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嶺說史

    歷朝歷代的宦官問題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漢唐的宦官擅權影響對於整個王朝都是致命的。

    宋元稍稍有所解決,到明朝,雖然宦官整體上都是為皇帝服務,但也出現了幾個出名的亂政的宦官。比如:攛掇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的王振,西廠的首位廠花汪直,正德年間的“立皇帝”劉瑾,再到明朝末年的九千歲魏忠賢。

    清朝接下了明朝的班子後,自然是懂得要吸取教訓的。

    所以自入關開始就對宦官制度極度的嚴苛——嚴禁宦官干預朝政。如吃酒賭博、當差懶惰、口出怨言、混亂行走、言語高聲等行為在宦官來說也都是禁止的。乾隆時還禁止太監與外廷官員、王公大臣的來往。

    同時還規定宦官不準領軍,奏事一律改姓王等,使宦官不能形成自己的權力系統。

    嘉慶年間發生一起宮內宦官與天理教勾結的天理教起義事件後,清廷對宦官的約束更加嚴格,規定宦官一經當差,就不準回本主私宅。違者都要嚴懲,杖斃宦官時有發生。

    但隨著到王朝末期,在慈禧垂簾聽政的條件下,出現了像安德海、李蓮英、張蘭德之類的大宦官,雖然沒有如前朝一樣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但這些大宦官們也曾經威風一時,算不得庸碌無為。

    總而言之,清代的宦官在嘉慶以前由於管理制度的嚴苛形成不了影響巨大的力量,隨著嘉慶道光之後,清廷開始衰敗,之後咸豐早死,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宦官開始冒出了苗頭,但仍然沒有形成明代以前對皇權有所影響的效力。

  • 2 # 史道驛站x

    清朝幾乎沒有太監擾亂朝政,而且能留名的太監也不多,只是在清末有幾個太監,因為服務做得不錯,還能讓大家熟知,如安德海、李蓮英等。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功勞來自乾隆,乾隆為太監劃定了責任區,並用殺一敬百的措施,以儆效尤。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歷史中,宦官干政的不在少數,秦朝就有著名的趙高,趙高不但偽造矯詔,賜死扶蘇,立胡亥為秦二世,趙高指鹿為馬,坑害賢良,官至宰相,最後還逼秦二世自殺,真的很牛。

    唐朝時期有高力士,安史之亂以後,宦官勢力更加強大,以至於唐朝後期,皇帝都要看太監的臉色辦事,太監可以廢立皇帝,唐朝後期至少有八位皇帝是由太監安排的。

    明朝時期宦官魏忠賢做到了九千歲,明熹宗只是個擺設,國家大事完全由魏忠賢說了算。

    宦官勢力起始於趙高,在以後的各個朝代都有延續,作為一股勢力生存也就會經歷風雨,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太監的權勢得到了明顯的控制,沒有哪個太監興風作浪,我們不能認為是太監沒有能力,是因為清朝帝王沒有給太監機會。

    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很勤奮的,康熙、雍正都是雄主,他們的作為使得跟隨他們的太監幾乎沒有任何光彩。乾隆皇帝也是精力充沛,而且把太監們管理得服服貼貼。

    對於乾隆大家都非常熟悉,乾隆工作也是很勤奮的,對於臣子們的作為,做到心中有數,並記錄在冊。當然記錄工作是由太監去完成的,應該說這也是國家機密。做臣子的都想知道自己在皇帝心中是怎麼定位的。

    可怎麼才能知道呢,負責記錄的太監最清楚。於是找太監打聽的人不少,清朝的太監沒有干涉朝政的,所以史料對太監的記錄很少,不過在《清史稿》中,有關乾隆皇帝的記述時,有一句:“太監高雲從處斬。”

    那這是什麼意思呢?高雲從是跟隨乾隆的太監,他的工作就是負責文武大臣和乾隆之間的奏摺傳遞。做這個工作知道的東西自然不少。

    據說乾隆對太監的職業範圍非常重視,所有太監入宮後,必須改姓,一般都會改成“秦、趙、高”。因為秦趙高是個禍國殃民的宦官,乾隆以此來警示自己,千萬不能給太監干政的機會。高雲從的姓也是後改的。

    高雲從因為知道的東西多,找他打聽的人也多,一不留神就沒管住嘴,給人透露了乾隆的秘密,乾隆知道後大發雷霆,一查涉及的人員還不少,其中還包括大學士于敏中、軍機大臣舒赫德和尚書蔡新等人。

    這些大臣不可能都殺了,可憐的高雲從,由於洩露秘密被乾隆殺死。乾隆殺高雲從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從這個時候起,太監們再也不會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了,同大臣們私下交往都很少,老老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更不要談干涉朝政啦!

  • 3 # 追記歷史

    宦官亂政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少見,他們是皇室生活圈中一個特殊存在的群體,通俗的講皇室的生活起居等都需要人服侍,那麼宦官就能很好的完成此項工作。那麼為什麼要用這種不完整的男人呢?這個很好解釋,古代帝王的女人們都以“群”和“堆”來計,而皇帝們又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全部照顧到,身邊伺候的奴才如果都是正常男人,皇帝被戴綠帽子的風險就會很大,所有閹割後的男人就生產出來了。有人可能會想為什麼不全部用女人呢?這個主要是考慮到男女體力上的差異,畢竟一些較重的體力活女人幹不動,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太平天國時期的洪秀全,他的天王府裡就全部是女人。

