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從小我就愛讀歷史
-
2 # 歷史百家爭鳴
我們都知道慈禧身邊最有名的大太監是李蓮英,不過慈禧除了李蓮英之外,還有個寵愛的太監,那就是安德海,只不過是安德海死得有點早,還是被人殺掉的。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丁寶楨把安德海殺了算是得罪了慈禧,可慈禧太后並沒有怪罪丁寶楨,這是為啥呢?
慈禧沒有報復丁寶楨的罪名,反倒是安德海的罪名落實了。因為清朝祖例規定太監是不能出宮的,安德海違反了這一規定,在宮中待厭了的安德海就請求慈禧放他出宮,而且安德海出門沒有任何公文,還違例使用龍鳳旗幟,要是慈禧為了安德海橫插一腳,可能會招致朝廷大臣的不滿,慈禧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考慮,自然不會為了一個太監影響自己的政治前景。再有就是同治帝的支援,安德海在宮中時,常常挑撥慈禧跟同治的關係,同治早就忍不了安德海的行徑,只是苦於沒有辦法處理他,一看丁寶楨的上書,自然是贊成軍機處處置他。要是慈禧報復安德海的話,可能會引來同治皇帝的反對,慈禧不必為了一個太監與自己兒子關係鬧僵。
安德海也算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因為當時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慈安太后太后之間的關係也很緊張,所以丁寶楨一把安德海罪狀的奏摺呈了上來,就直接傳文說把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禧作為一名政治家,安德海說到底還是她手底下的一枚棋子,當這枚棋子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時,縱使她多喜歡,也不得不放棄,因為她自己的利益最重要。
-
3 # 趙燕雲
安德海,又名安得海,直隸南皮縣人。年少時自殘入宮做太監。其為人“藝術精巧,知書能文”,能讀《論語》、《孟子》。又善於察言觀色、阿諛逢迎。伺候過咸豐,後來在“祺祥政變”中出力不少,贏得慈禧信任;後又“以柔媚得太后歡”,當上了總管太監,成為慈禧身邊的紅人。在打壓恭親王,取消其“議政王”名銜中安德海也參與其中。一時間小人得志,勢焰熏天,甚至都不怕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據說丁寶楨也曾受過其凌辱,民間又傳安德海自宮未盡,是假太監。
同治八年七月,安德海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借皇上大婚、採辦龍袍的名義乘樓船沿運河南下。囂張的安德海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抓差納賄,一路招搖。到達山東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捉拿,並以太監出京違背祖制請旨處置。
丁寶楨宦海三十餘年中一貫以勇於擔當、清廉剛正,敢於碰硬著稱。
丁寶楨擬斬安德海的奏摺上報軍機處後,同治帝和恭親王立刻決斷,命軍機大臣寶望擬密旨,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東,將安德海就地正法。並剝去衣服暴屍三日。
按照慈禧誰讓她一時不痛快,她就讓他一輩子不痛快的性格,丁寶楨仕途應該是岌岌可危。但出乎意料,丁寶楨又升為四川總督。這裡面也說明慈禧也非一般婦人。
據說慈禧太后沒有報復丁寶楨的原因就是殺安德海後的“暴屍三日”。
因為當時慈禧與安德海關係曖昧朝野盡知,丁寶楨此舉既是解恨也為慈禧澄清謠言。
但清人薛福成的《庸庵筆記》記載:丁寶楨發現安德海是個假太監,及時採取了補救措施,把假太監變成了真太監,然後拖出去展覽,目的還是洗白慈禧。當然這裡面或許還有知道真相的意思。
當然最後慈禧對丁寶楨的態度也耐人尋味:丁寶楨後來不僅升為四川總督,慈禧還特地為他寫了“國之寶楨”四個大字。
歷史就是這樣,遮遮掩掩,虛虛實實。
-
4 # 歷史局中人
1869年,慈禧身邊的當紅太監安德海在一沒有聖旨,二違反祖制的情況下私自出宮,沿途還狐假虎威向周邊官員索賄,影響惡劣。途徑山東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誅殺,這件事在當時可是連總督都不敢做的,此事的威力猶如一顆驚雷響徹京城上空。而就在大家為丁寶楨捏一把汗的時候,慈禧似乎完全不在意,而丁寶楨也沒有得到大家預期的那樣,被慈禧報復。
安德海是清朝有名的態監,他的發跡則是在“辛酉政變”期間。逃到熱河的咸豐帝在臨死前把同治皇帝託孤於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而不甘心退出權力舞臺的慈禧連同在京城的奕訢發動“辛酉政變”,除掉了八大臣,把最高權力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而此前在慈禧身邊的那些宮女太監,基本全是肅順的耳目,慈禧這邊有什麼風聲,肅順那邊都瞭如指掌。而安德海審時度勢,站在了慈禧這邊,成為了慈禧和奕訢之間的聯絡人,也為慈禧絆倒肅順立下了頭功。政變成功後,安德海自然成為了慈禧身邊的第一紅人。時間長了,就開始狗仗人勢,目空一切,對朝政說三道四,還陷害奕訢,儼然就是魏忠賢第二了。而清朝有一條祖制就是太監不得干預朝政,或許此時的安德海早已忘了吧。也因為安德海的狂妄,得罪了包括皇帝、奕訢、慈安在內的很多人,為自己被殺埋下了伏筆。
安德海被殺看上去是安德海咎由自取,其實背後也有慈禧與奕訢和慈安圍繞權力的角逐,慈禧太后能以一介女流執掌清朝最高權力半個世紀,自然是懂得這個遊戲規則。
咸豐臨死前,其實也看出了慈禧對於權力的熱衷,於是才把一封密詔給慈安,必要時慈安可以拿出來制裁慈禧。同時又把象徵最高權力的“御賞”和“同道堂”分別給予了慈安和慈禧,而這也導致了慈禧對於權力的巨大膨脹。慈禧和奕訢合作除掉了共同的敵人,表面上看,慈禧和奕訢都各得其所,慈禧垂簾聽政,奕訢成為議政王,一個主外,一個主內,其實他們的矛盾也隨著權力分配而暴露出來。奕訢本身就才華出眾,治理國家可以說井井有條,如果沒有慈禧制約,他極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攝政王。但是慈禧呢?是皇帝同治的生母,母以子貴,才得以有幸進入最高權力,而慈禧也很早就流露出對權力的熱情。他們的之間的鬥爭也在悄無聲息的展開。
在1865年,慈禧逮到機會,借御史上奏參劾奕訢為由,褫奪了恭親王奕訢的議政王銜。這一回合,奕訢落了下風。但是奕訢並沒有就此罷手。1969年,安德海私自出宮,被丁寶楨捉住,在罪證確鑿的情況下,上報兩宮和皇帝,慈禧是很想留安德海一條命的,可是皇帝、慈安和奕訢三方態度堅決,必須殺。無奈,安德海做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雖說丁寶楨只是執行了皇帝和奕訢的命令,是把刀,但是畢竟打狗也要看主人。可是慈禧事後也並沒有對丁寶楨秋後算賬,這是為何呢?
