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魚類,雖看似粗略幾筆,齊白石對原物卻觀察得異常仔細,並抓住其主要特徵進行刻畫。他晚年曾對弟子胡絮青說:“鯽魚腮旁有一條灰白的線,直通魚尾,從這條線可以計算它身上有若干鱗片……畫畫的人如能這麼仔細地去研究它,在畫它時就不會馬虎的了。”
齊白石畫蝦最享譽於世。他早期畫蝦,基本上是青蝦(河蝦)的造型,且多是遊動的群蝦,用小號羊毫筆,其質感和透明度不強,蝦的腿和須畫得短密且欠彈性,後腿呈排列狀且多至八九條。
為求神似,老人70歲後畫蝦,一改早年畫法,加大並明確了蝦身的起伏角度,同時對蝦的遊足也一刪早年時的繁多,始而畫遊足五隻,蝦殼的質感和透明感也得到加強。 80歲後他刪繁就簡,已不再畫繁複的蝦群,只為幾隻蝦傳神。畫蝦變化最明顯的是他把蝦頭前面的短鬚省去,僅畫六條大須。蝦鬚的簡化,使得畫幅的空間加大,突出了蝦的遊動神態。三四尺條幅,畫蝦僅四五隻,卻足可使畫幅充盈。
主要有以下特徵:一、簡練概括,經過一個由繁到簡的審美考量過程,曾一度將蝦身由六節縮為五節,蝦的撓足也進行了刪減,完成了白石蝦品牌的創造。二、墨法高超,晶瑩剔透。齊白石自創的“以水點墨,墨中點水”的方法,使他畫的蝦產生一種通體透明,晶瑩逼真之感。三、區域性誇張,適度變形。為了突出蝦的動感,對“蝦鬚”、“蝦鉗”進行適度誇張放大,超長的蝦鬚與蝦鉗明顯增強了蝦的靈動與動勢。四、聚散有法,佈局講究。畫蝦之難在於如何巧妙地處理肢體的穿插,疊加和呼應,做到疏密安排得當,擁而不擠,密而不亂。五、以書入畫,綿中帶剛。儘管在畫蝦中墨法為主,不見了白石老人在其他花鳥畫中常見的高超的“飛白”表現,但非凡的書法功力,融匯到畫蝦的具體細節中去,讓他的蝦“點線”面的處理中,處處軟中含硬,潤中有剛。六、活靈活現,生動傳神。齊白石畫蝦的最大特點是一個“活”字,他畫的蝦只只可以躍然紙上,活力四射。
水墨畫魚類,雖看似粗略幾筆,齊白石對原物卻觀察得異常仔細,並抓住其主要特徵進行刻畫。他晚年曾對弟子胡絮青說:“鯽魚腮旁有一條灰白的線,直通魚尾,從這條線可以計算它身上有若干鱗片……畫畫的人如能這麼仔細地去研究它,在畫它時就不會馬虎的了。”
齊白石畫蝦最享譽於世。他早期畫蝦,基本上是青蝦(河蝦)的造型,且多是遊動的群蝦,用小號羊毫筆,其質感和透明度不強,蝦的腿和須畫得短密且欠彈性,後腿呈排列狀且多至八九條。
為求神似,老人70歲後畫蝦,一改早年畫法,加大並明確了蝦身的起伏角度,同時對蝦的遊足也一刪早年時的繁多,始而畫遊足五隻,蝦殼的質感和透明感也得到加強。 80歲後他刪繁就簡,已不再畫繁複的蝦群,只為幾隻蝦傳神。畫蝦變化最明顯的是他把蝦頭前面的短鬚省去,僅畫六條大須。蝦鬚的簡化,使得畫幅的空間加大,突出了蝦的遊動神態。三四尺條幅,畫蝦僅四五隻,卻足可使畫幅充盈。
主要有以下特徵:一、簡練概括,經過一個由繁到簡的審美考量過程,曾一度將蝦身由六節縮為五節,蝦的撓足也進行了刪減,完成了白石蝦品牌的創造。二、墨法高超,晶瑩剔透。齊白石自創的“以水點墨,墨中點水”的方法,使他畫的蝦產生一種通體透明,晶瑩逼真之感。三、區域性誇張,適度變形。為了突出蝦的動感,對“蝦鬚”、“蝦鉗”進行適度誇張放大,超長的蝦鬚與蝦鉗明顯增強了蝦的靈動與動勢。四、聚散有法,佈局講究。畫蝦之難在於如何巧妙地處理肢體的穿插,疊加和呼應,做到疏密安排得當,擁而不擠,密而不亂。五、以書入畫,綿中帶剛。儘管在畫蝦中墨法為主,不見了白石老人在其他花鳥畫中常見的高超的“飛白”表現,但非凡的書法功力,融匯到畫蝦的具體細節中去,讓他的蝦“點線”面的處理中,處處軟中含硬,潤中有剛。六、活靈活現,生動傳神。齊白石畫蝦的最大特點是一個“活”字,他畫的蝦只只可以躍然紙上,活力四射。