    以上簡單介紹了下宦官這個特殊的群體,下面咱們言歸正傳解答下你提出的問題,清朝早期就有宦官這種人的存在,史料上記載努爾哈赤時期就有太監存在的記錄,但真正把宦官這個體系規範起來,還是在清朝入關之後。明朝是個宦官專權亂政比較嚴重的朝代,比如臭名昭著的魏忠賢就產生在明朝,清朝拿下明朝的江山後,深刻的認識到宦官禍亂朝綱這個弊病的危害,所以清朝前中期對宦官的約束非常嚴格。清朝是宦官最沒有存在感的一個朝代,在清朝嚴格的制度約束下,宦官是實實在在的下等奴才。

    清朝對宦官管理制度相當嚴苛,甚至宦官們日常的言談舉止都有明確規定,至於干預朝政等這類敏感行為更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同時在宦官品級上也設定了上線,就是在“領導”跟前混的再好,也不能超過五品這個最高限度,這個制度將宦官的地位牢牢鎖定在下層階級。宦官容易越權干政,主要是長期伺候帝王等實權派人物,再高階的人也是人,時間長了容易對身邊宦官產生依賴性,如果這個宦官又有心機善於察言觀色,這樣的人就很容易從幕後走向臺前。比如現在一個企業的老闆,如果他身邊有一個兼顧生活的秘書,工作和生活起居等長期需要這個秘書來配合完成,那麼久而久之這個秘書想不飛黃騰達都難。所以就造成了一種怪像,那就是基層累死累活踏實傻幹,最後不如一個端尿盆的升的快。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領導看不見基層付出多少,再難幹那只不過是個過程,領導要的只有結果。而自己的秘書一舉一動都在領導眼裡,比如領導應酬吃喝玩樂到半夜,秘書都要隨時陪著伺候著,這秘書跟著領導多不容易啊!這裡後半段不是歷史,請不要對號入座,稍微扯遠了點而已。

    宦官得勢大多都是皇室掌權者身邊的紅人,難道清朝就沒有能跨越紅線的宦官?清朝後期形成氣候的宦官還是有的,比如慈禧太后身邊的安德海,他就是曾經為慈禧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太監。只不過後來安德海有些過於膨脹,以至於都不把同治皇帝當回事,後來安德海有一次打著慈禧的旗號大搖大擺的出巡山東等地,同治皇帝早已經視安德海為眼中釘肉中刺,只不過受慈禧權勢的羈絆無法下手。這次安德海招搖撞市的離京出巡,同治帝就以清朝祖制規定宦官不得離京為由,安排山東巡撫先斬後奏將安德海除去,安德海的存在說明清朝對宦官管制並非完美無缺。

    最後再說下清末宦官巔峰級的人物李蓮英,李蓮英和安德海一樣都是慈禧身邊的紅人,二人都在慈禧大戰八大顧命大臣中起過重要作用,所以李蓮英也深受慈禧厚愛。李蓮英將慈禧的脈絡號的很清楚,慈禧的一個動作甚至每個眼神,李蓮英都能洞察出慈禧的意圖,所以從奴才的角度來說李蓮英絕對合格。一些野史上還記載慈禧早年守寡,所以空虛寂寞的時候就會很多,李蓮英就暗地全程安排供慈禧玩樂的俊男,如此周到的奴才慈禧肯定要提拔重用。上面咱們介紹過清宦官官職最高只能到五品,而李蓮英憑藉自己“超凡過人”的本領,竟然突破了這個宦官官職的限制,最終以二品封頂。李蓮英在朝野中的影響力很大,甚至很多官員都要刻意去討好他,其當時的影響力不亞於明朝魏忠賢,李蓮英的故事更能說明清朝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庸碌無為,只不過相比明朝要好很多而已。

  • 4 # 有得觀史

    清朝是一個皇權高度集中的朝代,這種高度集中的皇權,致使宦官沒有機會干預朝政,當然也就無所作為。

    努爾哈赤時代,後宮有閹人乾點雜事。皇太極稱帝,按照明朝制度建設大清,但從無到有需要一個過程,這期間後宮閹人並不多見。大清朝真正的宦官制度起於順治。清兵入關之後,接收了明朝宮中的太監,紫禁城開始落實太監製度。順治為防止太監干政,製作了“太監不得干政”的鐵牌掛在宮中。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落實好了才有效果,康熙、雍正、乾隆把“太監不得干政”落實得非常到位。

    康熙時開始收權,到雍正時,他設立軍機處,相當於秘書處,只為皇帝辦事,沒有決策權,權力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實現了皇權的高度集中,到了乾隆朝,乾隆更是獨攬大權,乾綱獨斷,不讓權力外流,他自詡,經過他的努力,消除了所有威脅皇權的因素,當然也包括宦官干政。

    順治把制度建立起來了,康雍乾落實得很好,打了樣,帶了頭,剩下的就是傳承了。清朝皇帝都很敬業,雖然能力上有差別,但是把制度傳下去還是沒有問題的。

    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她是個女人,在簾子後面聽政,做個決策可以,要落實決策,和官員直接打交道,在深受理學思想影響中國有很大不便,她要控制整個朝廷必須找個代理人,出入宮廷方便的代理人只有宦官最合適。所以,慈禧掌權時出了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等紅極一時的太監。

    慈禧臨終遺言,“今後太監不得干政,”慈禧當政用了一輩子太監,卻說出這樣的話,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很多人不理慈禧說這話的用意,其實她是在表達自己的無奈。不用太監,用正常人,風言風語會傳遍全國,她為了避嫌才那麼做。

    所好的是慈禧能力夠強,太監興不起太大風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速寫的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