丁寶楨可以說是在官場數十年不倒的封疆大吏,影響力巨大,尤其是殺了安德海之後。慈禧就算心裡有想殺丁寶楨的想法,也不會這麼去做。畢竟安德海是死有餘辜,就算因為其他事找丁寶楨的麻煩,其他人也都明白是什麼情況。慈禧是多麼精明的一個人,她可不傻,不會為了一個奴才,而去做這樣的傻事,不然讓天下官員怎麼看慈禧你呢。慈禧非但沒有報復丁寶楨,而是極力籠絡丁寶楨,讓天下人知道慈禧是公私分明的,以顯示慈禧的寬宏大量。之後丁寶楨也的確官越做越大,被賜予太子少保頭銜,還當了四川總督,死後也盡享殊榮,慈禧為其建祠祭祀。
-
5 # 有得觀史
慈禧太后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安德海是慈禧的紅人,丁寶楨殺了安德海,按照慈禧的性格她應該伺機報復才對,結果恰恰相反,慈禧不但沒報復他,還重用丁寶楨,給他升職加薪。這就是慈禧高明之處,這麼做對慈禧最有利。
安德海仗著慈禧的寵信,專橫跋扈,不把朝中大臣放在眼裡,甚至連恭親王奕訢和同治皇帝也敢擠兌擠兌。殺安德海是奕訢下的令,是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點頭同意的,不同意他也下不了。
恭親王奕訢透過軍機處下達給丁寶楨的命令,是沒有“同道堂”印章的,這枚印章在慈禧手裡。應該說丁寶楨接到的命令是不正規的,另外安德海是慈禧的紅人,丁寶楨是非常清楚的,打狗還要看主人,丁寶楨敢殺安德海,說明他堅定地站在了慈禧的對立面。
殺了安德海之後,曾國藩對丁寶楨的膽量很敬佩,對丁寶楨的做法很讚許。曾國藩代表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聲音。安德海已經引起眾怒了,這時慈禧要是報復丁寶楨就站在了輿論的對立面,被孤立起來。
丁寶楨敢於奉旨殺安德海,實際上就把自己與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綁在了一起。慈禧要抱復丁寶楨,洩私憤,採取行動需要慈安太后同意,需要奕訢下旨,慈安和奕訢會保護丁寶楨,慈禧根本沒有能力報復到丁寶楨。
再說了,安德海只不過是慈禧的一條狗,他死了馬上可以另找一個代替。李蓮英比安德海乾得還好。
慈禧是宮鬥高手,報復丁寶楨沒有任何好處,相反重用丁寶楨可以為自己加分。
回覆列表
1。安德海讓慈禧喜歡甚至寵愛,眾人都知道。但安德海做事太過分。很多時候他想辦成一件事都會打著慈禧的名義去做。這方面慈禧很明白,也想找個機會教訓一下。
1869年,同治帝到了大婚年齡,安德海遂藉口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再三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獲得慈禧太后許可。有了太后的支援,安德海置清朝不許太監擅出宮禁的祖制於不顧,帶領著一班隨從,前呼後擁地出京了。
安德海率兩隻太平樓船沿京杭大運河順流南下,樓船上懸著兩面大旗,寫著“奉旨欽差,採辦龍袍”八個大字。大旗上又有一面小旗,中繪一個太陽,內有一隻三足烏。安德海在船上掛出三足烏旗,無異於公然宣告:為慈禧太后辦差。樓船的兩旁插有若干龍鳳旗幟,隨風飄揚。飛揚跋扈的安德海以欽差大臣身份出現,沿途一些趨炎附勢的地方官不但不敢告發,還爭先恐後地逢迎巴結,使得他更加忘乎所以為所欲為。
剛直不阿的丁寶楨知道後,馬上命人把安德海給抓了起來,並來了個先斬後奏。慈禧知道不但沒生氣,還賞賜了他。
2。當時一直瘋傳安德海是個假太監,而安德海和慈禧之間關係一直不乾淨,丁寶楨殺了安德海,正好封住了眾人的口,讓大家明白慈禧和他之間,沒什麼事,否則為什麼不護著不讓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