父親身上。每年臘月二十七八父親都會放下家裡的活為鄉親們寫,小孩子什麼都稀罕,我替父親磨墨別的小孩在邊上看,這種優越和自豪的感覺現在還油然而生。

    過年可以吃肉,過年穿新衣服,過年有壓歲錢,過年淘氣父母不會打罵,過年可以去親戚家拜年做客……。這些都是人們天天期盼的,自己期盼的實現了就有快樂,各種各樣細小的快樂融合成年味。

    現在的人再也找不到那種快樂。時代在發展,年味在消失,這是自然規律,就是恢復了放鞭炮也找不回那種原始的快樂年味。年味是一種渴望,年味是一份期盼。年味就是平時生活中所沒有的一種氛圍。現在生活條件大大提高,物資充盈天天像過年一樣,沒有了渴望沒有了期盼沒有快樂,何來年味?很簡單,自己盼望的東西到手了才有快樂,才有快樂才有年味!

  • 7 # 西北山泉

    春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在華人的意識裡,過年是一年中最幸福、最喜慶的日子,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慶祝今年的收穫,展望未來的幸福時刻。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於春節,人們似乎不覺得那麼期待和興奮了。

    對出生於60年代的人來說,少年時最渴望的幸福日子就是過年了。那時候雖然生活困難,可過年還是非常重要而且有儀式感的。臘八節一過就有年味了,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都就忙忙忙碌碌沉浸在過年的喜慶中。雖然說年貨很簡單可卻很講究,“窮富有三天年”,一切都在圍繞著“過年”有條不紊的進行。打掃衛生,縫洗衣服、殺豬宰雞,蒸饅頭、炸油糕,寫對聯、剪窗花,全家上陣為過年做準備,直到除夕之夜以誠惶誠恐的態度擺供上香接來灶神、拜過長輩之後,才算進入了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到十五,人們都會穿最好的衣服,做最好的飯菜,用最摯誠的禮儀,出門拜年,走親訪友,看大戲、鬧社火,紅紅火火、熱熱鬧鬧,似乎生活從此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後來有了電視機,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又給過年增添了一些精彩,節日的味道更濃厚了。直至八十年代以後打工潮的到來,外出打工的人臨近春節回家過年,摧生出了春運,人們過年的精力大多花在了穿山越嶺、跨河過江的路上,回家過年的意義,團圓成了主題。

    近幾年網路普及,興起了網上購物、手機拜年,過年變得更簡單、“年味”更淡了。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乎吃餃子、放鞭炮、聊家常、享受春節的快樂呢?特別是年輕人一邊自顧自地刷著手機一邊感嘆“過年真無聊”。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時的日子就過的很好,對於春節也就沒有過多的期待。同時大家都面對工作競爭、子女教育、買房還貸等各種壓力,沒有更多的心思去張羅一年一度的春節。網路拜年方便省事,減少了很多走家串戶的程式,豐富的網路文化也在吸引著人們,傳統的鬧社火、看花燈這些民俗活動已經難以激起人們的興趣。不知不覺年味就慢慢的變淡了。

    我覺得,我們不能單純的把春節當作一個普通節日,“年味”還是應該豐盛一點好,不只是物質上的豐盛,還應該是文化上的豐盛。過年不應該只是一時的事情,不是一件任務,而是告別過去、走向未來的特殊時刻。一切生活的理想和信心都在這個時刻換髮出來,能給人以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精神,激發起人們對新生活的向望。希望人們能喚醒春節文化,“年味”越濃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85/211有什麼區別?都有哪些不錯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